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明
(魯東大學文學院,山東煙臺264039)
元和十二年(817)丁酉
裴度在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任。正月二十四日,唐鄧節(jié)度使袁滋以不作為、請罷兵,貶為撫州刺史。李愬為唐隨鄧等州節(jié)度使。
《舊唐書。憲宗紀下》:十二年正月,“甲申,貶唐鄧節(jié)度袁滋為撫州刺史,以上疏請罷兵故也”?!秲愿敗肪硭摹鹞?“李愬為閑廄使,元和十二年冬,討蔡州,以愬為隋、唐、鄧節(jié)度?!庇忠姟杜f唐書。李愬傳》。《資治通鑒》卷二四○系于元和十二年正月,系日準確,記載較《冊府元龜》等詳備。
二月七日,李愬擒吳元濟將丁士良;十八日,丁士良為擒吳秀琳謀主陳光洽,迫使吳秀琳率眾來降。
《冊府元龜》卷四二二:“李愬為唐鄧節(jié)度。討淮西吳元濟,擒賊將丁士良。召入,與語,詞氣不撓。愬異之,因釋其縛,置為促生將。士良感之,乃曰: '賊將吳秀琳擁眾數(shù)萬,不可遽破者,用陳光洽之謀也。士良能擒光洽,以降秀琳。'愬然之,與兵,果擒光洽。后五日,秀琳與其眾五千人來降。愬令其降卒有父母者及孤兒、未葬,悉給財帛以歸之,眾皆號泣,愿為愬死。連下城柵,擒賊將柳野矛、李嘗湊、張希岸、梁希果。愬每怡其氣色,親加撫循。故山川之險易,城鎮(zhèn)之遠邇盡知?!薄傲懊?為柳子野之倒訛?!顿Y治通鑒》卷二四○將擒丁士良系于元和十二年二月丁酉七日,丁士良擒陳光洽在戊申十八日?!杜f唐書。憲宗紀下》:三月,“癸未,賊將吳秀琳以文城柵兵三千降李愬”?!秲愿敗分^“五千人”,誤。
二月十日,敕京城居人五家相保,以搜奸慝。時鎮(zhèn)州王承宗、鄆州李師道等阻撓用兵,連年陰遣盜賊從事恐怖活動,以擾亂人心,企圖對裴度施加壓力。
《舊唐書。憲宗紀下》:元和十二年二月,“庚子,敕京城居人五家相保,以搜奸慝。時王承宗、李師道欲阻用兵之勢,遣人折陵廟之戟,焚芻稿之積,流矢飛書,恐駭京國,故搜索以防奸”。又見《冊府元龜》卷六四。
自裴度拜相、用兵以來,鎮(zhèn)州王承宗、鄆州李師道千方百計加以阻撓,陰遣盜賊從事恐怖活動,以擾亂人心,企圖對裴度施加壓力。元和十年四月十日,盜焚河陰轉運院,說已見上。《資治通鑒》卷二三九元和十年十月,“庚戌,東都奏盜焚柏崖倉”。十一月乙亥,“盜焚襄州佛寺軍儲。盡徙京城積草于四郊以備火”?!拔煲?盜焚獻陵寢宮、永巷?!薄杜f唐書。憲宗紀下》:十年十一月,“戊寅,盜焚獻陵寢宮”。十一年正月丁卯朔,“甲申,盜斷建陵門戟四十七竿”。十二月,己未,“未央宮及飛龍草場火”。十二年“二月壬申,出內庫絹布六十九萬段匹、銀五千兩,付度支供軍。庚子,敕京城居人五家相保,以搜奸慝。時王承宗、李師道欲阻用兵之勢,遣人折陵廟之戟,焚芻稿之積,流矢飛書,恐駭京國。故搜索以防奸”。又《五行志》:“十一年十二月,未央宮及飛龍草場火,皆王承宗、李師道謀撓用兵,陰遣盜縱火也?!薄缎绿茣?。憲宗紀》載:十年十一月,“戊寅,盜焚獻陵寢宮”。十一年正月,“甲申,盜斷建陵門戟。二月庚子,王承宗焚蔚州”。又見《冊府元龜》卷一五三?!顿Y治通鑒》卷二四一:元和十四年,"先是,賊數(shù)遣人入關,截陵戟,焚倉場,流矢飛書,以震駭京師,沮撓官軍。有司督察甚嚴,潼關吏至發(fā)人囊篋以索之,然終不能絕。及田弘正入鄆,閱李師道簿書,有賞殺武元衡人王士元等及賞潼關、蒲津吏卒案,乃知向者皆吏卒賂于賊,容其奸也“?!段灏偌易⒉栉募肪硎拧杜c鄂州柳中丞書又一首》:”比常念淮右以靡弊困頓三州之地,蚊蚋蟻蟲之聚……乘機逐利,四出侵暴,屠燒縣邑,賊殺不辜,環(huán)其地數(shù)千里莫不被其毒,洛、汝、襄、荊、許、潁、淮、江為之騷然。"
四月二日,李光顏敗吳元濟之眾三萬于郾城,其將張伯良奔于蔡州,郾城守將鄧懷金請以城降;李愬與吳元濟戰(zhàn)于嵖岈山,敗之。
《舊唐書。憲宗紀下》:“四月辛卯,李光顏破賊三萬于郾城,殺其卒什二三,獲馬千匹、器甲三萬……庚戌,敕改蔡州吳房縣為遂平縣,移置于文城柵南新城內。”又見新舊《唐書。李光顏傳》、《冊府元龜》卷三五九?!缎绿茣?。憲宗紀》:“四月辛卯,唐鄧隨節(jié)度使李愬及吳元濟戰(zhàn)于嵖岈山,敗之?!?/p>
五月十七日,罷討王承宗河北行營,各使還鎮(zhèn)。
《舊唐書。憲宗紀下》:四月,“丙子,詔權罷河北行營,專討淮蔡”?!秲愿敗肪硪欢?“十二年四月,罷河北行營,專討淮西?!薄顿Y治通鑒》卷二四○:五月,“丙子,罷河北行營,各使還鎮(zhèn)”。丙子為十七日?!杜f唐書》、《冊府元龜》作“四月”,并誤。
李愬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又招降李祐,設計保護,以為“若殺祐,則無以成功”。
《冊府元龜》卷三五九:“愬嘗獲賊將丁士良、李祐,皆釋縛,用為親將。又降賊將吳秀琳,愬遂以秀琳之眾,收吳房縣,攻其外城?!庇志硭亩?“李愬為唐鄧節(jié)度,討淮西。擒吳元濟將李祐,有膽略,愬釋其死,厚遇之。而眾情歸怨愬,因送祐京師,且上表救之。而朝廷遣祐還,愬大喜,即以三千精兵屬之。祐所言,無有疑者,故破蔡之日,密謀多出于祐?!薄杜f唐書。李愬傳》、《資治通鑒》卷二四○詳載李愬得李祐始末。
六月四日,吳元濟乞降,而為左右所制,不能自拔。
