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王 剛 本報記者 王 渠
盡管中國已成為韓國最大商品進口國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國,但部分韓國媒體對中國商品的丑化和炒作不斷。繼10日韓國食品藥品廳點名中國筷子甲醛超標后,韓國《朝鮮日報》11日和13日都在頭版對此進行大幅報道,除渲染中國筷子“致癌”和危險外,還埋怨韓國有關部門為何不早點通報韓國民眾。
韓聯(lián)社10日說,韓國食品藥品廳京仁地方廳當天表示,對去年3月至10月在市面流通的合成樹脂廚房用品抽檢結果顯示,在所有抽檢的397個制品中,99.5%的產品在重金屬、苯類物質含量方面合格,唯獨有筷子和大蒜粉碎器不合格,這兩種產品全部為“中國制造”。特別是中國產的樹脂筷子,甲醛比韓國正常標準4ppm超標3倍以上,達到14.6ppm?!俄n國日報》10日報道的標題則為“檢查397個廚房用品,只有中國制造不合格”。
《朝鮮日報》11日在頭版報道的標題為“致癌中國筷子1萬雙在韓國流通”,稱被檢測出甲醛超標的中國產筷子1萬雙已經進入韓國流通領域。報道稱,甲醛被國際公認為致癌物質,如果人長期滯留在甲醛超標的環(huán)境中,患癌的可能性將大增。韓國食藥廳相關人士聲稱:“中國產甲醛筷子如果長時間在熱水中浸泡,溶解出致癌物質的可能性很大”。報道還說,目前韓國有關方面只召回60雙中國甲醛筷子。
《朝鮮日報》13日在頭版頭條刊登題為“致癌筷子,韓國食藥廳已經于8個月前知道”的報道,稱去年6月韓國食藥廳在檢測中就發(fā)現(xiàn)中國筷子有害物質超標,但只是通報相關進口企業(yè),沒及時向韓國社會披露。報道稱,食藥廳雖然在其網(wǎng)站上公布上述檢測結果,但沒有通過各種方式對韓國國民進行“廣泛宣傳”,而部分韓國消費者已經因此“受害”。該報14版的報道還主張,以后對類似事件,韓國食藥廳應通過媒體報道或做廣告立即“通知”韓國國民。
一名塑料加工方面的專家13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按照國際慣例,產品加工企業(yè)一般按照銷售方要求生產產品,標準按照銷售方所在國規(guī)定執(zhí)行,在出口之前要完成相關檢測。即使出了問題,韓國的采購商要承擔責任,因為中方是按照要求生產的。也不能排除廠家為降低成本做出不符合標準的產品,但這首先應該是得到采購商認可,因為生產商不會故意生產不合格商品毀掉自己打下的市場。另外,筷子儲存的環(huán)境等因素也對筷子的質量有所影響。此外,韓國媒體借機炒作、制造轟動效應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