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晨 李姝毅
中國醫(yī)科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1
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及教學方法探析
岳 晨 李姝毅
中國醫(yī)科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1
新時期,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由于缺乏語言環(huán)境,課時較少等原因,面臨諸多問題,學生的口語運用和交際能力相對薄弱。本文在系統(tǒng)分析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對教學方法進行一系列的探索與改進,以求達到口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方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國對外交流日趨頻繁,社會各界對口語好的專業(yè)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近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步,然而大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和交際能力仍不盡如人意,我們經常能聽到“啞巴英語”、“中國式英語”等諸如此類的批評。2003年4月教育部制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強調英語五項技能協調發(fā)展的同時,更突出了聽、說能力。針對當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本文試探討其教學方法。
1)英語語言基礎薄弱
雖然大學生學習英語已有六七年甚至更長時間,但依然能夠暴露出語言功底薄弱的問題。他們的英語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所知詞匯量小,語法錯誤頻繁。語音語調不規(guī)范,發(fā)音不準確,甚至更多時候表現在用漢語的思維方式構建英語句子,組織英語口語,致使講起英語來怪腔怪調,口中的英語“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聽不明白”。
2)對口語表達缺乏信心
由于當代課堂過分重視知識的輸入,忽視輸出或輸出不足,且大學生對英語詞匯量掌握甚少,語音語調和語言運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大學生對口語表達缺乏信心,擔心無話可說或出錯而羞于開口;中國大學生較為含蓄謙虛,課堂上不愿主動發(fā)言,課外不愿與人溝通表達自己的思想,更不愿與陌生人交流。因此大學生開口難,順暢準確表述則更難,越怕就越不敢說,越不說就越不會說,長此以往,導致惡性循環(huán),這些都制約了口語教學和大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
3)忽視英漢文化和語言思維差異
順暢的口語交流只是人們語用交流的表現形式之一,究其根本是交流雙方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和語言思維方式的相互理解和認可。中國文化和英語國家文化雖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但是主體卻大相徑庭。文化差異導致中英兩種語言在表達形式、思維方式、內部系統(tǒng)和語用條件等方面不盡相同。因此,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學生不僅要注意對英語語言體系的學習,訓練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而且還要重視文化差異對口語交際能力的影響。然而大學生往往忽略這點,導致在口語交際中沿用中文表達方式,造成思維混亂,邏輯錯誤,詞不達意,雖然講起話來流利順暢,卻使聽者一頭霧水,茫然不知所云,最終導致交流不暢。
1)學校對口語課重視不足
在不少高校中,無論從課程結構,課程體系,還是課程安排等方面,英語口語課程得不到足夠重視。特別在非英語專業(yè)中,大學英語基礎課程主要分為精讀和聽說兩大類。由于精讀課課時多,教材涉及知識面廣,語言點多,并涵蓋大量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受到學生的普遍關注,大學生們認為精讀課重要,從精讀課上可以學到知識,在考試中可以提高成績,平時閱讀應用較廣;聽說課由于受到班級規(guī)模,教學設施等限制,課堂上大都是以學生“聽”為主,留給口語表達的時間少之甚少,英語口語表達依然得不到鍛煉,且學生們認為聽說課可有可無,出席率不高。此外,在考試設置中,對口語尚未出臺細致正規(guī)的規(guī)則和評分方法,
即便是英語專業(yè)學生也只是象征性地選些話題,自由表達一番,草草了事,并不計入正式成績,或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不高。大學生口語研習的積極性受到影響,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對英語口語的忽視。
2)教師自身水平有限和教學設備資源匱乏
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是大學英語素質教育的根本和關鍵所在,因為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都是由教師落實完成的。首先,英語教師自身的基本功必須過硬,在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能力扎實,要做到語音標準、吐字清晰、語調準確、口語流利通順、板書整潔規(guī)范、語法概念熟練。英語教師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及文化素質很大程度上關系著口語教學效果。優(yōu)秀的教師是保證口語教學質量的基礎和前提,這也是大學英語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英語與中文的對比轉換能力必不可少。如要透徹掌握英漢兩種語言,英語教師首先應精通它們。作為高校英語教師,我們有責任首先加強提高自身的漢語修養(yǎng),熟悉中外國家文化,將英漢兩種語言同時深造,爭取使自身的語言水平飛躍提高。再次,教師必須熟練掌握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和差異,這對提高口語教學效果起著重要作用。最后不少高校的語言試驗設備老舊,功能低下單一,個別高校教師還要拎著傳統(tǒng)的錄音機上課,這些遠遠滿足不了新時期口語教學的要求。
