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靜,王 汝,謝蒂立,鐘 萍,盧 青
(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老年心臟內(nèi)科,四川 成都 610072)
雙源CT技術(shù)是由西門子公司在2005年12月推出的新CT技術(shù),其特殊的工作原理顯著地改進了CT對冠脈的顯像質(zhì)量,使其成為目前最好的冠狀動脈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目前冠脈病變診斷的金標準——心臟選擇性冠脈造影(selected coronary angiography,SCG)費用昂貴兼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且具有低心臟事件風險使雙源CT在老年患者中應用受到更大的關(guān)注。本文通過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849例在我院擬診或確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雙源CT資料,并對照38例同期進行的選擇性冠脈造影檢查的結(jié)果,評價雙源CT顯像對老年冠心病診斷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我院因各種原因行雙源CT檢查的老年患者849例,男729例,女120例,年齡(64.8 ±7.6)歲,其中38例因雙源CT檢查冠脈異常同期(檢查時間間隔小于1月)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男31例,女7例,年齡(70.6±6.8)歲。
1.2 檢查方法
1.2.1 雙源CT檢查 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雙源螺旋CT(SOMATOM Definition),兩個球管的電壓均為120 kV,最大電流560 mA,球管旋轉(zhuǎn)/周時間為0.33 s,螺距(pitch)值設(shè)為0.2~0.43,以適應心率情況,掃描層厚0.6 mm。使用高濃度對比劑(優(yōu)維顯Ultravist,Iopromide,370 mg/ml),按1.25 ml/kg從肘靜脈注入,注射速率5.5 ml/s,平均掃描時間為11 s(7~13 s)。所有患者檢查前均未因檢查服用降低心率的藥物。由2名醫(yī)師分別獨立進行評價。
1.2.2 經(jīng)皮冠狀動脈造影 采用Judkins法,應用碘海醇進行多體位的左、右冠狀動脈造影。
1.2.3 圖像評價 所有患者均按右冠、左主干、左回旋支、左前降支4節(jié)段血管進行分析。根據(jù)冠脈情況判斷為:①冠脈顯影異常:凡是冠脈管壁狹窄大于30%,或者可見明顯鈣化/斑塊形成導致管壁顯影不規(guī)則者;②冠脈陽性病變:冠脈直徑狹窄≥50%。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兩樣本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雙源CT檢查結(jié)果 雙源CT檢查結(jié)果顯示全部例患者中冠脈優(yōu)勢型分布為右冠優(yōu)勢者607例(71.50%),左冠優(yōu)勢型112例(13.19%),均衡型110例(15.31%),見表1。發(fā)現(xiàn)冠脈開口異?;虼嬖诋惓Q苓B接者10例,其中起源異常的包括右冠開口于左冠狀竇3例,左主干發(fā)出副前降支、回旋支起源右冠各1例;異常連接的包括回旋支第一鈍緣支-左房、右冠圓錐支-主肺動脈主干、回旋支第一鈍緣支-左肺動脈、左冠第一對角支-肺動脈、前降支-肺動脈各1例。冠脈顯影異常者436例(51.35%),冠脈陽性病變者223例(26.27%)。陽性病變中單支病變97例(43.50%),雙支病變62例(27.80%),三支病變64例(28.70%)。男女患者冠脈病變上述比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72,P<0.05),見表2。全部患者共發(fā)現(xiàn)心肌橋血管279例(其中12例含2段心肌橋,其余含1段心肌橋),占全部患者的32.86%。其中伴隨冠脈異常者38例,占存在心肌橋患者的13.62%。
表1 冠脈優(yōu)勢型分布 (n)
表2 冠脈陽性病變分布 [n(%)]
2.2 雙源CT與冠脈造影結(jié)果對比分析 本組中38例患者因雙源CT檢查冠脈異常同期(檢查時間間隔小于1月)行冠脈造影術(shù)檢查。將兩種檢查結(jié)果進行對比,以冠脈造影結(jié)果為判斷標準。38例患者的雙源CT圖像顯示全部冠脈節(jié)段共152(38×4= 152)段中,除去由于嚴重鈣化、呼吸、心率等因素導致圖像欠清晰無法評價的22節(jié)段,可供評價的節(jié)段共130段(85.5%)。二者的結(jié)果對比顯示:共有96個節(jié)段二者均判斷排除病變,正確診斷20個陽性節(jié)段,8個節(jié)段雙源CT誤判為陽性,8個節(jié)段誤判為陰性。與冠脈造影對比顯示,雙源CT對冠脈狹窄的陽性病變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71.43%、92.31%、71.43%、92.31%,準確度達到89.23%。另38例患者中雙源CT共發(fā)現(xiàn)7例,共7段心肌橋血管;冠脈造影則未有發(fā)現(xiàn)心肌橋血管。
目前冠狀動脈造影是評價冠脈管腔狹窄程度的金標準,是冠心病患者診斷及治療的依據(jù),但又是昂貴的有創(chuàng)侵入性操作,具有心臟事件風險,并且研究發(fā)現(xiàn)冠脈造影術(shù)檢查后僅有大約1/3的患者需要進行介入治療;而大量冠脈介入術(shù)后治療患者的后期隨訪因冠脈造影的有創(chuàng)性成為難題。對老年患者而言其有創(chuàng)性及心臟風險性更顯突出。雙源CT是2005年推出心臟成像的又一革命,它同時使用兩個X射線源和兩個探測器實現(xiàn)時間分辨率、掃描速度和功率的翻倍,進一步降低放射劑量達50%,可以勝任其他機型難以完成的全心率心臟冠狀動脈成像,基本摒棄了心律不齊、呼吸運動造成的運動偽影[1~4]。雙源CT在老年患者的應用中情況如何值得探討。對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結(jié)果分析認為雙源CT對老年冠脈顯影具有以下特點。
