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榮
唐山市豐潤區(qū)楊官林鎮(zhèn)豆各莊小學 河北唐山 064011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教學改革向縱深發(fā)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手段單一性的缺憾。現(xiàn)在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己成為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媒體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更大的活力與誘人的魅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語文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與多媒體的優(yōu)化組合。
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猶如教師手中的藝術品,開始塑造形象的第一步要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靈,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師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點,運用電教媒體其獨特的表現(xiàn)力,將所學課文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fā)學生興趣,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活動,多角度地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其對教學內(nèi)容增加興趣,思維變得更敏捷、更活躍,變被動學為主動學,使他們能情緒飽滿地主動去接受新知識。
《在金色的沙灘上》一文的重點是了解孩子在沙灘上造城市的高興心情,感受大自然帶來的快樂。由于本班學生有的沒有見過大海,即使見過大海的,在沙灘上玩耍的經(jīng)歷也并不豐富,缺少生活體驗的他們不能深刻理解課文中所描繪的情景,對課文所表達的感情也就不能準確把握了。筆者基于這一點,上課伊始便利用多媒體把學生帶到一望無際的海邊,并配以海浪、海鷗的聲音,畫面上幾個孩子嬉笑打鬧的情景立刻吸引了學生,引起他們探究的興趣。
古詩《望廬山瀑布》中的許多事物是學生未曾見過的,教學時如果只憑書中的插圖,很難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筆者作為導游帶領學生去廬山游覽一番,欣賞一下廬山風光。運用多媒體展現(xiàn)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景象,轟隆隆的水聲震撼著每個學生的心靈,刺激著他們的視、聽覺。這樣,讓他們從整體上體會圖中所描繪的景物和詩句的聯(lián)系,激發(fā)對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生可以在這樣的環(huán)境朗讀詩文,感受詩中的美景、美的語言,從而引發(fā)情感的共鳴,而學生則會興致高漲、聚精會神地跟著教師完成本課的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單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發(fā)展學生的智力的重任。這就要求教師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種種意境,讓學生在身心投入、興趣盎然的最佳情緒的狀態(tài)下,去學習和掌握知識,同時培養(yǎng)審美情趣。多媒體運用圖畫、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chuàng)造與渲染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口誦心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鳴,啟發(fā)他們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真切生動的人類生活,促使其勤奮學習,進而發(fā)展其智力。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xiàn)了一幅各具姿態(tài)、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好文章,也是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的好教材。所以,筆者先讓學生猜謎:“一個小姑娘,長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衫,坐在綠船上。”一聽猜謎語,學生都興致盎然,很快猜出謎底。筆者接著引導:“荷花是圣潔美麗的象征,古代就有詩贊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課件出示課題)今天,老師就要帶你們一起去欣賞荷花的千姿百態(tài),領略荷花的婀娜風采?!弊寣W生欣賞配樂朗誦以及荷花圖片,讓他們欣賞后用詞語描繪看到的荷花。學生的聽覺、視覺、思維、想象被激發(fā),情緒一下子被調(diào)動起來,形成“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良好的課堂基調(diào)。
然后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進行配樂朗讀練習,找出具體描寫荷花美的句子畫下來,找出具體描寫荷花美的句子畫下來。教師可隨機出示圖片或視頻,圖文結合,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體會句子,在讀中理解、感悟。通過此環(huán)節(jié),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荷花的美,然后有滋有味地讀出美,使教學達到異曲同工的效果。
最后讓大家一起閉上眼睛想一想,想象現(xiàn)在自己也仿佛是荷花了,除了蜻蜓和小魚,還有哪些小動物會來問候我們呢?他們會對你說些什么?這樣,既鍛煉了表達能力,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較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
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教師要通過一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對課文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在這種情形之下,多媒體技術能變抽象的語言文字為具體的視覺畫面,可以無限延伸人的各種感官,無限拓展時間和空間領域。教師在教學中提供詳實的背景資料,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社會情景中,幫助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這樣可以豐富學生感知,拓寬生活見聞,從而順利地再現(xiàn)課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學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
如《三味書屋》,這是一篇遠離學生生活的課文,學生要真切理解課文內(nèi)容會有一定困難。教師可以事先搜集有關魯迅先生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建立一個資料庫,上課時讓學生根據(jù)閱讀需要提取相關的資料,這樣就能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再如講《一面五星紅旗》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與五星紅旗有關的圖片、歷史知識、音樂、課文朗讀,以及課本中重點的字、詞、句整合到課件中,讓學生可以從課件中領略到五星紅旗的象征意義:旗面為紅色,象征革命;四顆小五角星的位置關系象征著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歡快的背景音樂中深刻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
要想寫出好的作文,首先就必須有敏銳的觀察能力作為基礎。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小學生無論是在詞語上還是生活經(jīng)驗上都積累有限,而教師的指導也都是紙上談兵,沒有一定的參照物讓學生依此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所以學生一提到寫作就頭疼,感覺無話可說。而多媒體的運用卻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詳細、準確的觀察對象,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于是,在習作中,學生再也不會無從寫起,而是津津有味地體會著寫作帶給他們的樂趣。
如在訓練描寫時,著重描寫身邊的植物,這時多媒體就又一次展現(xiàn)了它的魅力:筆者指導學生寫花朵,在屏幕上出示一幅幅五顏六色的鳳仙花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時要運用身體的各個器官。觀察的重點是植物的干、枝、葉、花及顏色,了解它們的大小、高矮、形狀、色彩、味道等。還要抓住特點,有目的地觀察,如植物開花時的姿態(tài)、顏色、花期;植物葉子在不同時間、不同季節(jié)的變化。學生自然寫出:“在密密麻麻的綠葉中,那小小的花朵是多么的姹紫嫣紅,有紅的,有粉的,有橙的……我忍不住彎下腰,伸手去摸那橢圓的花瓣。它們給我的感覺可真不一般,花瓣層層相疊,微微皺褶,就像一個個漂亮的絨球!”
教學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那么多媒體教學就是春天,為語文教學帶來無限生機。但要因課制宜、因勢利導,勇于進取,不斷探索,努力使語文課堂教學在“春天”的召喚下開出“五彩斑斕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