3)教學觀念、方式和內容落后
大學英語教學無論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還是教材內容上,仍然偏重對詞匯語法等語言點的講解和強調,忽略口語能力的提高和培養(yǎng)。曾有調查針對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觀念,結果顯示90%的大學英語教師認為自己在課堂上的主要角色是語言講解者和示范者;70%的教師認為在課堂活動中,老師的重要作用仍然集中在講解語言知識和指導學習方法,這些直接導致了口語教學與口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的格格不入。有些高??谡Z課不使用教材,還有些教材內容陳舊,教師如死搬教材,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再加上教學方法老套,模式單一,則千篇一律,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對學生吸引力不夠,無法引起學生足夠重視,收效甚微。
誠然,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并非不能解決。作者認為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教師要充當“教練”,為學生做示范
課堂教學對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語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輔助作用。合格的教師更是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設置者和完成者。良好的課堂安排和課堂氣氛需要教師的努力和付出,這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應安排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如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看圖說話,即興演講或分組討論等口語練習,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加大學生口語實踐量。雖說英語是一門語言,更是一項技能,沒有大量的學習實踐機會,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英語口語是不可能的。只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才能讓口語表達困難的同學有機會尋找差距,彌補不足,讓口語表達本已優(yōu)秀的學生更添興趣,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大學生在自由運用英語口語時,出錯屬正常現象,尤其是開口的初期階段。教師應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增加英語口語的興趣,使其能夠開口講,并對其最初支離破碎的口語表示理解,適時予以糾正。另一方面,教師應鼓勵大學生課下多多閱讀,擴大知識面,同時積極思考,與同學老師或朋友多多相互交流,因為學生的向想法和對信息的采納與吸收對語言表達的促進作用不可小覷。再次,英語教師應適當布置豐富多樣的課后作業(yè),比如:課前演講,角色扮演,短劇演出,話題討論,分組練習等等,題材選擇上要做到與大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或國內國際熱點話題,只要學生感興趣,且有話可說,可廣泛選材,以增加學生對口語的興趣,同時提高其講述,表演,演講,辯論等多方面能力。
2)學生應是口語課堂積極主動的參與者
首先,大學生要對英語口語引起足夠充實,充分認識其重要性,樹立信心,勇于開口,勇于嘗試,勇于表現自己。無論英語基礎知識牢固與否,性格內向外向,都應拋開一切雜念,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以達到提高自身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當然,此過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不能過于急功近利,否則欲速則不達。可以先從機械訓練入手,最終達到自由流暢口語表達的目的。其次,英語口語并非是一種簡單的語言表達,而是與社會生活和人文習慣等緊密相連,因此大學生應掌握東西方文化差異,了解英美文化。這樣,在英語口語表達中才能做到準確順暢,收放自如,避免鬧出笑話或引起對聽者不必要的傷害。
目前就業(yè)形勢壓力巨大,昔日的天之驕子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業(yè)壓力。許多招聘單位把要求和注意力放在了應聘者的自身素質和個人能力上,證書、獎狀等本本已不再是唯一條件,這無形中迫使大學生們更客觀的對自己做出評價和判斷,更清楚地認清了自己。因此,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英語口語,無疑成了他們手中的“試金石”。因此,日益增加的危機意識和指導有助于提高和培養(yǎng)大學生對英語口語的積極性。另外,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yè)的迅猛發(fā)展,為課外英語口語練習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手段。其主要表現在:先進的語言學習系統(tǒng)在高校中的配備,安裝及應用。如語音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這些不僅可以豐富英語教師的教學手段,更無形中幫助大學生提高了英語語用能力;二是先進時尚的電子產品迅速走進了大學生的生活,如隨身聽、MP4和PC等,他們可以利用其下載口語相關的學習資料,無疑為口語學習提供了幫助。
