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華
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食藥用菌》編輯部,杭州 310021
轉型期科技期刊編輯隊伍結構的優(yōu)化
吳永華
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食藥用菌》編輯部,杭州 310021
在期刊體制改革、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指出科技期刊編輯隊伍存在著復合型人才缺乏、人員活力不足、編輯活動單一、主編精力不到位等不適應新形勢發(fā)展的問題,從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選題策劃意識、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加強人才培養(yǎng)、促進優(yōu)勢互補、引入激勵機制、強化選題策劃、增強主編意識、改革管理體制等優(yōu)化編輯隊伍結構的若干途徑與對策。
科技期刊;編輯人才;結構優(yōu)化
2008年以來,科技期刊整體上進入體制改革的轉型期。體制改革使科技期刊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又迎來了加快發(fā)展的良好機遇。能不能抓住機遇,關鍵在編輯隊伍。然而,由于歷史沿革原因,大多數科技期刊隸屬于科研院所或大專院校,長期以來編輯隊伍形成了不適應形勢發(fā)展的諸多弊端,整體上看主要表現在:專家型編輯多,善策劃、懂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編輯少;長期以事業(yè)身份管理,人員活力不足;編輯活動呆板、單一,主動策劃組稿或開展營銷活動少;主編精力不到位,等等。因此,在科技期刊整體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期刊出版單位和主管部門應乘勢而上,從體制機制等方面多管齊下,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力度,促進人才優(yōu)勢互補,不斷優(yōu)化編輯隊伍結構,切實提高編輯隊伍適應新形勢的能力,確保改革取得實效,實現科技期刊新一輪跨越式發(fā)展。
1.1 編輯以專家型為主,復合型人才缺乏
現有科技期刊編輯隊伍不乏編輯業(yè)務強、學術造詣高、學科意識強的專家型人才。但整體上看缺乏既專業(yè)水平高,又策劃能力強;既業(yè)務知識豐富,又經營意識強的復合型編輯人才。一個科技期刊做強做大,做成精品,高水平的專家固然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但在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下,更需要開拓型的經營管理人才,需要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市場意識的新型編輯。
1.2 人員以事業(yè)身份管理為主,整體活力不足
多數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單位長期附屬于教學、科研等機構,一直與科研、教學人員一起以事業(yè)身份管理,很難在用人、分配等問題上有突破性的改革。人員能進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壞、干多干少一個樣的現象相當普遍。用人機制普遍缺乏活力,編輯人員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這使科技期刊嚴重滯后于其它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尤其不能適應科技期刊體制改革的新形勢。
1.3 主編以兼職為主,精力不夠到位
長期以來,科技期刊主編多數為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崗位的兼職人員,往往為學科帶頭人,教學、科研及管理等任務繁重。作為期刊的核心人物,主編身兼數職,很難保證對期刊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其應有的作用往往發(fā)揮得不夠充分。[1]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期刊缺少中長期規(guī)劃,缺少經營策劃等運作,從而發(fā)展的動力和活力不足,甚至長期處于維持狀態(tài)。
1.4 以案頭工作為主,編輯活動較單一
目前,多數科技期刊的編輯活動較為單一,編輯普遍將主要精力放在內容組織和編輯加工上,未把經營策劃等活動作為主要工作內容,在如何根據學科進展、滿足讀者需求、掌握市場信息方面主動選題少、主動采寫題材更少;發(fā)行、廣告和傳播等出版業(yè)務幾乎成為附屬或者很少開展, 更沒有精力考慮期刊長遠發(fā)展或者拓展新的業(yè)務,無法適應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需求。[2]
科技期刊編輯隊伍存在與當前形勢不相適應的種種問題,究其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選題策劃意識不強。期刊編輯的策劃意識應貫穿于從選題、組稿到格式編排、發(fā)行的全過程, 而不僅僅局限于文字的編輯。[3]編輯人員策劃意識不強,就難以實現新形勢對科技期刊轉型升級的新要求。二是缺乏競爭激勵機制??萍计诳狙匾u計劃經濟時代的辦刊模式, 獨立于市場體制之外。長期“吃大鍋飯”,無法形成必要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意識。[4]編輯人員形成了很強的惰性,也成了當前期刊轉型升級的軟肋。三是忽視編輯人才培養(yǎng)。年輕編輯往往靠老師“傳、幫、帶”邊學邊干,缺少系統(tǒng)的培訓和多途徑學習,尤其缺少參與相關社會活動。編輯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往往被邊緣化,組織上缺乏有計劃、有目標的編輯人才培養(yǎng)計劃。四是管理體制嚴重滯后。從辦刊體制來看, 目前, 我國科技期刊基本上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學術團體主辦的, 出版單位大多隸屬于某一主管單位。多數科技期刊出版單位的責、權、利不明晰, 科技期刊被當作單位的資源, 缺乏自主權。[5]
當前,科技期刊出版單位和主管部門應順應期刊體制改革新形勢,把它作為實現自身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以優(yōu)化編輯隊伍結構、提高適應改革能力為重點,加強人才培養(yǎng),促進優(yōu)勢互補;引入競爭激勵機制,激發(fā)編輯人員活力;強化主編意識,突出策劃經營能力培養(yǎng),推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
3.1 加強人才培養(yǎng)
