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琛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學院,廣東 深圳 518055)
北海公園是我國保留下來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城宮苑,公園面積約 68.2 hm2[1,2],園內植物造景頗具特色。筆者在春夏之交(5月初)調查了園內植物種類和植物群落,分析評價了植物群落造景的特點和效果,為城市公園的植物群落造景提供參考。
北海公園內現除一些樹木(如海棠)因病蟲害長勢較差以及部分異色葉樹種(如紫葉小檗)因光照條件不良而產生葉片“返綠”外,大多數植物長勢良好,這主要得益于園內較好的小氣候條件。例如團城上被乾隆賜封“白袍將軍”和“遮蔭侯”的白皮松和油松至今已存活約800年,據考證樹下的土壤是運自北部山區(qū)的腐殖質淋溶土,土壤環(huán)境相對更好。松柏類植物能夠分泌萜類物質殺滅空氣中病菌,海棠、金銀木等蜜源和觀果植物可以吸引害蟲天敵,利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防治病蟲害;此外建造者選用了復層結構的植物配置,這些都保證了植物有良好的生存空間[3]。
公園內植物造景運用植物數量較多,大多數是鄉(xiāng)土樹種,如側柏、圓柏、白皮松等。主要應用的植物種類較多,有常綠針葉樹、常綠闊葉樹、觀春花樹種、觀夏花樹種、香花樹種、秋色葉樹種、常年異色葉樹種等。同時植物材料應用形式較為豐富,如依水種植旱柳、美人梅形成濱水景觀;山石、古建旁搭配具有野趣的植物營造出古樸典雅的氛圍。
經過調查,園內主要應用植物種類見表1、表2、表3。
表1 北海公園主要應用植物種類(喬木)
注:應用頻度指某種植物在公園內被應用次數的相對多少,1表示最少,5表示最多;生長狀況是在觀察植物是否有病蟲害、光照不足、水澇等情況產生的基礎上加以判定。
表3 北海公園主要應用植物種類(藤本植物、木本或藤本地被及竹類)
編號 名稱 拉丁學名 應用頻度 生長狀況 觀賞特性 應用方式3 爬山虎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3 優(yōu) 觀葉 垂直綠化叢植4 早園竹 Phyllostachys propinqua 3 優(yōu) 觀姿 背景樹叢植5 五葉地錦 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 2 優(yōu) 觀葉 垂直綠化叢植6 箬竹 Indocalamus latifolius 1優(yōu) 觀姿 下層地被叢植
植物群落造景是應用喬木、灌木、藤本、草本等植物材料,使其形成有機群體以創(chuàng)造景觀,能夠充分發(fā)揮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4],滿足生態(tài)等功能需求。北海公園是古典式園林,植物多采用自然式配置,植物群落造景具有生態(tài)特性和觀賞特性。
3.1.1 注重因地制宜與適地適樹
調查發(fā)現公園內造景應用的植物絕大多數為鄉(xiāng)土樹種。應用頻度較高的旱柳、毛白楊、國槐及刺槐等,適合在北京氣候條件下生長。白皮松、側柏、太平花、海棠等傳統(tǒng)園林植物也得到廣泛應用。植物造景時也注意到根據植物的生活習性、具體的地形和周邊環(huán)境來安排植物。如靠近水邊處栽植耐水濕的旱柳、饅頭柳以及刺槐,高燥地處種植不耐水濕的牡丹,山石周圍種植耐性強的植物如平枝栒子,樹蔭下、背陰處種植耐陰性好的植物如金銀木、珍珠梅等。植物自身的生態(tài)需求得到滿足,為形成良好的觀賞景觀提供基礎。
3.1.2 注重種類多樣與群落層次
群落的多樣性包括群落中物種的多樣性和群落類型的多樣性,植物群落的多樣性決定景觀的豐富度和園林綠地生態(tài)效益的大?。?]。種群單一會使群落生態(tài)不穩(wěn)定,景觀上也會較為單調。調查發(fā)現公園內植物群落種類多樣,群落都由多種植物組成。
如位于公園東部一處古典式白色墻壁東側的植物群落中,運用了多種植物,包括針葉樹白皮松,落葉喬木刺槐,常綠闊葉灌木黃楊、金葉女貞,花灌木紫荊、碧桃、文冠果、珍珠梅、鳳尾蘭,藤本植物紫藤和爬山虎,不足100 m2的綠地上群落植物種類達10余種。造景時還要將植物安排得錯落有致,即在搭配時注意喬灌草結合,通過高中低分層充分利用空間,使得葉面指數增加,提高生態(tài)效益和環(huán)境質量[6]。如園內某兩座古亭南北方向之間一塊小型綠地上安排了層次結構合理的群落:上層喬木為白皮松,中層灌木為金銀忍冬、華北珍珠梅、平枝栒子,下層地被有草本抱莖苦荬菜、麥冬等。安排滿足了植物的生長需求:群落上層白皮松喜光;金銀忍冬、華北珍珠梅耐蔭性較強,植于中層正常生長;草本植物耐性較強,適于作為下層地被。植物長勢良好,群落生態(tài)效應得到發(fā)揮,周圍的空氣清新,噪音減少,環(huán)境靜謐。
