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 浩
《中國國家形象片——角度篇》(以下簡稱《角度篇》)是《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以下簡稱《人物篇》)的姊妹篇,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制作,春節(jié)期間于探索頻道向海外播出。與前作不同的是,《角度篇》片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7分鐘,大大超出了同期《人物篇》的1分鐘和奧運期間《中國國家形象片——幸福篇》的30秒。
如果說30秒的短片只是初試鋒芒,1分鐘的作品也僅僅是牛刀小試的話,17分鐘深入探索中國社會的各個角度與層面,就可以看作是我國的對外宣傳告別稚嫩與青澀后一場酣暢淋漓的情感宣泄。《角度篇》包含的信息量與情感價值極其豐富,制作也日益精良。全篇洋溢著新一代中國人的自信與驕傲,向全世界展現(xiàn)出當代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
形象片,也就是形象宣傳片。根據(jù)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是介乎專題片和廣告片之間的一種電視文化形態(tài),既有專題片的真實性和時效性,又有廣告片的藝術審美價值。[1]我們既可以稱之為廣告化的專題片,也可以稱之為專題化的廣告片。傳統(tǒng)的形象片在制作上總是帶有強烈的專題片痕跡:莊嚴、厚重、有內在力度,政論與紀實結合,哲理與激情交融。觀眾在觀看這類節(jié)目時,對語言的關注度往往大于圖像。離開解說詞,畫面就經常顯得雜亂無序。這正是以文本為主創(chuàng)作模式的最大缺陷。形象片在播出時又基本遵循著廣告片的規(guī)律,在電視臺各廣告時段播出。專題片需要一定規(guī)模的篇幅來醞釀其內在情感,而廣告片又需要壓縮時間來節(jié)省播放成本。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黃金時段的形象片受制于有限的篇幅往往表達不清,內容豐富的形象片卻因篇幅太長只能安排在非黃金時段播出。兩者都影響了形象片的宣傳效果?!度宋锲窛饪s選取的臉譜化人物,在華語圈內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但對西方普通民眾而言,能夠被普遍認知的卻只有姚明一人而已。其他人在他們眼里不過是美麗或非美麗、平凡或非平凡的臉譜化形象而已,他們并不能深入準確了解其能指,這就大大影響了西方觀眾對《人物篇》的解讀。
《角度篇》很好地解決了這對矛盾。既然國家宣傳片主要是給西方主流社會的民眾觀看的,那就得尊重他們的審美觀,才能博取他們的好感與信任。一味用自己的固有傳統(tǒng)模式來宣講說教,并不利于化解彼此數(shù)十年來積累的矛盾與誤解。國際上對宣傳片還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解釋方式,即宣傳電影。作為影視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它主要通過類似電影的拍攝手法,綜合運用攝影、動畫、音樂、解說、表演等表現(xiàn)元素,以喚起受眾對宣傳主題建立認知度,產生認同感或者是使其接受某種勸服為終極目的。[2]簡單地說,宣傳片本質上是電影,它應該包含豐富的娛樂成分,通過娛樂元素傳達情感元素,讓受眾在放松與娛樂中獲取知識,也能借此獲取他們充分的信任。這種娛樂至上的精神,已經由好萊塢傳達至各種影視節(jié)目類型。探索頻道等紀錄片制作機構都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流程化、電影化節(jié)目制作體系,用好萊塢模式批量生產紀錄片商品。
《角度篇》的整體制作風格跟探索頻道的一貫風格十分相像,注重娛樂化與故事化的敘事方式被引入其中。很多場景的拍攝都帶有明顯的故事腳本設定,不再是單純的記錄跟隨拍攝。“提問—解答”模式的文本設定、細膩的分鏡頭腳本設計、不同視點的相互切換、精致的照明與美術設計、大量動用軌道等特種設備……這些電影化的敘事方式都被吸納進來,其目的只有一個:讓習慣了品嘗好萊塢式影視大餐的西方觀眾對《角度篇》胃口大開,在產生好感的同時接收、接受編者傳達的信息。本片的剪輯速度極快,鏡頭基本上都不超過5秒鐘,這既可以在單位時間內容納更多的畫面信息量,也能盡可能保持觀眾對影片的興趣,避免視覺疲勞的出現(xiàn)。此外,變速剪輯技巧、始終貫穿全片的配樂、情感洋溢的主觀性解說詞等技巧,也正與播出載體——探索頻道的風格相適應。探索頻道國際電視網旗下?lián)碛?7個電視品牌,提供35種語言定制的節(jié)目到達7.04億累積訂戶。而一般新聞頻道由于所在國政治、文化、宗教等原因,很難達到如此的覆蓋率。探索頻道所倡導的娛樂精神(entertainment)正是其成功的關鍵:無論是何種國家、信仰和宗教的人,都需要在娛樂的土壤中生活。娛樂既能使人精神放松,也能讓人暫時放下意識形態(tài)上的隔閡與偏見去接受另一個半球傳來的不同聲音。
