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兵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日漸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流。作為特殊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盲教育教學,其信息技術和綜合康復課程——低視美術教學的整合也在密切進行著。那么,在盲校中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讓有殘余視力的低視生也能夠創(chuàng)作出富有個性的藝術作品呢?本文通過研究和探討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整合的策略,使盲校的低視美術教學能夠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康復性和補償性的課程教學方向發(fā)展。
在日常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所謂的技能、技巧之類的教學目標作為衡量美術學科教學成與否的標尺。在這樣一種教學動機的指導下,學生只能被動地跟在教師后面去模仿,他們觀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領悟到什么,一切皆無所知。新課標還指出:“新的美術課程將更注重課程的開放性,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已成為實施優(yōu)質美術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筆者認為在美術教學中,首先應考慮的是兒童對生活經驗的積累,特別是存在視力殘疾的低視學生。因為視力障礙導致他們認知缺陷和行動不便,活動范圍縮小,更是缺乏相關的生活經驗。沒有對生活的接觸、認識和體驗,學生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構造、形象,又何談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呢?
所以,教師在指導低視學生創(chuàng)作作品的時候,應該讓他們去發(fā)現生活的樂趣,畫他們最想畫的事物。教師只作啟發(fā)式的引導,告訴他們不僅僅要科學地用殘余視力去認真觀察,還要親自去摸一摸用殘余視力無法觀察到的一些細節(jié)。比如“小花貓在睡覺”是一節(jié)想象創(chuàng)作課,筆者讓學生利用各種感官去想象感受,讓低視學生真實觸摸,體驗柔軟、尖利、力量等,并在摸之前提要求:不要弄疼小貓,感悟小花貓的外形。利用聽覺發(fā)揮低視學生的想象力:小花貓在睡覺時周圍發(fā)生了什么事?筆者錄了一些聲音讓低視學生聽,炒菜聲、狗叫聲、汽車鳴笛、小鳥叫聲等,充分給予低視學生想象的空間。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教師應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本W絡環(huán)境下的美術教學活動,突出了學生學習過程的自主性,主要體現在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自主選擇上。
教師可以給低視學生介紹Google、百度等網絡搜索引擎和相關藝術網站(如美術館網站、設計類網站等),引導低視學生利用網絡主動收集美術信息,改變傳統(tǒng)美術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地位,憑借低視學生自己的觀察、感受、體驗,在網絡中找出需要的信息,進行自主學習。幫助低視學生利用網絡來自主選擇欣賞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就會逐步提升低視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促進他們自己的知識建構。
如在上欣賞課“青銅器”一課時,由于青銅器距離低視學生的生活年代久遠,學生非常陌生,在教材中青銅器也只是簡單地介紹了一下。筆者就事先讓低視學生分組配合,上網查找關于青銅器的資料,青銅器的使用年代、種類、典型作品代表等,讓學生自主學習,欣賞體驗。在討論的基礎上,明確探究的主題與方向。隨后筆者提供了Google、百度等網址,給予充分的學習時間,讓學生在搜索、處理信息中了解不同青銅器的風格、建造時代等知識。
最后師生一起把從網上查的資料集中在一起,坐下來討論,比比這是什么風格,那又是什么特點,津津樂道。在“欣賞感知——提出問題——確定探究主題——自主探究——展示評價——分享成功”創(chuàng)新系列環(huán)節(jié)中,不僅提高了低視學生口語的交往能力,也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亦得到提升。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動態(tài)為靜態(tài),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化難為易。所以,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信息豐富、巨大素材庫、查找便利的特點,豐富美術教學資源,增加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動畫、影像、圖片等多媒體素材,創(chuàng)作模擬仿真的教學課件,目的在上課時讓低視學生多個感官并用,提高教學的實效。這也是新課標對于教材多樣化呈現的要求。借助多媒體教學,低視學生利用殘余視力借助放大助視工具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鮮艷的色彩、流暢的線條,而且可以在輕松愉悅的音樂聲中展開豐富的想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如“讓環(huán)境美起來”一課,筆者首先讓學生欣賞名家大師的作品,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從法國切薩的《廢品雕塑》、西班牙畢加索的《山羊的頭蓋骨》到易拉罐制作的燭臺、小布頭制作的掛飾、蛋殼等,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呈現,低視學生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達到高潮,在輕松新奇的氣氛中,教師進一步宣傳廢物利用的重要性,不但自己要去環(huán)保,還要向大人、朋友去宣傳,環(huán)境保護人人有責。教師沒有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強加給學生,而是給低視學生創(chuàng)設、渲染出一種能夠引起思想共鳴的情境和氣氛,促使學生帶著自己的觀點和體驗去欣賞,將欣賞與觀察、討論、研究相結合,將學生引到積極主動的感受、體驗與探索中。
美術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要呈現一個完美的課堂,在美術課中就要涉及其他學科的內容。讓學生在進行美術學習的同時,促進全面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發(fā)展。比如在新課導入時,可播放一段與本課知識有關的背景音樂,使低視學生輕松地進入美術的課堂;在學生進行課上的制作或繪畫的教學任務的同時,可播放音樂,讓學生在輕松舒緩的音樂中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有效學習,做到美術與音樂的有機結合。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會涉及很多的構圖過程,此時可充分利用數學的簡單幾何圖形,先簡單地勾出輪廓,接著再進行具體的描繪與加工,在放大助視工具的輔助下,低視學生可以相對容易地找準結構進行構圖。因此,筆者認為美術課要注意與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才能真正地發(fā)揮美術的價值。在美術與其他學科的科學合理的聯系中,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合作意識,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師的評價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可以是批改學生用電子郵件交來的作業(yè),回答學生從博客上傳來的提問,或組織大家在校園網上、美術教育論壇上對一件作品進行大探討,也可以是通過電子郵件和在線交談的方式,獲得校外其他教師、畫家、普校學生等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發(fā)展低視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素養(yǎng)。利用網絡作為新的教學資源,可以解放教師的頭腦,使課標的實施步伐更快。網絡平等的網狀結構使得教師和學生在網上的地位趨于平等,他們都可以就某件藝術作品在網上平等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單向的評價方式,充分實行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己、教師、其他學生、家長以及世界范圍內所有關注此作品的網民)。但是,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注意發(fā)揮好主導監(jiān)控作用,及時糾正過激評價,正確引導低視學生進行有效評價,既要形成低視學生的個性化評價,又要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審美觀、藝術觀。
隨著盲校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信息技術與低視美術教學的整合無疑將給美術課程學習方式帶來嶄新的面貌,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低視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使低視學生在學習中自主地探求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充分發(fā)揮其認知主體作用,對于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美術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