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建華
論無期徒刑量刑的缺陷與完善
文◎左建華*
無期徒刑能夠適用打擊和預防重罪的需要,其刑罰力度不但沒有過分嚴厲,而且無期徒刑還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為重刑配置無期徒刑符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要求。但不可否認,從量刑上來看,我國現階段的無期徒刑制度存在著一些不符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之處,需要予以完善。
從刑法的相關規(guī)定來看,我國的無期徒刑量刑存在著如下不符合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之處。
(一)量刑原則不明確,量刑情節(jié)的具體適用規(guī)則缺失
雖然我國《刑法》第61條對量刑的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但該規(guī)定過于基礎,如同刑事審判程序中強調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一樣,在司法實踐中的指導性不強。著名法理學家德沃金曾說過:“我之所以把原則稱為應該得到遵守的準則,并不是因為它將促進或者保證被認為可欲的經濟、政治或社會形勢,而是因為它是公平、正義或某種道德維度的要求”[1]。法律原則雖然不如法律規(guī)則那么具體、明確,但是它卻在法律適用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在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性的地方,法律原則能夠起到指南針的作用。法官在司法中所面臨的是成千上萬種具有不同特點的案件,如果不能把握好量刑的基本原則,刑罰的裁量勢必會因為法官個人素質等原因而出現較大的差別。也正因為案件具有多樣性,使得法官無法抽象出一定的原則,結果導致量刑的不統一,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也無法得到合理的約束。這樣會很容易導致法官腐敗、濫用職權,使罪犯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鉆法律的空子,十分不利于刑事法治的建設。同時,刑罰越重,就越有必要強調量刑統一的重要性,不然,死刑案件的復核權就不會完全收回最高人民法院行使了。而對于無期徒刑的量刑而言,該刑罰的嚴重性僅次于死刑,涉及該類案件的量刑,是十分有必要予以基本統一的。
在司法實踐中,某些案件可能同時存在多個量刑情節(jié),其中可能既有從重(加重)情節(jié),又有從輕(減輕)情節(jié),對于多種量刑情節(jié)在法律適用上如何進行處理將直接影響到法官對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判定?!傲啃糖楣?jié)的適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何做到公正、合理地量刑,這就需要有一定的規(guī)則。而關于量刑情節(jié)的具體適用規(guī)則,我國現行刑法中這方面的規(guī)定還很不完善”[2]。刑法規(guī)定不完善的直接后果便是司法適用標準的不統一,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
由于量刑原則和量刑情節(jié)具體適用規(guī)則的不完善,使得法官在對重罪是否適用無期徒刑以及對何種重罪適用無期徒刑的問題上變得無法可依,無期徒刑的量刑效果勢必也會大打折扣,影響到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貫徹與執(zhí)行。
(二)數罪并罰制度存在的缺陷,影響了無期徒刑適用的平等性
根據我國刑法關于數罪并罰原則的規(guī)定,并罰程序,首先是對行為人的各個犯罪分別定罪量刑,然后按照一定的原則決定罪犯最終執(zhí)行的刑罰。這樣的并罰規(guī)則只是形式上對下位階刑或同位階刑的每個罪進行了處罰,實質上并非如此。一人犯數罪與一人犯一罪相比,無論在行為人的社會危害性方面,還是在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方面,都要大得多。但是根據現行的數罪并罰制度,當行為人因為某一犯罪被判無期徒刑時,即使他在嚴重觸犯了幾個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的罪名,他所遭受到的待遇也和只犯了該判處無期徒刑的一罪的行為一樣,都是被判處一個無期徒刑,僅此而已。實質上,犯數罪的行為人的其他犯罪行為并未在刑罰中得到體現,罪、責、刑三者之間也便失去了平衡。
實踐中,有學者深入監(jiān)獄對無期徒刑犯適用數罪并罰制度的效果進行了調查研究,“從調查情況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入監(jiān)服刑以后,實際執(zhí)行刑期的長短與無期徒刑犯涉及的罪數和無期徒刑吸收刑期情況無關,影響實際執(zhí)行刑期長短的主要因素是服刑期間的表現,次要因素是判決確定前羈押時間的長短”[3]。該結論較為真實地反映出現存數罪并罰制度對無期徒刑適用帶來了消極的影響,而當一人犯數罪與一人犯一罪之間并沒有什么區(qū)別的時候,根據罪犯“趨樂避苦”的心理,他們定會選擇去犯數罪,那么犯罪的預防定會前功盡棄。