至于制作與播出方式創(chuàng)新兩者間的關系,筆者認為,在現(xiàn)代發(fā)達的傳媒市場中,任何制作方式的進步與創(chuàng)新,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傳播機會,在獲取更多份額的話語權的同時進一步取得相應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叭绻粡娬{其產業(yè)功能,否定其喉舌功能,那么傳媒就不叫傳媒了;如果只講其喉舌功能,否定其產業(yè)功能,傳媒也就不能存在了”。因此,播出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進步是制作手法創(chuàng)新與進步的源動力。如果把影視作品看作一件商品,隨著產品市場檔次的不斷提升,必然會對商品本身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在中低端市場則很難做出高端的品質,主動進入高層次市場才是避免劣幣淘汰良幣的唯一途徑。
《角度篇》的第一個章節(jié)就叫做“開放而有自信”,可見開放對如今中國社會開放的重要性。然而尋求開放之路也絕非一帆風順。由于長時間的封閉,中國與西方世界存在著巨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差異,這些差異在促進彼此交流的同時也激化了許多矛盾,阻礙著中外進一步的交流。筆者認為不妨在“自信”之前加入“真誠”二字:自信可以獲得別人的尊重與敬仰,真誠才能換取彼此的信任與承諾。如果總是懷著缺乏真誠的目光去衡量別人,換來的往往也是別人的猜疑與誤解。
我國的對外宣傳也是伴隨著對外開放的進程發(fā)展起來的。起初我國對外宣傳的主要問題是宣傳力度不夠、傳播范圍有限。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上很多人還不知道中國已經告別閉關鎖國進入新世紀,西方還有少數(shù)的民眾對中國的印象仍局限于清末“東亞病夫”的形象。這一切如今已經基本解決,其主要契機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通過奧運,中國向世界充分展現(xiàn)了自己的硬實力與軟實力,近百年來世界也從沒有如此整齊劃一地將聚光燈對準中國?!缎腋F肪褪沁@個時期的國家形象片優(yōu)秀作品,向世界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人此刻的內心世界——為國家的日益強大提升幸福感。世界終于明白中國是一個經濟騰飛發(fā)展、國力繁榮昌盛的大國,原先的落后形象被一掃而空。
在取得可喜進步的同時,新的矛盾也隨之出現(xiàn)。歷史造成的隔閡還沒有被完全消除,空前的奧運盛舉又使得中國在世界面前一下子鋒芒畢露,大家在感嘆中國強勢崛起的同時,也充滿了擔憂與危機感。我們自信了,卻發(fā)現(xiàn)世界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般自信?!八麄儾涣私庵袊饨坏膬r值觀,也不清楚中國外交的驅動因素”。很多國外媒體在關注中國時有意或無意間把矛頭指向了中國在發(fā)展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平衡現(xiàn)象。
對這種有色眼鏡現(xiàn)象,我們原先的應對方式主要分成兩極:一是你講你的,我說我的,互不理會。在宣傳上放棄話語權往往使自己處于很不利的位置,很容易讓對方有機會抓住某一具體問題不放大做文章。二是主動出擊,正面回應,針鋒相對,據(jù)理力爭。這種出擊往往帶有強烈的情感對抗色彩,不是徹底否認此類問題的存在,就是提出某大國本質上其實跟我們一樣?!安淮嬖凇边@個詞太過絕對,很難給人足夠的信服力,而拉別人下水的做法往往又得罪了另一個國家的國民,往往進一步激起更多的矛盾。
相比而言,《角度篇》的做法就要合理得多?!督嵌绕饭卜譃椤伴_放而有自信”“增長而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能共享”“多元而能共榮”“自由而有秩序”“民主而有法制”“貧富而能互尊”“富裕而能節(jié)儉”8個章節(jié),對國際社會一向關心的社會問題做出了正面且心態(tài)平和的回應。資源消耗、貧富差異、宗教問題、言論自由、民主法制、階層分化等一向都是西方關注中國的焦點?!督嵌绕凡⒂袥]有用西裝革履的官員來回應質疑,而是通過學者、媒體人、藝術家以及很多普通人來講述發(fā)生在他們身邊的故事,所有的聲音全部來自民間。一些外籍“中國通”的發(fā)言,更是為本片增加了信服力。這種放棄傳統(tǒng)精英視角,改變傳播策略的做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中國社會中13億人的日常生活,傳播效果良好。最后結尾出現(xiàn)的字幕“China on the Way(中國在路上)”,也給人謙虛近人的形象。為了讓中國更加美好,我們能夠并且盼望接受采納各方面的建議和批評,這也進一步向世界傳達了中國繼續(xù)改革開放的強烈愿望。
