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現(xiàn)在談軟實力的人越來越多。其實,不僅在國際關系中,各國政府內部治理中也同樣有軟實力的問題。軟權力和軟實力由同一個英文詞soft power而來。國際關系中稱軟實力,但在國內政治治理中,稱為軟權力更合適。什么是政府治理中的軟權力?它不是通過強迫或物質收買,而是讓對方在無形中接受自己的意見和領導。軟權力可以是文化力量,文化的影響力可以讓社會服從某些法律和規(guī)則,無形中影響人們的行為和習慣,或改變對方的偏好。
社會治理中的軟權力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治理以官僚體制管理為中心,硬權力占絕對優(yōu)勢。但今天看來,這種完全靠行政命令的辦法已經(jīng)不夠。軟權力和硬權力必須交叉使用才能維持行政治理的順暢和成功。
政治治理過程中的軟權力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吸引力,首先是制度的吸引力。如涉及公共利益的選舉,公民會積極參與。但如果和公民利益關系不大或過分控制的選舉,則毫無吸引力。
吸引力還包括政策的正當性。如果符合公眾利益,得到社會支持,政策就有正當性,會吸引更多社會公眾支持。
二是信任帶來的支持度。當一個政府為社會公眾不遺余力工作,就叫為人民服務,社會感覺到政府的努力,政府就可以取得公眾的信任。這樣帶來的吸引力和支持力,使政府不需強迫就可獲得公眾的服從和尊敬,法律、經(jīng)濟和各種政策也就容易取得正當性,政府治理就不會遇到很大麻煩。
但政府要取得信任,必須長時間服務公眾,長期密切和社會溝通,能傾聽社會意見。一旦做不到,治理就只能靠硬權力。
政府和社會難免有不同意見,這很正常。在治理過程中,勸服或說服就很重要,這就要有足夠證據(jù)證明,政府的法規(guī)和政策合理且正當。政府要和社會面對面討論協(xié)商,甚至妥協(xié)。
如果社會總是不接受政府提出的證據(jù)和理由,軟權力就會逐漸消失。能提供有說服力的證據(jù)和想法,是軟權力的重要體現(xiàn)。
隨著網(wǎng)絡世界的發(fā)展,政治權力已出現(xiàn)極大的分散和轉移,原屬政府的權力,相當部分已轉移到社會手中?,F(xiàn)在是政府和社會共享權力。各種跨國社會組織在網(wǎng)絡上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推動著全球社會的互相聯(lián)系,加速了權力的分散和轉換,傳統(tǒng)的硬權力治理,面臨著挑戰(zhàn)。
這種權力的分散和轉移,在中國也一樣。現(xiàn)在信息和意見的流傳非???,通過微博、QQ群、各種網(wǎng)站和討論組,信息、意見很快在全國傳遍,迫使政府做出回答。這種治理權力向社會的轉移,近幾年非??臁_@對以硬權力為基礎的政府治理提出了艱難的課題。
社會軟權力正在急速擴大
在治理中,各級政府如缺少社會信任、缺少吸引力,無法勸說社會,就會在軟權力上遇到很大問題,乃至遇到政治危機。
當前地方政府和社會發(fā)生沖突的原因,相當大部分來源于政府軟權力的缺失。如果地方政府在治理中沒有軟權力,就只能靠硬權力,壓住不滿。但從經(jīng)驗來看,社會往往并沒有屈服,反而“越戰(zhàn)越勇”。這表明,硬權力的作用在逐漸縮小,有時反令政府行為失去了正當性。這樣,即便有很強大的硬權力,政府的治理也很難成功。
很多政治權力已在快速轉移給社會,軟權力作用越來越大,這是治理者必須面對的新局面,依賴于硬權力的治理模式必須改變。
如何從硬權力向軟權力過渡
怎么改?其一,需要吸引人的制度安排。
能吸引公眾參與,也就得到了公眾支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革命熱情激蕩,建立的各項制度贏得了許多人衷心擁護,認為這種制度體現(xiàn)了人民當家做主的需要,盡管有許多問題存在,但社會相信會越來越好。建立吸引更多人自覺參與的制度,就特別需要適應公眾在利益上的表達、討論、協(xié)調的需求,并要讓公眾能對政策執(zhí)行掌握主動權。
其二,政策取向要有正當性。
一個朝令夕改的政策,或一些向老百姓巧取豪奪土地的政策都缺少正當性。這樣的政策不但不會吸引人、說服人,反會引起社會不滿。實行這樣的政策,政府自然就失去了軟權力。有些政策的制定,難以說服公眾接受,只是由一些政府強推,為自己的利益服務。這樣的政策只能讓政府信用度下降。
其三,提高政府的信任度。
國內外已做過大量關于中國政府信用程度的調查,從結果來看,中央政府的信用程度最高,縣、鄉(xiāng)鎮(zhèn)的信用程度偏低。從中央政府到縣鄉(xiāng)政府,信用程度呈逐級下降趨勢。信用程度高的地方,政府不需強制,老百姓就會服從。信用程度低的地方,無論用什么壓制措施,都難起作用。所以,政府治理必須從硬權力轉換到軟權力,關鍵是要不斷提高社會對政府的信用程度。
怎么提高?比如讓人大制度能起到更大作用,民眾愿意且能夠找人大代表反映問題,人大代表有能力全方位履職,特別是在基層的人大必須如此;讓民眾相信司法公正,愿意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糾紛;建立政府和社會可以坐下來對話的平臺,改變一些基層政府不愿意或不善于乃至于不敢同社會面對面對話的現(xiàn)狀;政府治理不讓社會批評和監(jiān)督已經(jīng)不可能了,政府要習慣被監(jiān)督,在監(jiān)督和批評下運轉。這些制度的轉變和創(chuàng)立,實行一個時期后,可以變成文化、價值、行為習慣。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