首先,要根據編輯部的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把編輯人才建設放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其次,要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突出懂經營、能管理、善策劃的開拓型人才的培養(yǎng)。第三,要重視繼續(xù)教育。實現編輯繼續(xù)教育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制定相應的繼續(xù)教育大綱, 鼓勵、引導編輯人員自覺參加崗位培訓。第四,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 積極引進優(yōu)秀人才。鼓勵編輯人才合理流動,吸引海外編輯人才回國工作, 把國外成功的科技期刊管理經驗應用到我國科技期刊事業(yè)中去。[6]
3.2 促進優(yōu)勢互補
最佳的編輯群體結構應是——既有通曉某一專業(yè)技術知識的硬科學專家,又有通曉語言文法邏輯的軟科學專家;既有通曉管理科學的領導人才,又有通曉外語、美術的專門人才;既有經營創(chuàng)收的經濟人才,又有善于交際的公關人才。[7]但把大多數編輯培養(yǎng)成復合型人才,往往不現實。而從群體整體上著手,完全可以實現優(yōu)勢互補。對于性格較沉靜的潛質人員, 可考慮將其培養(yǎng)成為學術先導型、專家學者型、把關定向型人才;對于性格活潑、思想活躍的潛質人員, 可以考慮將其培養(yǎng)成為編務工作型和社會活動型人才。[4]
3.3 強化選題策劃
強化策劃意識,一要將編輯活動前移,把編輯主要精力由案頭轉到了解市場信息、了解作者與讀者、挖掘選題、優(yōu)化選題上,逐步實現由加工型編輯向策劃型編輯轉變。二要與期刊精品工程緊密聯(lián)系,把精品作為策劃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對編輯出版的全程整體把握、全程策劃,從市場調研、確定選題到編輯制作、推廣銷售進行全程運作。三要有經營意識, 通過選題內容策劃, 在贏得讀者的同時要充分依托期刊品牌開展經營活動, 利用選題策劃增加廣告收入, 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8]
3.4 引入激勵機制
借改革之東風,大膽引入企業(yè)化的先進管理經驗,尤其要建立健全競爭激勵機制,將績效掛鉤等分配辦法納入現代人才管理系統(tǒng);加大對優(yōu)秀人才的獎勵,在編輯部內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 激發(fā)編輯人才的愛崗敬業(yè)熱情。在具體做法上,如推行全員聘用制,做到科學設崗、擇優(yōu)上崗,以崗定酬、崗變薪動,真正體現一流人才一流報酬;又如實行領導任期制、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再如引入競爭機制,在領導選聘、職稱聘任上實行競爭上崗,為優(yōu)秀年輕人才的脫穎而出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和平臺。[9]
3.5 改革管理體制
科技期刊體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錯綜復雜的問題。僅從優(yōu)化編隊伍、增強人才活力、提高改革適應能力的角度看,筆者認為要在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一要打破以身份管理的用人體制,破除用人上的終身制,實行真正意義上的聘用制,確保期刊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權;二要建立健全人員能上能下、合理流動的用人機制,實現人才資源優(yōu)化配置;三要建立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績效評價體系,充分調動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四要實行分類管理和目標管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好編輯隊伍群體的整體效能。
3.6 增強主編意識
期刊的主編意識最主要的是要有強烈的質量意識和策劃意識。在主編的策劃意識中, 既包括期刊整體面貌的策劃、重點選題的策劃和欄目策劃, 還包括作者群建設的策劃。[3]主編意識的強化應體現在善于調動編輯工作的積極性上, 起到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作用。在期刊體制改革背景下,要求主編對期刊的經營和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主導和推動編輯出版工作以選題為載體的全員經營和全程經營,形成向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積極導向。同時,主編輯的地位和影響力也得以提升,其作用和價值才能真正體現。
[1]吳永華,周禮,鄭玲等.科技期刊編輯機制創(chuàng)新與編輯文化建設[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0,22(12):279~281,295
[2]劉澤林, 張品純. 我國科技期刊體制改革難點初探[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09, 20( 4): 593~595
[3]王麗恩.論期刊編輯策劃意識創(chuàng)新[J].焦作工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3,4(4):306~308
[4]曾莉娟.科技期刊復合型編輯人才培養(yǎng)的探討[J].華南熱帶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12(4):116~118
[5]王琳.科技學術期刊體制改革的可行性選擇之一:編營分離編[J].編輯學報,2011,23(1):44~46
[6]江星.論科技編輯人才資源的整體開發(fā)[J].編輯學報,2002,14(1):70~71
[7]劉霞,李曉紅.優(yōu)勢互補:科技學術期刊編輯群體結構的優(yōu)化[J]. 編輯學報,2005,17(3 ):219~221
[8]唐瑾,邵自平.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期刊對青年編輯人員的素質要求[J].編輯學報,2006,增刊:140-141
[9]莊藝真,陳炎銘.出版人才培養(yǎng)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0,(1):58~60
G231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9.107
吳永華(1966—),男,副主編、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編輯、管理及軟科學研究工作,公開發(fā)表論文20余篇,著作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