《舊唐書。吳元濟傳》:“六月,元濟乞降,為群賊所制,不能自拔。上以元兇已蹙,兵未臨于賊城,挽饋日殫,因延英問計于宰相,裴度曰:'賊力已困,但群帥不一,故未能決降。'上曰:'卿決能行乎?'曰: '臣誓不與賊偕全。'”《資治通鑒》卷二四○系于元和十二年六月壬戌四日?!秲愿敗肪硭乃奈?“初裴度遣使間入蔡州,得元濟狀,元濟已密有降款。而[索]日進隔河大呼之,遂令三軍防元濟,繇是不果降?!?/p>
七月二十三日,以國子祭酒孔戣為廣州刺史、嶺南節(jié)度使。以其忠正,裴度訪而任命之。
《舊唐書。憲宗紀》:七月“庚戌,以國子祭酒孔戣為廣州刺史、嶺南節(jié)度使”。《舊唐書??讘鑲鳌? “十二年,嶺南節(jié)度使崔詠卒,三軍請帥,宰相奏擬皆不稱旨。因入對,上謂裴度曰:'嘗有上疏論南海進蚶菜者,詞甚忠正,此人何在,卿第求之。'度退訪之?;蛟患谰瓶讘鑷L論此事,度征疏進之。即日授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嶺南節(jié)度使?!庇忠娞评钫亍短茋费a》卷中、宋王讜《唐語林。賞譽》、《太平御覽》卷九四二引《唐書》、《冊府元龜》卷六七一、《新唐書??讘鑲鳌?。
七月二十七日,憲宗選擇征討淮西主帥,裴度請自赴行營督戰(zhàn)。
《冊府元龜》卷三八九:“裴度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元和十二年,憲宗與宰臣議兵,曰:'王師伐蔡首尾三年,雖捷奏頻來,窠巢未殄。度支供饋,其何以濟?'李逢吉、崔群、王涯各有奏對,多言罷兵為便;惟裴度不言利害,奏曰:'臣請身自行營督戰(zhàn)。'”又見卷三二三、《舊唐書。裴度傳》。《資治通鑒》卷二四○作十二年七月,在乙卯二十八日前一日;《唐會要》卷五三作八月,誤。綜合史籍,宰相“意欲罷兵”的有李逢吉、崔群、王涯三人。至此,所有宰相,包括前面韋貫之、張弘靖,唯獨裴度主張用兵。
七月二十八日,重議于延英殿,裴度誓不與賊偕生,憲宗決意以裴度為征討淮西元帥。
《冊府元龜》卷三二三載:“明日,延英重議,逢吉等出,獨留度,謂之曰:'卿必能為朕行乎?'度俯伏流涕曰:'臣誓不與賊偕生!'帝亦為之改容。度復奏曰:'臣昨見吳元濟乞降表,料此逆賊,勢實窘蹙,但諸將不一,未能迫之,故未降耳。若臣自赴行營,則諸將各欲立功,以固恩寵,破賊必矣。'帝然之。”《舊唐書。裴度傳》:“度既受命,召對于延英,奏曰:'主憂臣辱,義在必死。賊滅,則朝天有日;賊在,則歸闕無期。'上為之惻然流涕。”又見《太平廣記》卷一三八引唐康駢《劇談錄》、《唐會要》卷五三?!顿Y治通鑒》卷二四○系于十二年七月乙卯二十八日。
七月二十九日,裴度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蔡州刺史,充彰義軍節(jié)度,申、光、蔡觀察等使,仍充淮西宣慰、處置使。
《舊唐書。憲宗紀下》:十二年七月,“丙辰,制以中書侍郎、平章事裴度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使持節(jié)蔡州諸軍事、蔡州刺史,充彰義軍節(jié)度,申、光、蔡觀察、處置等使,仍充淮西宣慰、處置使”。又見《新唐書。憲宗紀》、新舊《唐書。裴度傳》?!顿Y治通鑒》卷二四○系于七月丙戌。按,七月戊子朔,無丙戌,《資治通鑒》記日誤;《舊唐書。令狐楚傳》作“十二年夏”,季節(jié)誤?!秲愿敗肪砣司?“帝深嘉之,遂加度招討使。奏曰:'韓弘已為都統(tǒng),臣不欲受招討之名,但奉使即得。'乃下詔,以度為彰義章節(jié)度,蔡、申、光觀察等使,仍充淮西行營宣慰、處置使。”又見《唐會要》卷五三。胡三省《資治通鑒注》說:“觀裴度不附群議,請身督戰(zhàn),則韓愈《平淮西碑》推功于度,有以也?!?/p>
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令狐楚草《裴度門下侍郎彰義軍節(jié)度宣慰等使制》,被裴度定性為“草制失辭”。
《裴度門下侍郎彰義軍節(jié)度宣慰等使制》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令狐楚草制,制詔載《冊府元龜》卷三二三,又見《舊唐書。裴度傳》、《太平御覽》卷二七七?!短拼笤t令集》卷五二題為《裴度門下侍郎彰義軍節(jié)度宣慰等使制》。制又見《全唐文》卷五三九令狐楚下,題為《授裴度彰義軍節(jié)度使制》?!度莆摹肪砹鸟T宿《為裴相公謝淮西節(jié)度使表》:“臣度言:伏奉去年七月二十七日制書,除臣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淮西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蔡州刺史,并淮西宣慰、處置等使。”蓋制書草擬在二十七日,而下達在二十九日。
令狐楚與宰相李逢吉相善,皆不欲裴度成功?!杜f唐書。李逢吉傳》載:“逢吉天與奸回,妒賢傷善。時用兵討淮、蔡,憲宗以兵機委裴度,逢吉慮其成功,密沮之,由是相惡。及度親征,學士令狐楚為度制辭,言不合旨,楚與逢吉相善,帝皆黜之,罷楚學士,罷逢吉政事,出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檢校兵部尚書?!庇忠姟缎绿茣?。李逢吉傳》、新舊《唐書。令狐楚傳》。