1)加強語音語調的訓練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的三大要要素是語音,詞匯和語法。語音是處于核心地位的,其次是詞法和句法。在英語中,語音和語法、構詞法、拼法都有關系,所以在實際運用中很好地掌握語音,不但有利于正確地從聲音方面來表達思想,對聽說技能的獲得是必需的,而且也有助于對語法和詞匯的學習,有助于閱讀速度的提高??梢哉f,要全面地、較鞏固地學好一門外國語,必須有聲地來掌握該門語言,即首先應該掌握語音[1]。在課堂上,尤其在新學期初期,英語教師可以選擇集中的時間統(tǒng)一為學生們講系統(tǒng)解國際音標,對其中的發(fā)音規(guī)則規(guī)律,如連讀,失爆等知識,運用大量練習,結合課下作業(yè),使學生們熟練掌握。在平時講授中,發(fā)現學生在發(fā)音方面,存在語音語調等方面錯誤,要不遺余力地及時指出,并予以糾正,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發(fā)音習慣,為日后打下堅實的基礎。課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多看英語原版電影,多聽英文歌曲,并借助一些電子學習工具,加強練習,不斷模仿,養(yǎng)成大聲朗讀的習慣,并在此過程中,加強對國際音標中爆破、連讀、同化等發(fā)音規(guī)律的理解和準確把握。
2)注重語法知識的學習
語法是英語語言的基礎,語法掌握不好,無論是筆頭還是口頭都很難準確地表達語句。Jeremy Harmer在《英語教學與實踐 》 中寫道:“功能是通過應用以語法為基礎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不懂語法,學生只能說些零碎的功能英語?!钡牵陙聿簧俑咝T谟⒄Z口語教學中,排斥語法的重要性。許多大學生認為,把花在學習語法上的時間和精力用來練習口語會事倍功半。事實上,有些同學確實敢說了,可是說出來的英語卻成了名副其實的“外語”,恐怕連他自己也無法理解。當然,掌握語法并不是口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但是在培養(yǎng)語感和提高語用能力過程中,語法知識卻必不可少。試想一個連句子時態(tài)和基本結構都不清楚的學生,有怎能夠正確表達出完整的語句和語意呢?又怎能夠與他們進行交流呢?對于這種情況,英語教師在口語課堂應首先糾正學生忽視語法的錯誤認識,同時強調掌握好語法對未來運用發(fā)展語言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積累詞匯量
學生可以通過課堂活動或課外閱讀,積累英文常用單詞,詞組,諺語習語等,還可以通過大量閱讀或看英文電影、聽英文歌曲等輔助方式,積累句子結構和常用表達法,同時,要多創(chuàng)造機會,如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或課下參加英語角等,學以致用,在實際操作中去體會、理解、加深記憶,最終做到活學活用。
漢英民族天各一方,必然各有各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各自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偟膩碚f,漢民族的綜合型思維方式,使得中國人強調“從多歸一”表達形式;句子結構以動詞為中心,以時間順序為邏輯語序,橫向鋪敘,層層推進,形成“流水型”的句子結構。英民族的分析型思維方式,使得西方人慣于“由一到多”的表達形式;句子結構以主語和謂語為核心,統(tǒng)攝各種短語和從句,有主到次,遞相疊加,結構復雜,但形散而意合,形成“樹杈型”的句式結構[2]。因此在運用英語口語過程中,大學生要正確運用英語語言的邏輯思維方式來構造語句,對語句結構進行適當調整,以求復合彼此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同時還要注重文化因素的融入,去體會、理解并尊重對方文化,這樣交流才會成功。
學生由于受到課堂時間的限制,無法使所學知識得到更多的實踐,英語角的出現恰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它是一次更自由地無拘無束地說英語的機會,在這里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開口講英語的勇氣,增強自信,激發(fā)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聽說能力的客觀理解和解讀,英語角的出現為學生提供了交流平臺,使平時所學知識得到了更多的實踐。英語角活動其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英語口語表達在真實情景中的實踐,它是英語學習者最有效、最具有語言真實情景的練習場所。談話的內容以及所使用的句型、表達方式和詞匯等都是隨機的,談話雙方沒有事前準備。在雙方面對面的交談中,彼此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在這里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開口講英語的勇氣,提高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素質。同時也能鍛煉他們的交際能力和組織能力,促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英語口語是英語學習的升華,是英語語言體系中一種與時間、努力和付出成正比的基本技能,是一種需要不停地學習、訓練,并結合實際運用才能掌握的能力。教師應對英語口語引起足夠重視,努力為學生鋪設一條道路,使學生能夠最終做到活學活用,真正提高口語水平。
[1]葆青.實用英語語音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10.3969/j.issn.1001-8972.2012.20.119
AbstractDue to the lack of language environment, less class hours and other reasons, oral English teaching in university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in the new period.The students' abilities to use oral English to communicate are relatively weak.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in univers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aim.
KeywordsUniversity English; ora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