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理剛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教會學生學會自律。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把兒童的道德認知發(fā)展分為3個階段,即:前道德判斷階段(4~5歲)、他律道德判斷階段(4、5歲~8、9歲)、自律道德判斷階段(8、9歲以后)。在小學階段,正是兒童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期。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道德判斷上逐步轉化?如何采用激勵機制,培養(yǎng)學生由他律到自律呢?
激勵內容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對于信息技術課堂,學生使用電腦的熟練程度大相徑庭,充分發(fā)揮小組互助,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激勵內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等。例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激勵的內容還包括善于觀察發(fā)現、主動自學探究、參與演示操作、圓滿任務完成、小組合作愉快、積極主動發(fā)言、樂意幫助同學、學習態(tài)度端正等幾個子欄目。讓學生知道不僅在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有所提高,在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中也要嚴格要求自己。自律的內容也是多元的,這樣的內容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認識正確的價值取向,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
激勵是人的生命中最好的養(yǎng)料,激勵具有巨大的力量。通過多種激勵方法,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實踐,體驗成功,特別要注意對后進學生所取得進步的及時表揚。激勵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5種。
每個學生、每個小組要制定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恰當的學生可達的任務,有方向就有動力。學生如果達到了目標,就給予及時的肯定、適當的獎勵,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不斷地超越自己。
可以把興趣班優(yōu)秀的學生,或者是代表學校參加市級以上比賽的學生,特別是在學生身邊的優(yōu)秀人物,作為他們學習的榜樣。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選擇一個真正值得去模仿的人,然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更好。
信息技術課堂,更多的是以任務的形式打包給學生去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對于操作熟練的學生,他們除了互助外,仍有空余的時間,就再以任務的形式獎勵給他們。例如,三年級學習中英文打字時,可獎勵個人或小組在網絡打字平臺上練習一次打字;學習畫圖軟件時,可獎勵3分鐘金山畫王繪畫練習;六年級學習LOGO時,獎勵神秘的海龜圖形;等等。教師對獎勵任務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價值取向。
每個人都有情感的需求,教師面對的每一個學生都需要關愛,包括思想、行為、學習、生活等。有時教師一個小小的言行,如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撫摸、一個彎腰,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教師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之間的關系,一個融洽的集體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全面發(fā)展。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表揚,學生更希望得到教師對他在群體中的表現的肯定,希望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隱藏缺點,所以教師要盡量放大學生的優(yōu)點,單獨批評表現不好的現象。
素質教育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體,以學生的終生發(fā)展為根本。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價值觀、思維能力、道德品質、學習技能,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潛下心來思考的問題。學生的發(fā)展離不開激勵,教師要把握正面引領為主、側面扶助為輔的度。
筆者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制訂有“十要十不要”,“要求”使學生明確哪些是在課堂上要積極努力去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在課堂上做的。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及時獲取學生的真實信息,從而根據具體學生的具體情況的了解進行獎勵。
教師應當明確激勵的目的是使受表揚的學生個人或受獎勵的集體得到教育。為了達此目的,實行獎勵首先要尊重學生個人,研究對該學生或該集體獎勵后將會收到什么樣的效果,是否得當,是否有利于其成長。激勵的主要目標是要強化對受表揚學生或受獎勵集體本身的思想行為等,對其他學生所產生的或多或少的影響不能作為某次表揚或獎勵的主要目標。
激勵是一種教育手段,它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精神方面與物質方面,在堂課的教學中筆者更傾向于精神鼓勵,如口頭表揚、加星、公開認可、上臺演示、作品展示、自評互評上一檔次、小紅花(中低年級)等。不管采取哪種形式,都要慎重選擇。不同的形式,有層次的差異,有價值的不同,每一種形式都要做到公平公正,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
一般說來,越及時的評價越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課堂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對于個體的表揚或肯定,可以在教師巡視時及時進行口頭肯定或以其他適當的形式;對于小組形式的適合于在小范圍表揚,要與其他小組形成競爭,或適當集中表揚;對于集體的表揚,適合正式的全體集中的獎勵。要及時發(fā)現問題,采取防范措施,批評則可以適當延后。
實踐證明,激勵頻率過低是不妥當的,但頻率過高效果就會減弱。在一個集體中頻繁地開展激勵活動,會減弱激勵的效果。一個集體中受到表揚或獎勵的人數過多,同樣要減弱激勵的效果。對學生個人而言,過多的激勵可能會使其產生麻木甚至反感,也可能使其產生依賴,似乎每次都必須有其一份,否則便困惑失落。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探索有效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學生良好信息素養(yǎng)的形成,有利于學生道德認知的提高,有利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當然,學生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還需要各學科教師、班主任以及家長、社會的協(xié)調,需要全方位的配合教育與引導,使之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形成一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