裴度請修改制辭,是由于制辭內容充滿險惡用意。《舊唐書。裴度傳》說:“度以韓弘為淮西行營都統(tǒng),不欲更為招討,請只稱宣慰、處置使;又以此行既兼招撫,請改'剪其類'為'革其志';又以弘已為都統(tǒng),請改'更張琴瑟'為'近輟樞軸',請改'煩我臺席'為'授以成算',皆從之……自討淮西,王師屢敗。論者以殺傷滋甚,轉輸不逮,擬議密疏,紛紜交進。度以腹心之疾,不時去之,終為大患,不然,兩河之盜,亦將視此為高下。遂堅請討伐,上深委信,故聽之不疑。”又見《冊府元龜》卷三二三、卷五五三。因韓弘早已經是淮西行營都統(tǒng),名義上是討伐淮西之統(tǒng)帥,裴度不想引起韓弘因忌恨而起反作用;而“招討”之名,更容易激怒吳元濟,乃至王承宗、李師道;用“宣慰、處置”,則相對和緩。令狐楚因與宰相李逢吉相善,有意趁機在文字措辭上做小動作,借以挑起裴度與韓弘之間的矛盾,強化裴度與吳元濟、王承宗、李師道之間的沖突。
馬總以刑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充淮西行營諸軍宣慰副使,從裴度征淮西。
《舊唐書。憲宗紀下》:“以刑部侍郎馬總兼御史大夫,充淮西行營諸軍宣慰副使?!庇忠娦屡f《唐書。馬總傳》、《裴度傳》,《冊府元龜》卷一二二、卷七一六、卷七二九、九二五,《資治通鑒》卷二四○?!俄n昌黎集》卷十有《贈刑部馬侍郎》。又卷二三《祭馬仆射文》:“東征淮蔡,相臣是使。公兼邦憲,以副經紀?!?/p>
韓愈以太子右庶子兼御史中丞,充彰義軍行軍司馬,從裴度征淮西。
韓愈以太子右庶子兼御史中丞,充彰義軍行軍司馬。《舊唐書。憲宗紀下》:“以太子右庶子韓愈兼御史中丞,充彰義軍行軍司馬。”又見新舊《唐書。韓愈傳》、《裴度傳》,《冊府元龜》卷七一六、卷七二九、卷九二五,《資治通鑒》卷二四○,皇甫湜《皇甫持正集》卷六《韓文公墓志銘并序》,李翱《李文公集》卷十一《故正議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韓公行狀》?!短綇V記》卷一三八引《劇談錄》曰:“出征淮西,請韓愈自中書舍人為掌書記。” “中書舍人”、“掌書記”并誤。
李正封以司勛員外郎、馮宿以都官員外郎皆兼侍御史,為彰義軍節(jié)度使、淮西行營諸軍宣慰使判官,從裴度征淮西。
《舊唐書。憲宗紀下》:“以司勛員外郎李正封、都官員外郎馮宿、禮部員外郎李宗閔皆兼侍御史,為判官、書記,從度出征?!庇忠娦屡f《唐書。裴度傳》、《李宗閔傳》、《馮宿傳》,《冊府元龜》卷七一六、卷七二九、九二五。所謂“兩使”,即彰義軍節(jié)度使、淮西行營諸軍宣慰使。按照姓名與職位順序,李正封應是判官,李宗閔應是書記;馮宿未詳。據(jù)《舊唐書。職官志三》,節(jié)度使有副使一人,行軍司馬一人,判官二人,掌書記一人。則馮宿亦為判官,李宗閔是掌書記?!俄n昌黎集。遺文。華岳題名》可證。
李宗閔以禮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為彰義軍節(jié)度使、淮西行營諸軍宣慰使掌書記,從裴度征淮西。
說已見上。
李文悅以左驍衛(wèi)將軍、威遠軍使兼御史大夫,為彰義軍節(jié)度使、淮西行營諸軍宣慰使都知兵馬使,從裴度征淮西。
《韓昌黎集。遺文。華岳題名》:“都知兵馬使、左驍衛(wèi)將軍、威遠軍使兼御史大夫李文悅。”按,李正封、馮宿、李宗閔均兼“兩使”,則李文悅亦應如是。
高承簡以左衛(wèi)將軍、密國公兼御史中丞,為彰義軍節(jié)度使、淮西行營諸軍宣慰使左廂都押衙兼都虞侯,從裴度征淮西。
《韓昌黎集。遺文。華岳題名》:“左廂都押衙兼都虞侯、左衛(wèi)將軍兼御史中丞、密國公高承簡?!薄度莆摹肪砥叨拇捋薄短屏x成軍節(jié)度鄭滑潁等州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使持節(jié)滑州諸軍事兼滑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襲封密國公食邑三千戶高公德政碑并序》:“當吳元濟拒命淮西,公領相國晉公牙門之任,累以長策,贊乎兵機?!卑?李正封、馮宿、李宗閔均兼“兩使”,則高承簡亦應如是。又見《冊府元龜》卷四二二。
陳留人武昭,以策謁裴度,因得署軍職。
《冊府元龜》卷九五二:“唐武昭者,本陳留人,性險誕。元和中,王師討淮西,以策謁丞相裴度。及度都督軍,因得署軍職,至郾城。又遣昭使蔡寇,懼之以兵。而昭神色不變,益奇之。后至太原,奏為石州刺史。”
裴度征淮西開幕,憲宗允許自擇大吏,后來沿為“故事”。
裴度征淮西開幕,憲宗允許自擇大吏?!段脑酚⑷A》卷八七二韓愈《平淮西碑》:“[皇帝]曰:'度,汝其往……凡茲廷臣,汝擇自從,惟其賢能,無憚大吏。'”《資治通鑒》卷二四○:“仍奏刑部侍郎馬總為宣慰副使,右庶子韓愈為彰義行軍司馬,判官、書記皆朝廷之選,上皆從之?!焙髞硌匾u為“故事”,成為慣例。
裴度選擇韓愈為行軍司馬,至少有三個原因:其一,二人為故交,其《寄李翱書》所謂“昌黎韓愈,仆識之舊矣”;其二,為政敵李逢吉等所排摒,更加引為知己;其三,韓愈一直支持裴度用兵淮西。而第三點為最關鍵因素。韓愈為行軍司馬,是其一生之關捩與轉折點?;次髌蕉?論功行賞,韓愈從此步入仕宦高層,以至后世有“韓吏部”之稱。期間雖亦歷盡風險與坎壈,但最終歸入坦途。善乎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卷四二《唐書五。列傳》之論裴度也,謂韓愈“非度提衡,不復進”。
吳武陵上書韓愈,以為“兵機若神,應事立斷”, “誠愿丞相宜密請敕旨,事無巨細,行而后聞”。