3.1 雙源CT是一種良好無創(chuàng)冠脈三維顯影技術(shù)冠脈造影雖是檢查及診斷冠脈病變的金標準,但其二維顯示技術(shù)難于展示冠狀動脈及與毗鄰結(jié)構(gòu)的空間定位關(guān)系。而雙源CT三維顯影技術(shù)則凸顯其優(yōu)勢。本組數(shù)據(jù)提示雙源CT可清晰地顯示冠脈的優(yōu)勢型分類,還可直接顯示10例患者具有的冠脈異常開口/異常冠脈連接??梢婋p源CT由于其直觀的顯示心臟冠脈的發(fā)出及走向,因此可以容易而準確發(fā)現(xiàn)冠脈的異常起源及流向。
在對心肌橋的檢出上,雙源CT更加明顯的顯示出其空間定位顯像的優(yōu)勢。雙源CT對心肌橋的診斷標準來自于冠狀動脈與心肌的直接解剖學關(guān)系,而冠脈造影則主要依靠心肌橋影像學的間接表現(xiàn),在判斷標準上與雙源CT有很大不同。既往病檢資料對心肌橋的分析提示心肌橋的發(fā)生率為15%~85%,平均約占1/3,遠遠高于冠脈造影提示的心肌橋的發(fā)生率(小于10%)[5],而雙源CT對心肌橋的檢出則大幅度提高。本組數(shù)據(jù)結(jié)果顯示雙源CT診斷的心肌橋血管的發(fā)生率達32.86%,對比結(jié)果也提示雙源CT對心肌橋發(fā)現(xiàn)的例數(shù)明顯高于冠脈造影也對該特點有強烈提示。雖然心肌橋真正導致血管嚴重受壓使冠脈灌注明顯下降者僅在少數(shù),但心肌橋的存在影響了相應血管正常的血流動力學,冠脈內(nèi)皮功能可能受影響,因此肌橋部位血管易出現(xiàn)冠脈斑塊形成。本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心肌橋同時伴隨存在相應冠脈異常顯影陽性者38例,達到全部存在肌橋患者的13.62%,也對上述理論進行了證實。因為心肌橋的存在意味著心血管風險的增加,因此雙源CT對心肌橋合并相應血管異常的老年患者的檢出,從而發(fā)現(xiàn)心血管事件的高?;颊呤呛苡幸饬x的。
3.2 雙源CT對冠脈管腔狹窄的判斷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Scheffel、Brodoefel等的研究均提示雙源CT所顯示的階段中大約90.2%的節(jié)段可獲得滿意的圖像,并且獲得了很高的特異度和陰性預測值[6,7]。雖然我院引進該項技術(shù)時間較短,但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雙源 CT對冠脈病變的診斷準確率達到89.23%,并同時顯示出較高的特異度(92.31%)及陰性預測值(92.31%)。老年冠心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重而廣泛,癥狀常不典型,并且冠狀動脈病變有隨年齡增加而加重的趨勢,同時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基礎(chǔ)疾病及臟器功能障礙。無創(chuàng)的雙源CT檢查因此而成為老年冠心病高?;颊吆Y選檢查以及冠脈介入術(shù)后隨訪的重要手段。
總之,我們認為雙源CT的冠脈成像能直觀地顯示冠脈的解剖關(guān)系,在老年冠心病的篩選和對病變血管的評價,粥樣硬化斑塊的顯示等方面有其獨特的應用價值。隨著雙源CT應用的擴展[8,9],相信雙源CT將會成為冠脈疾病診斷中非常重要的非侵襲性的檢查方法之一。
[1]Johnson TR,Nikolaou K,Leber AW,et al.Dual-source CT cardiac imaging:initial experience[J].Eur Radiol,2006,16(7):1409-1415.
[2]Flohr1 TG,McCollough CH,Bruder H,et al.Firs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dual2source CT(DSCT)system[J].Eur Radiol,2006,16(6):1405.
[3]Achenbanh S,Ropers D,Kuettner A,et al.Contrast-enhanced coronary artery visualization by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mphy Initial experience[J].Eur J Radiol,2006,57(3):331-335.
[4]Ricardo CC,Koen N,Michael DS,et al.Comprehensive cardiac CT study: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ies,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and myocardial perfusion—Is it possible[J].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2007,2:229-243.
[5]Juilliere Y,BerderV,Suty-Selton C,et al.Isolated myocar dial bridges with angiographic milking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a long-term follow-up srudy[J].Am Heart J,1995,129(4): 663-665.
[6]Scheffel H,Alkadhi H,Plass A,et al.Accuracy of 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 iography:First experience in a high pre-test probability population without heart rate control[J].Eur Radiol,2006,16(12): 2739-2747.
[7]Brodoefel H,Kramer U,Reimann A,et al.Dual-source CT with improved temporal resolution in assessment of leftventricular function:a pilot study[J].Am J Roentgenol,2007,189(5):1064-1070.
[8]王璟,吳宗貴,江時森,等.雙源CT測量心周脂肪體積對冠心病的診斷預測價值[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0,23(2):163-166.
[9]印隆林,余慧珍,陳加源,等.雙源CT血管成像診斷主動脈夾層35例分析及術(shù)前評價[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1,8(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