(一)嚴格控制無期徒刑的適用
鑒于配刑對于量刑的影響,要縮減無期徒刑的適用范圍,就要從源頭抓起。含無期徒刑的罪名少,自然適用無期徒刑的機會就會比較小,這樣有助于發(fā)揮無期徒刑的有效性。同時,在立法暫時無法得到修改的前提下,就應該利用無期徒刑制度本身所具有的靈活性降低無期徒刑的力度。尤其對于無期徒刑作為最高刑與有期徒刑被規(guī)定在同一刑罰幅度內的犯罪,在適用有期徒刑同樣能夠有效預防犯罪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適用有期徒刑,嚴格控制無期徒刑的適用范圍。
無期徒刑被嚴格適用的領域應當存在于兩個方面。從刑法分則條文來看,凡是規(guī)定有死刑的條文,在含死刑的具體刑罰幅度內都將無期徒刑作為選擇性的刑種,而規(guī)定無期徒刑作為法定最高刑的刑法條文中,無期徒刑往往會與有期徒刑規(guī)定在一起。如此,出于嚴格限制和控制死刑的考慮,在含死刑的條文中,我們應該當擴大而不是縮小無期徒刑的適用范圍。但是,在含死刑罪名的條文中,如果出現多個量刑幅度,在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下,應盡可能多地適用較低的量刑幅度,一并限制死刑和無期徒刑的適用。另外,應當嚴格限制最高刑為無期徒刑的條文中無期徒刑的適用,盡可能多地適用有期徒刑。
(二)完善關于量刑原則和量刑情節(jié)具體適用規(guī)則的規(guī)定
刑罰的裁量階段,既要實現刑罰與社會危害性的適應,又要實現刑罰與人身危險性的適應[4]。我國刑法雖然未明確量刑原則的具體內容,但是學者們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探討。雖然說探討的結果不盡相同,但是有兩個原則得到了基本的確立:責任原則和刑罰個別化原則[5]。前者立足于已然的犯罪,以實現刑罰的一般預防功能為目的,強調依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量刑,使得刑罰具有公正性和威懾性。后者立足于未然的犯罪,以實現刑罰的特殊功能為目的,強調依據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量刑,使得刑罰具有前瞻性和靈活性。在具體運用中,二個原則相互補充、相互制約,有利于量刑活動的公正、公平與合理。
關于如何完善量刑情節(jié)的具體適用規(guī)則,筆者認為,完善量刑情節(jié)有如下基本要求:一是禁止重復評價量刑情節(jié)?!扒楣?jié)”可以被分為判定犯罪構成要件的情節(jié)、明確具體法定刑幅度的情節(jié)和在確定具體量刑的情節(jié)三類,任意一類的情節(jié)發(fā)揮了作用后,就不能再作為其他類的情節(jié)予以考慮[6]。二是先定法定刑幅度,再定具體刑罰。量刑過程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最終被確定的刑罰也是處于法定刑幅度內的刑罰,因此只有先定法定刑幅度,最終刑罰才得以確立。三是同階段不同價值取向的情節(jié)予以量化,并加以折抵。在法定刑幅度和量刑最終確定這兩個階段,都有可能出現價值取向不同的情節(jié),如減輕和加重情節(jié)同時存在,從輕和從重情節(jié)同時存在。此時應該予以折抵。至于具體的折抵辦法。有學者認為采取應當采取系數值的形式進行加減,“按各沖突的量刑情節(jié)所反映的趨輕、趨重系數來折抵,剩余的系數即為在基礎刑或基礎刑期之上的增減幅度”[7]。應該說,系數只是一個代號,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圍繞刑罰的目的實現,認真衡量行為社會危害性和行為人人身危險性并將之細化,在量刑時形成“內心確認”。
關于無期徒刑的量刑,應當肯定的是,即使罪犯犯了許多種罪,而且所觸犯的每種罪都應當被判處無期徒刑,罪犯所被判處的實際刑罰也只是無期徒刑,而非將刑種升格,判處其死刑,否則會違背罪刑法定原則。同時,鑒于犯數罪的人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更大、人身危險性更高,他所受到的刑罰應該更加嚴重。但懲罰上的差別無法在量刑中得到體現,應該在無期徒刑的執(zhí)行中得到反映。
[1]張亞平:《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方略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版。
[2]韋恩·莫里森著,李桂林等譯:《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郭理蓉:《刑罰政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王沛學:《我國無期徒刑制度的缺陷及完善》,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劉曉山:《目的刑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6]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 2007年版。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43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