吳武陵上書韓愈,以為“兵機若神,應事立斷”, “誠愿丞相宜密請敕旨,事無巨細,行而后聞”。見《唐文粹》卷八十《上韓舍人行軍書》、《新唐書。文藝下。吳武陵傳》。
八月三日,裴度發(fā)行營赴淮西,敕神策軍三百人衛(wèi)從,憲宗御通化門慰勉之,賜之犀帶。
《文苑英華》卷八七二韓愈《平淮西碑》:“[皇帝]曰:'度,汝其往,飲食予士,無寒無饑。以既厥事,遂生蔡人。賜汝節(jié)斧,通天御帶,衛(wèi)卒三百……庚申,予其臨門送汝!'”《舊唐書。憲宗紀下》:元和十二年,“八月戊午朔。庚申,裴度發(fā)赴行營,敕神策軍三百人衛(wèi)從,上御通化門勞遣之。度望門再拜,銜涕而辭,上賜之犀帶”。又《裴度傳》:“度名雖宣慰,其實行元帥事。仍以郾城為治所?!庇忠姟秲愿敗肪砣!短接[》卷二七七引《唐書》曰:“其年八月一日,度發(fā)京師?!弊鳌鞍嗽乱蝗铡闭`。
《平淮西碑》謂“賜汝節(jié)斧”,史籍失載?!度莆摹肪戆肆易凇妒卩嶎逼秸率乱狼岸冀y(tǒng)制》:“裴度以出征淮蔡,敏中以招討羌戎,皆仗以節(jié)旄,付之樞柄。”是此次出征,憲宗授以節(jié)旄斧鉞。
《全唐詩》卷二九八王建《東征行》記錄此次出征,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一亦有解說,可謂詩史、實錄。
八月五日,翰林學士令狐楚以草制失辭,罷內職,守中書舍人。
令狐楚被裴度定性為“草制失辭”,說已見上?!杜f唐書。令狐楚傳》:“楚草度淮西招撫使制,不合度旨,度請改制內三數(shù)句語。憲宗方責度用兵,乃罷逢吉相任,亦罷楚內職,守中書舍人?!卑?“罷逢吉相任”在“罷楚內職”之后。又見《冊府元龜》卷五五三?!顿Y治通鑒》卷二四○系于八月壬戌五日。
八月八日,裴度率幕僚東過華陰,禮于岳廟,所有將佐題名于上。
《韓昌黎集。遺文。華岳題名》已見上。司空圖《題裴晉公華岳廟題名》:“岳前大隊赴淮西,從此中原息鼓鼙。石闕莫教苔蘚上,分明認取晉公題?!庇忠姟短妻浴肪砣?《唐詩紀事》卷三三“裴度”條、卷六三“司空圖”條,《全唐詩》卷六三四。畢沅《關中金石記》卷四說:“正書,在華岳廟。……今此詩只存首二句,作'岳前大旆討淮西'則有二字異矣。圖書世所罕見,則此十四字可寶也。”
八月中旬,韓愈奉命出關赴汴州,游說都統(tǒng)韓弘,韓弘悅而用命。途經鴻溝,感而作詩。
皇甫湜《皇甫持正集》卷六《韓文公神道碑》:“十二年七月,詔御史中丞司彰義軍討元濟。出關趨汴,說都統(tǒng)弘,弘悅用命,遂至郾城?!庇帧俄n文公墓志銘并序》:“宰相軍出潼關,請先乘遽至汴,感說都統(tǒng),師乘遂和,卒擒元濟?!迸岫日骰次?韓弘始終是一個障礙,始終有投鼠忌器之感。《新唐書。裴度傳》:“度以韓弘領都統(tǒng),乃上還招討以避弘,然實行都統(tǒng)事。”對于韓弘來說,此亦始終是一塊心病,既不能挑明,又不愿忍氣吞聲,承認此一事實。裴度看準此點,故先發(fā)制人,主動派遣韓愈先行出關,向韓弘通報最新進展、動態(tài)。時間應在八月中旬。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十有《送張待郎》詩,“張侍郎”為張正甫,時為河南尹。又有《過鴻溝》詩,作于途中。
裴度過洛陽,河南尹張正甫置宴府西亭。
《太平廣記》卷一八○引《摭言》曰:“張正甫為河南尹,裴度銜命伐淮西,置宴府西亭?!泵鞒咀?“出《幽閑鼓吹》?!庇忠姟短普Z林。方正》。
途中,過女幾山下,裴度題《東征途經女幾山下作》詩,韓愈等酬唱。
過河南府福昌縣女幾山下,裴度題《東征途經女幾山下作》詩。全詩已佚,僅存殘句?!度圃姟肪砣迮岫取毒洹?“待平賊壘報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狈詈椭饔小段灏偌易⒉栉募肪硎斗詈团嵯喙珫|征途經女幾山下作》,知原作為裴度。韓愈此時在汴州,未與裴度同行,當是至郾城后奉和。近二十年后,大和九年,白居易有題作?!度圃姟肪硭奈迦拙右子小额}裴晉公女幾山刻石詩后》并序。
過襄城南白草原,淮西人以驍騎七百邀裴度,襄城鎮(zhèn)將曹華擊退之。
《冊府元龜》卷三九○:“曹華為襄城鎮(zhèn)將。憲宗元和十二年七月,裴度克淮西宣慰、處置使。八月甲申,至郾城。初,度過襄城南白草原,賊以驍騎七百邀之。華先是戒嚴,賊折其銳而還。”《資治通鑒》卷二四○系于八月。
八月二十七日,裴度至彰義軍節(jié)度使治所行在蔡州郾城。躬督戰(zhàn)陣,激勵士眾,賞罰必行。與李愬、吳秀琳、李祐等,日夜計事于帳中。
彰義軍節(jié)度使治所在蔡州,時被吳元濟盤據(jù),故詔以郾城為行在蔡州?!杜f唐書。憲宗紀下》:“詔以郾城為行蔡州治所?!庇帧秴窃獫鷤鳌?“七月,詔以度為彰義軍節(jié)度使,兼申光蔡四面行營招撫使,以郾城為行在蔡州,為節(jié)度所?!迸岫纫恍杏诙呷罩鳞背??!杜f唐書。憲宗紀下》:“甲申,裴度至郾城?!庇忠姟顿Y治通鑒》卷二四○、《太平御覽》卷二七七引《唐書》。
《舊唐書。吳元濟傳》:“八月,度至郾城,激勵士眾,軍士喜度至,以賞罰必行,皆愿輸罄,每出勞,軍士有流涕者。時李愬營文城柵,既得吳秀琳、李祐,知其可用,委信無疑,日夜與計事于帳中。祐曰:'元濟勁軍,多在洄曲西境防捍,而守蔡者皆市人疲耄之卒,可以乘虛掩襲,直抵懸瓠,比賊將聞之,元濟成擒矣。'愬然之,咨于裴度,度曰:'兵非出奇不勝,常侍良圖也。'”