3.2.1 對比與襯托
公園內植物群落造景充分考慮到植物的體量、樹形,運用植物高低、姿態(tài)、葉形、花形的對比,相互襯托,協(xié)調統(tǒng)一。如公園內餐飲建筑東南方后院綠地上有一處群落,植物安排疏密得當,應用喬木云杉、側柏、檜柏樹體高大,和低矮的花灌木錦帶花、毛葉丁香、貼梗海棠形成體型上對比,貼梗海棠的圓形樹形和云杉圓錐形樹形形成姿態(tài)對比,玉蘭的嫩綠色闊葉和側柏深綠色針葉形成葉形對比。雖然植物外形對比明顯,外緣線曲折變化,立面上林冠線高低起伏,但搭配合理,植物互相襯托,完整統(tǒng)一。
3.2.2 色彩與季相
植物的色彩是明顯的外部特征,不同的色彩搭配能夠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同時作為有機生命體,植物在外觀上隨著季節(jié)變化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進行群落造景時應注意植物不同季相觀賞特點的相互搭配,做到突出一季,兼顧三季。
北海公園內的植物群落色彩較為素雅、莊重,與皇家園林嚴整大氣的氛圍相融合。同時注重群落中材料季相的安排,將具有不同觀賞特性的植物合理搭配:如觀干植物、觀花植物、觀果植物共同栽植,讓游人在同一個植物空間中有多方位的感官體驗,同時也豐富了群落的色彩。
如靠近水邊安排的某一群落里應用植物材料有常綠樹種、異色葉樹種等,色彩多樣。紫葉李、美人梅葉子常年深紅色,點綴在深綠色常綠樹和翠綠色早園竹之中,雖有明艷色彩做點綴,但總體上仍統(tǒng)一于公園以綠色為主色調的環(huán)境之中。春季時栽植的迎春花金黃奪目,在水邊展現出生機活潑。此處造景也運用了觀賞特性明顯又多樣的植物材料,采用常綠針葉樹種檜柏、白皮松,滿足冬季的觀賞需求;觀干樹種白皮松、觀姿樹種早園竹帶來色彩美與形態(tài)美;常年異色葉樹種紫葉李、美人梅能在四季展現與眾不同的葉色,又能在春季開出粉紅嬌艷的花朵,與早春開黃色花朵的迎春共同突出春季繁花似錦的景觀。群落整體色彩質感豐富,“歲寒三友”松竹梅的韻味十足,讓人流連其中;春夏之交,花葉同賞,色彩明艷和對比強烈甚至能夠吸引對岸的游人。
3.2.3 個性與統(tǒng)一
公園內設置的植物群落有鮮明又相對獨立的個性,有的體現皇家園林的莊重氣派,有的體現出沿河景觀的秀麗靈動。但群落并不鼓勵,而是與周圍具體的環(huán)境相聯系,最終統(tǒng)一于公園整體環(huán)境。如公園內位于抬高地勢的一處古建筑南側附近的植物群落,充分與建筑結合發(fā)揮功用。群落中運用了香花樹種如紫丁香、花灌木紫荊、常綠灌木黃楊、常年異色葉灌木紫葉小檗、五葉地錦(形成質感變化的地被),給人視覺、嗅覺多方位的變化感受;同時運用傳統(tǒng)植物側柏、梅、海棠、紫丁香、箬竹等,使其保持自然的樹形,帶來古韻。此處植物造景與周圍的古建相搭配,在建筑地勢升高的前方布置植物群落,遮擋部分建筑,讓游人拾級而上時透過樹叢可以隱約看到建筑輪廓,保留好奇心,被引導不斷向上行走,最終建筑全貌如露出廬山真面目一般展現在眼前。游客在游覽時可以感到空間層次的變化,視野得到延伸與豐富。此處群落既能夠引人駐足,也能調節(jié)游人視覺心情,引導其前行。
北海公園植物群落造景整體效果較好。由于小氣候條件較好,設計合理,植物大多生長良好,景觀特點突出。利用植物群落造景時,樹種豐富,布置科學,具有明顯的生態(tài)特性和觀賞特性,實現了公園生態(tài)、景觀、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并且植物群落與其他要素相結合,共同創(chuàng)造了兼具整體性和藝術感的古典園林空間。
美中不足的是公園中花灌木數量有限,可考慮使用適應性和觀賞性俱佳的樹種。還可考慮適當增添秋色葉樹種、夏秋開花樹種和以觀果為主的樹種,使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賞,生態(tài)空間也能得到豐富。北海公園的植物群落造景可以為城市中其他園林的植物造景提供參考,通過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手法帶給游人親近自然的深刻體驗。
[1]叢 林.北京的北海公園[J].世界,2003(8):22~24.
[2]王 曼.荷文化在北海公園園林藝術上的體現[J].中國花卉園藝,2002(13):40~41.
[3]沈 方.從北海公園看古典園林中的生態(tài)與文化[J].北京園林,2004,(2):46 ~48.
[4]夏秀華.園林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J].民營科技,2009(1):99.
[5]劉慧春,周江華.試論園林植物配置[J].現代農業(yè)科學,2008,15(8):20~22.
[6]王 丹.淺析園林植物的配置手法[J].華章,2010(5):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