這樣一來,西方觀眾所接觸了解到的信息從“中國人來了(The Chinese Are Coming)”替換成“中國人在改變(The Chinese Are Changing)”。這樣可以最大化避免他們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產生敵對想法。當然議程設置理論也同樣告訴我們,西方觀眾如何看待中國的改變也是無法控制與左右的。但是對中國改變的這份關注,一方面將促進我國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與民主法治建設的力度,同時也符合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韜光養(yǎng)晦的思想,為我國的和平崛起營造出良好寬松的國際環(huán)境。
可以這樣預言,“目前正式啟動的國家形象宣傳片,標志著中國開始更加自信、主動地展示自己的軟實力,爭奪國際話語權,中國國家公關時代已經來臨”?!督嵌绕纷鳛槲覈鴩夜P時代的重大突破與創(chuàng)新,擁有承先啟后的獨特歷史地位,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相對于技術表現(xiàn)手段的進步,文本設定尚顯簡單。經典好萊塢的文本設立遵循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問題解決”的戲劇規(guī)律,劇情也正是在矛盾的化解與進一步激化中推動發(fā)展的,使整部作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這也跟我國傳統(tǒng)文學理論中“龍頭、牛肚、鳳尾”相一致。然而在《角度篇》中,“牛肚”的分量顯然不足,問題剛被提出來,接下來就直接告訴觀眾問題已經解決或即將解決。至于是如何解決的,解決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問題與挑戰(zhàn),觀眾全然不知。這就無形中削弱了《角度篇》的說服力:中國很多改革發(fā)展中遇到的常見問題西方發(fā)達國家都曾經遇到過,有些問題的解決與改變甚至經歷了大半個世紀,這一切到了中國怎么就這么輕松被搞定了?對這些問題同樣“感同身受”的西方觀眾顯然不會輕易買賬?!督嵌绕返奈谋具€可以設定得更加曲折、更富有戲劇性一些。
其次,《角度篇》在話語權的分配上也顯得有些過于簡單。用來自民間的聲音解釋西方所關注的中國國內問題(如民主與言論自由)是非常合適的,因為此時民間的聲音實際上就相當于當事人的聲音。但是在講述國際、全球問題(如資源消耗與環(huán)境保護問題)的時候,當事人實際上代表地球上所有的民眾,因為全球問題關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此時民間的聲音就顯得不夠強大與響亮。在國際和全球問題上,作為國家形象代表的領袖做出的承諾與表態(tài)往往會給人一種定心丸的效果,“領袖聲音”的話語分量不容小視。
《幸福篇》與《形象篇》更多的是給人一種宏觀上的印象,《角度篇》開始把內容細化深入,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筆者認為這種內容細化深入可以做得更加具體一些:可以圍繞某一具體主題拍攝宣傳片,根據(jù)宣傳與受眾的不同需要在不同的地區(qū)和場合放映不同的版本。此外中國幅員遼闊,也可以讓各個地方或部門拍攝自己的形象片,這些都可以看做是國家形象片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隨著國力的不斷提高,體現(xiàn)國家軟實力的對外宣傳也將成為新時期我國文化傳播事業(yè)的重點與當務之急。雖然國家形象片只是新時期對外宣傳體系中的一方面,但這短短的幾次嘗試所爆發(fā)出的驚人力量與內在潛力還是讓國家形象片的前景被普遍看好??梢灶A見,將來幾年內還會有若干更優(yōu)秀、成熟的國家形象片作品涌現(xiàn)出來,其文化、藝術、傳播價值也將不斷提升與進步。廣泛的影響力和良好的投入產出比將使國家形象片迎來更加寬廣的發(fā)展空間。
[1]周鴻鐸.媒介產業(yè)制度論——周鴻鐸自選集[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2]吳三軍.影視宣傳片與國家形象建構[C].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2009
[3]張萍.當代的科普紀錄片如何生存——以Discovery探索頻道的探索之路為例[C].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
[4]段鵬.國家形象建構中的傳播策略[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5]河輝,劉朋,等.新傳媒環(huán)境中國家形象的構建與傳播[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6]陳剛.Discovery解密美國探索頻道節(jié)目研究[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
[7]胡正榮.傳播學總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
[8]吳友富.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9]中曾根康弘.日本二十一世紀的國家戰(zhàn)略[M].??冢汉D铣霭嫔纾?004
[10]張昆.國家形象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