九月,裴度在郾城。韓愈贈詩馬總、馮宿、李宗閔,又與李正封聯(lián)句。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十《郾城晚飲奉贈副使馬侍郎及馮李二員外》:“城上赤云呈勝氣,眉間黃色見歸期。幕中無事惟須飲,即是連鑣向闕時?!痹娮饔诰旁??!榜R侍郎”即馬總,“馮員外”即馮宿, “李員外”即李宗閔。“幕中無事”,是決戰(zhàn)前之暫時平靜。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八《晚秋郾城夜會李正封聯(lián)句上王中丞盧院長》,應作韓愈、李正封《晚秋郾城夜會聯(lián)句》。《四部叢刊》影印元刊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八作《晚秋郾城夜會聯(lián)句》。詩云“雪下收新息,陽生過京索”,《別本韓文考異》卷八注: “陽生,十月也?!闭`。“陽生”即古人所謂“冬至一陽生”之略,后人用以專指冬至。據(jù)此二句詩,此詩始作于“深秋”,平定淮西后,二人又有續(xù)作。“雪下收新息”指十月李愬雪夜入蔡州,是年冬至在十一月六日。則后半作于冬至以后。
此詩前一部分作于“晚秋郾城夜會”,此后平定蔡州,一路皆有續(xù)作,一直寫到入朝。比如凱旋至郾城,稍作停留,亦可續(xù)作。詩中所及“殲賊”與“奏凱”、“振旅”、“飲至”,時間跨度太大。“殲賊”是十月十六日;“奏凱”在十月二十三日,淮西行營奏到獲吳元濟;“振旅”在十二月十六日。有些可以“懸擬”,有些可以實寫,不必全為“懸擬”。比如凱旋至郾城, “獻俘囚”可以“懸擬”,而“殲賊”是已然之事,不必“懸擬”?!把┫率招孪?陽生過京索”,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如果不是親歷,“懸擬”是不可能將時間、地點算得如此精確。
九月二十一日,宰相李逢吉罷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
《新唐書。宰相表下》:“九月丁未,逢吉罷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崩罘昙T相主要因素當是與裴度“不葉”?!杜f唐書。裴度傳》:“上以李逢吉與度不協(xié),乃罷知政事,出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彼f甚明?!秲愿敗肪砣d《授李逢吉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制》,本注云:“時朝廷方討淮西,宰相裴度身請自督戰(zhàn),憲宗乃下制,以度為淮西節(jié)度。逢吉與度不葉,乃罷逢吉知政事,出為東川節(jié)度使。”
十月八日,李愬遣掌書記鄭澥至郾城,密告師期于裴度。
《舊唐書。李愬傳》:“陳許節(jié)度使李光顏勇冠諸軍,賊悉以精卒抗光顏。由是愬乘其無備,十月,將襲蔡州。其月七日,使判官鄭澥告師期于裴度。”又見《冊府元龜》卷三五九、卷四二二,《太平御覽》卷三一六引《唐書》?!顿Y治通鑒》卷二四○系于十月甲子八日。
韓愈勢審吳元濟虛實,請于裴度,愿領精兵千人取吳元濟,裴度不聽。
皇甫湜《皇甫持正集》卷六《韓文公神道碑》:“勢審其賊虛實,請節(jié)度使裴度曰:'某領精兵千人取元濟。'度不聽察。居數(shù)日,李愬自文城果行,無人,擒賊以獻,遂平蔡方,三軍之士為先生恨?!崩畎俊独钗墓肪硎弧豆收h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韓公行狀》所載略同。按,裴度蓋已得到李愬密告師期,并以為勝券在握,故對于韓愈之請戰(zhàn)不予理會。再者,韓愈雖為行軍司馬,畢竟只是文人,缺乏實戰(zhàn)經驗,無法與李愬相比。
十月十六日,裴度往沱口觀板筑五溝,賊遽至,李光顏等救之。
《太平御覽》卷三二五引《唐書》曰:“裴度征蔡州,計筑赫連城于沱口。未畢役,度領師及賓從往觀之。導騎將及城門,左右曰:'五溝賊至。'言未畢,賊以突來,哮呼爭進,城震壞者十余板,注弩挺刃,勢將及度。賴李光顏決戰(zhàn)于前以卻之。時光顏先慮其來,使田布以二百騎伏于溝中,出賊不意,交擊之,方得入城。布又先扼其溝中歸路,賊多棄騎越溝,相牽墮壓而死者千余人。是日非光顏救,度幾陷?!庇忠娦屡f《唐書。李光顏傳》、《田布傳》,《冊府元龜》卷三五九、卷四一四?!杜f唐書。憲宗紀下》系于十月壬申十六日。
十月十五日夜,李愬雪夜襲蔡州;十六日四更,登城入里城,晡時,擒吳元濟,淮西平定;十七日,以檻車送吳元濟詣京師,且告于裴度。
《舊唐書。裴度傳》:“十月十一日,唐鄧節(jié)度使李愬,襲破懸瓠城,擒吳元濟。度先遣宣慰副使馬總入城安撫。”“十月十一日”誤。又《憲宗紀下》:“己卯,隨唐節(jié)度使李愬率師入蔡州,執(zhí)吳元濟以獻,淮西平。”己卯為二十三日,蓋為奏到之日。又《吳元濟傳》:“十一月,愬夜出軍,令李祐率勁騎三千為前鋒,田進誠三千為后軍,愬自率三千為中軍。其月十日夜,至蔡州城下,坎墻而畢登,賊不之覺。十一日,攻衙城,擒元濟并其家屬以聞?!薄笆辉隆?“一”字衍。日期與《裴度傳》相同?!缎绿茣椬诩o》:“十月癸酉,克蔡州?!惫镉蠟槭呷?。既非奏到日,與《舊唐書。裴度傳》、《吳元濟傳》所載之日期亦不同。《文苑英華》卷八七二韓愈《平淮西碑》:“十月壬申,愬用所得賊將,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馳百二十里,用夜半到蔡,破其門,取元濟以獻,盡得其屬人卒?!薄段脑酚⑷A》卷八七二段文昌《平淮西碑》:“粵十月既望,陰凝雪飛,天地盡閉。愬乃遣其將史旻、仇良輔留鎮(zhèn)文城,備其侵軼,命李祐領突騎三千以為鄉(xiāng)導,自領中權三千,與監(jiān)軍使李誠義繼進,又遣其將田進誠領馬步三千以殿其后。郊云晦冥,寒可墮指,一夕卷旆,凌晨破關,鋪敦淮濆,仍執(zhí)丑虜?!募o逋誅,一朝蕩定。”
李愬雪夜襲蔡州始末情節(jié),《太平御覽》卷三一六引《唐書》最為詳細,又見新舊《唐書。李愬傳》,《冊府元龜》卷三五九、卷四二二。但諸書記載僅有“是日”、“夜半”、“雞鳴”、“明日”等模糊詞,無精確日期。司馬光《通鑒考異》對李愬入蔡州、擒吳元濟日期作過考訂?!顿Y治通鑒》卷二四○據(jù)鄭澥《平蔡錄》系日:十月,“辛未,李愬命馬步都虞侯、隨州刺史史旻等留鎮(zhèn)文城,命李祐、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自與監(jiān)軍將三千人為中軍,命李進誠將三千人殿其后。軍出,不知所之。愬曰:'但東行。'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盡殺其戍卒及烽子……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壬申,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雞鳴,雪止,愬入居元濟外宅……癸酉,復攻之,燒其南門,民爭負薪芻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時,門壞,元濟于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且告于裴度。是日,申、光二州及諸鎮(zhèn)兵二萬余人相繼來降。自元濟就擒,愬不戮一人,凡元濟官吏、帳下、廚廄之卒,皆復其職,使之不疑,然后屯于鞠場以待裴度”。
十月二十三日,淮西行營奏到獲吳元濟。
《舊唐書。憲宗紀下》:“己卯,隨唐節(jié)度使李愬率師入蔡州,執(zhí)吳元濟以獻,淮西平。”此為奏到之日?!顿Y治通鑒》卷二四○:十月,“己卯,淮西行營奏獲吳元濟”?!顿Y治通鑒》凡言“奏”者,均為奏到之日。《冊府元龜》卷一二八:“十二年十月乙卯,淮西平?!币颐斪黾好?/p>
十月二十四日,裴度先遣副使馬總入蔡州慰撫。
《舊唐書。裴度傳》:“度先遣宣慰副使馬總入城安撫。”又見《冊府元龜》卷三八八。《資治通鑒》卷二四○系于十月庚辰二十四日。
十月二十五日,裴度建彰義軍節(jié)入蔡州,李愬具櫜鞬以軍禮迎裴度,拜之路左。
《舊唐書。裴度傳》:“明日,度建彰義軍節(jié),領洄曲降卒萬人繼進。李愬具櫜鞬以軍禮迎度,拜之路左?!薄顿Y治通鑒》卷二四○元和十二年:“辛巳,度建彰義軍節(jié),將降卒萬余人入城,李愬具橐鞬出迎,拜于路左。度將避之,愬曰:'蔡人頑悖,不識上下之分,數(shù)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度乃受之?!庇忠娦屡f《唐書。李愬傳》、《文苑英華》卷八七二韓愈《平淮西碑》、《冊府元龜》卷三八八。
裴度至淮西節(jié)度使治所蔡州,正式履職視事,上謝表。
《舊唐書。裴度傳》:“度既視事,蔡人大悅?!迸岫日铰穆氁暿?上謝表?!段脑酚⑷A》卷五八四載馮宿《為裴相公謝淮西節(jié)度使表》。
裴度約法,盡除舊令;以蔡卒為牙兵;蔡之父老,無不感泣;申、光之民,即時平定。
《冊府元龜》卷四二二:“裴度為彰義節(jié)度招撫等使,既平淮陽,蔡人大悅。舊令:'途無偶語,夜不燃燭。人或以酒食相過從者,以軍法論。'度乃約法,惟盜賊、斗殺外,余盡除之。其往來者,不復以晝夜為限。于是蔡之遺黎始知有生人之樂。度以蔡卒為牙兵,或以為反側之子,其心未安,不可自去其備。度笑而答曰:'吾受命為彰義軍節(jié)度使,元惡就擒,蔡人即吾人也。'蔡之父老,無不感泣。申、光之民,即時平定?!庇忠娋砹司拧ⅰ短接[》卷二七九引《唐書》、《舊唐書。裴度傳》、《資治通鑒》卷二四○、《唐鑒》卷十八。
通州司馬元稹作賀表、賀啟,以表祝頌。
《文苑英華》卷五六八載元稹《賀誅吳元濟表》,卷六五二載元稹《賀裴相公破淮西啟》。
連州刺史劉禹錫作詩,以表祝頌。
劉禹錫《劉禹錫集》卷二五《平蔡州三首》之一云:“相公從容來鎮(zhèn)撫,常侍郊迎負文弩?!薄跋喙奔磁岫?“常侍”即李愬。之二云:“汝南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音和平?!鲶@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彼挝禾杜R漢隱居詩話》稱首聯(lián)“為盡李愬之美”,尾聯(lián)“為盡憲宗之美”。魏泰對劉禹錫頌美李愬不滿,斥為“何等語”。按,劉詩“相公”在前,“常侍”在后,未必“為盡李愬之美”。劉禹錫后有《賀門下裴相公啟》、《賀裴相公破淮西啟》,均是針對宰相裴度而發(fā),畢竟裴度是淮西宣慰、處置使。之三云:“九衢車馬渾渾流,使臣來獻淮西囚?!邉锥Y畢天下泰,猛士按劍看恒山?!弊宰?“時唯恒山不庭?!焙闵郊闯傻萝姽?jié)度使王承宗,時仍未歸服。
詩人鮑溶遇汝州刺史、河陽懷汝節(jié)度使烏重胤判官馬寬,喜蔡州平定。
鮑溶《鮑溶詩集》卷一《蔡平喜遇河陽馬判官寬話別》:“一事東軍正四年,相逢且喜偃兵前?!瘪R寬為汝州刺史、河陽懷汝節(jié)度使烏重胤判官。
魏州從事姚合作詩,以表祝頌。
《全唐詩》卷四九六姚合有《送蕭正字往蔡州賀裴相淮西平》:“相府旌旄重,還邀上客行。今朝郭門路,初徹蔡州城。”姚合元和十一年進士及第,今年受魏博節(jié)度使田弘正之辟,為魏博從事。此“蕭正字”當亦是魏博從事,故詩稱“上客”。蕭正字受田弘正派遣,往蔡州拜賀,姚合在魏州城門送之,故詩稱“郭門路”。
十月二十八日,憲宗下《平吳元濟德音》,詔韓弘、裴度條列平蔡將士功狀及蔡之將士降者,皆差第以聞;淮西州縣百姓,給復二年。
《資治通鑒》卷二四○:“甲申,詔韓弘、裴度條列平蔡將士功狀及蔡之將士降者,皆差第以聞?;次髦菘h百姓,給復二年;近賊四州,免來年夏稅。官軍戰(zhàn)亡者,皆為收葬,給其家衣糧五年;其因戰(zhàn)傷殘廢者,勿停衣糧?!庇忠姟杜f唐書。憲宗紀下》、《冊府元龜》卷一二八。甲申為二十八日?!短拼笤t令集》卷一二四載《平吳元濟詔》,《全唐文》卷六二作《平吳元濟德音》。
十月二十九日,下《誅吳元濟敕》。
《唐大詔令集》卷一二七載《誅吳元濟詔》,又見《冊府元龜》卷四三四,作十月乙酉二十九日。
十一月一日,憲宗御興安門受淮西之俘。以吳元濟徇兩市,斬于獨柳樹。
《舊唐書。吳元濟傳》:“元濟至京,憲宗御興安門受俘,百僚樓前稱賀,乃獻廟、社,徇于兩市,斬之于獨柳,時年三十五。其夜失其首。妻沈氏,沒入掖庭;弟二人、子三人,流于江陵誅之;判官劉協(xié)等七人皆斬。光、蔡等州平,始復為王土矣?!薄稇椬诩o下》系于十一月丙戌朔。又見《唐會要》卷十四,《冊府元龜》卷十二、卷四三四,《資治通鑒》卷二四○。獨柳樹,在長安子城西南隅,唐代處斬大臣均在此。
劉禹錫聞此消息,作《城西行》。
《全唐詩》卷三五六劉禹錫《城西行》:“城西簇簇三叛族,叛者為誰蔡吳蜀。中使提刀出禁來,九衢車馬轟如雷。臨刑與酒杯未覆,讎家白官先請肉。守吏能然董卓臍,饑烏來覘桓玄目。城西人散泰階平,雨洗血痕春草生。”“城西”者,指長安子城西南隅獨柳樹。此所謂“蔡吳蜀”,獨謂蔡;吳、蜀之叛在前,即韓愈《平淮西碑》所謂“又明年,平蜀;又明年,平江東”,此連類及之。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卷二五謂:“此詩刺濫誅也。首言'三叛族',結言'雨洗血痕',微旨可見?!彼f殊非。
史家對朝廷平淮蔡何以曠日持久原因作出分析。
總結起來,一是淮西將士戰(zhàn)術靈活,隨機應變;二是由于朝廷官員文恬武嬉,極度荒淫,乞淮西將士妻女為婢妾,而使吳元濟得淮西將士之死力。而最重要原因卻為人所忽略,即主戰(zhàn)派裴度集團長期處于劣勢狀態(tài),積重難返。見《資治通鑒》卷二四○、宋范祖禹《唐鑒》卷十八《憲宗》、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三四上《憲宗平淮蔡》。
十一月三日,錄平淮西功,諸將帥各有封賞。韓弘加檢校司徒兼侍中,封許國公。
《舊唐書。韓弘傳》:“吳元濟誅,以統(tǒng)帥功加檢校司徒、兼侍中,封許國公,罷行營都統(tǒng)?!庇忠姟杜f唐書。憲宗紀下》、《文苑英華》卷八七二韓愈《平淮西碑》、段文昌《平淮西碑》?!顿Y治通鑒》卷二三九系于十一月戊子三日。
隨唐節(jié)度使、檢校左散騎常侍李愬檢校尚書左仆射、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jié)度、襄鄧隨唐復郢均房等州觀察等使,封涼國公。
《舊唐書。憲宗紀下》:“錄平淮西功:隨唐節(jié)度使、檢校左散騎常侍李愬檢校尚書左仆射、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jié)度、襄鄧隨唐復郢均房等州觀察等使?!庇忠姟杜f唐書。憲宗紀下》、《文苑英華》卷八七二韓愈《平淮西碑》、段文昌《平淮西碑》、《冊府元龜》卷三五九、《資治通鑒》卷二三九。王建贈詩稱賀?!度圃姟肪砣稹鹜踅ㄓ小顿浝類迤蜕洹?。
忠武軍節(jié)度使李光顏、河陽節(jié)度使烏重胤皆檢校司空。
《文苑英華》卷八七二韓愈《平淮西碑》:“顏、胤皆加司空?!庇侄挝牟镀交次鞅?“帝命策勛……光顏、重胤并為司空?!薄顿Y治通鑒》卷二三九:“戊子……李光顏、烏重胤等各遷官有差。”又見《舊唐書。憲宗紀下》、《李光顏傳》、《烏重胤傳》,《冊府元龜》卷三五九。
宣武軍都虞侯韓公武檢校左散騎常侍、鄜州刺史、鄜坊丹延節(jié)度使兼御史大夫。
《舊唐書。憲宗紀下》:“錄平淮西功:……以宣武軍都虞侯韓公武檢校左散騎常侍、鄜州刺史、鄜坊丹延節(jié)度使。”又見《韓公武傳》、《文苑英華》卷八七二韓愈《平淮西碑》、段文昌《平淮西碑》。據(jù)《冊府元龜》卷三五九,又兼御史大夫。
鄂岳沔蘄安黃團練、觀察使李道古加御史大夫。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三十《唐故昭武校尉守左金吾衛(wèi)將軍李公(道古)墓志銘》:“以鄂岳道兵會平淮西,以功加御史大夫?!庇忠姟段脑酚⑷A》卷八七二韓愈《平淮西碑》、段文昌《平淮西碑》。《舊唐書。李道古傳》未載。
魏博行營兵馬使田布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
《舊唐書。憲宗紀下》:“以魏博行營兵馬使田布為右金吾衛(wèi)將軍,皆賞破賊功也。”《穆宗紀》、《冊府元龜》卷三五九、《資治通鑒》卷二四一均作“左金吾將軍”,是。
十一月二十三日,裴度命馬總為彰義軍留后。
《舊唐書。馬總傳》:“吳元濟誅,度留總蔡州,知彰義軍留后?!庇忠姟缎绿茣qR總傳》、《資治通鑒》卷二四○。《舊唐書。憲宗紀下》系于十一月戊申二十三日。《舊唐書。裴度傳》:“十一月二十八日,度自蔡州入朝,留副使馬總為彰義軍留后?!表n愈隨裴度入朝,臨行,與馬總酬別?!段灏偌易⒉栉募肪硎冻陝e留后侍郎》:“為文無出相如右,謀帥難居郤縠先?!辟澠淠芪挠兄\。
或譖裴度沒入?yún)窃獫鷭D女珍寶聞,憲宗頗疑之。
《舊唐書。裴度傳》:“初,度入蔡州,或譖度沒入元濟婦女珍寶聞,上頗疑之?!庇忠姟顿Y治通鑒》卷二四○。
十一月二十八日,裴度自蔡州赴京。
《舊唐書。裴度傳》:“十一月二十八日,度自蔡州入朝?!庇忠姟顿Y治通鑒》卷二四○。
十一月三十日,至郾城,遇梁守謙奉憲宗之命悉誅吳元濟舊將,乃復與守謙入蔡州,量罪加刑,全宥者甚眾。
《舊唐書。裴度傳》:“上欲盡誅元濟舊將,封二劍以授梁守謙,使往蔡州。度回至郾城遇之,乃復與守謙入蔡州,量罪加刑,不盡如詔。守謙固以詔止,度先以疏陳,乃徑赴闕下?!薄缎绿茣?。裴度傳》:“守謙請如詔,度固不然,騰奏申解,全宥者甚眾?!庇忠姟顿Y治通鑒》卷二四○。
自蔡州回朝途中,裴度與幕僚互相唱酬,其中韓愈詩尤多,人謂此韓愈“一生最得意時”。
《唐詩紀事》卷三四“韓愈”條:“十二年丁酉,裴度宣慰淮西,奏公行軍司馬。有從軍洎途中諸篇。其間《次潼關寄張十二使君》詩云:……又《次潼關上都統(tǒng)相公》云:……又《桃林夜賀晉公》云:……數(shù)篇皆有奧旨。元濟平,遷刑部侍郎?!?/p>
按,裴度自蔡州回朝途中,與幕僚互相唱酬。其中韓愈詩尤多,載《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十。有《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同李二十八員外從裴相公野宿西界》、《過襄城》、《宿神龜招李二十八馮十七》、《和李二十八司勛連昌宮》等。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卷十引蔣抱玄曰:“快事快調,此公一生最得意時。”
十二月七日,裴度復知政事,依前門下侍郎、平章事、弘文館大學士,仍賜上柱國,封晉國公,食邑三千戶。
《舊唐書。裴度傳》:“二月,詔加度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賜勛上柱國,封晉國公,食邑三千戶,復知政事?!薄岸隆睘椤笆隆敝畩Z。《憲宗紀下》系于十二月壬戌七日。又見《文苑英華》卷八七二段文昌《平淮西碑》、《冊府元龜》卷一二八、《資治通鑒》卷二四○。
十二月九日,馬總為檢校工部尚書、蔡州刺史、彰義軍節(jié)度使、溵州潁陳許節(jié)度使。
《舊唐書。憲宗紀下》:十二月壬戌,“以蔡州留后馬總檢校工部尚書、蔡州刺史、彰義軍節(jié)度使、溵州潁陳許節(jié)度使”。又見新舊《唐書。裴度傳》、《文苑英華》卷八七二段文昌《平淮西碑》、《冊府元龜》卷一二八、《資治通鑒》卷二四○。
十二月十日,裴度、韓愈一行行次硤石,韓愈有《次硤石》。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十有《次硤石》。
十二月十一日夜間,裴度、韓愈一行行次桃林,裴度復知政事除命到達,韓愈等連夜作詩申賀。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十有《桃林夜賀晉公》。裴度接到宰相除命在十二月七日夜,十六日到達長安,前后共十天?!拔鱽眚T火”與東去人馬路程相同,耗費時間亦大致相當,則此詩作于十二月十一日除命到達之時。除命于夜間到達,韓愈《晉公破賊回重拜臺司以詩示幕中賓客愈奉和》:“南伐旋師太華東,天書夜到冊元功?!笨勺C。以此上推,上一首《次硤石》作于十二月十日。
十二月十二日,裴度、韓愈一行行次潼關。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十有《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次潼關上都統(tǒng)相公》。
十二月十三日,裴度、韓愈一行至華州,華州刺史張賈遠道迎候。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十有《晉公自蔡州入覲途中重拜臺司以詩示幕中賓客愈因和之》。
十二月十六日,裴度、韓愈一行自蔡州到達朝廷。
說已見上。
十二月二十一日,太子右庶子韓愈以功授刑部侍郎。
《舊唐書。韓愈傳》:“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jié)度使,請愈為行軍司馬,仍賜金紫?;?、蔡平,十二月隨度還朝,以功授刑部侍郎。”又《憲宗紀下》:“十二月……丙子,以右庶子韓愈為刑部侍郎。”又見新舊《唐書。裴度傳》、《冊府元龜》卷一二八。
十二月二十三日,劉禹錫上《賀收蔡州表》。
劉禹錫《劉禹錫集》卷十四《賀收蔡州表》,落款: “元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