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強 王 徽 陳 健 (吉林省腫瘤醫(yī)院介入治療中心,吉林 長春 130012)
介入性肝動脈化療栓塞術一直被公認為治療中晚期肝癌首選治療方法,但因反復性介入治療引起腫瘤細胞產(chǎn)生耐藥性,致腫瘤復發(fā);多次應用化療藥引起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術后殘存腫瘤細胞分泌大量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導致腫瘤新生血管再生,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耐藥、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的下降,是其總體療效欠佳的最主要因素。介入性熱療與化療栓塞聯(lián)合應用治療肝癌,能夠克服以上不利因素,并可以提高腫瘤控制率,減少轉移和復發(fā)〔1〕。本文擬對原發(fā)性中晚期肝癌患者進行介入治療,對比觀察行介入熱化療栓塞術和行單純介入化療栓塞術的臨床療效及毒副作用。
1.1 一般資料 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原發(fā)性中晚期肝癌患者60例,男54例,女6例,年齡33~78〔平均(56.2±21.9)〕歲。病例均依據(jù)病史、癥狀、體征,經(jīng)影像學(CT、MRI、DSA等)檢查加血清甲胎蛋白(AFP)、糖類抗原(CA199)及病毒標志物測定明確診斷,其中10例肝穿刺活檢病理確診。初診時Karnofsky評分均≥50,預計生存期>3個月。無嚴重的肝硬化,無嚴重腎功能損害及心腦血管疾病,無感染、出血、肝性腦病等介入治療禁忌證,無外科手術史。治療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陽性者27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體陽性者3例,肝功能Child-Pugh A級28例,B級2例,巴塞羅那臨床肝癌分期標準(BCLC)B分期27例,C分期3例;對照組HBsAg陽性者26例,HCV抗體陽性者4例,肝功能child-Pugh A級29例,B級1例,BCLC B分期28例,C分期2例。兩組在分期與臨床癥狀上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Seldinger法經(jīng)股動脈穿刺行肝總動脈造影,治療組根據(jù)患者肝功能狀況,腫瘤血管直徑,患者的耐受程度及HGC-3000熱療機廠家(珠海和佳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提供的溫度,并參照文獻〔2〕,通常溫度設置為46℃ ~55℃,流速為0.3 ml/s,灌注時間為30 min。治療方案:奧沙利鉑(海王藥業(yè))100~120 mg+5%葡萄糖540 ml加入熱療機的高壓注射筒中進行加熱,將熱療機加熱裝置連接導管尾端,表柔比星(海正藥業(yè))50 mg、羥喜樹堿(黃石藥業(yè))20 mg稀釋后經(jīng)導管灌注,鹽酸平陽霉素(哈爾濱博萊制藥公司)8~16 mg+超液化碘油(法國加柏公司)5~20 ml充分混合后行腫瘤血管栓塞,再用可吸收性明膠海綿栓塞相應的小動脈。4~6 w后行第2次介入熱化療栓塞,兩組患者均完成2~4個療程治療。對照組只行常規(guī)栓塞灌注未行介入熱療,兩組用藥劑量及周期均相同。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jù)美國肝病學會(AASLD)療效評價RECIST修訂版標準(HCC),完全緩解(CR):所有目標病灶動脈期增強顯影均消失;部分緩解(PR):目標病灶(動脈期增強顯影)的直徑總和縮小≥30%;穩(wěn)定(SD):縮小未達到PR或增加未達到進展(PD);PD:目標病灶(動脈期增強顯影)的直徑總和≥20%或出現(xiàn)新生病灶,治療前后行肝臟增強CT檢查,比較病灶變化。總有效率為CR+PR。遠期療效判定隨訪患者的生存期計算6、12、18、24個月生存率。根據(jù)Karnofsky評分標準為指標評價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治療后評分增加≥20為顯著改善,增加≥10為改善,未增加為穩(wěn)定,減少為下降。比較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4 w血清AFP下降情況,下降>50%為明顯下降,下降20% ~50%中度下降,下降<20%輕度下降,升高。按WHO標準評定毒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4.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及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2.1 病灶變化 治療組CR 14例,PR 14例,SD 1例,PD 1例,有效率93.3%(28/30);對照組CR 13例,PR 8例,SD 6例,PD 3例,有效率70%(21/30),治療組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 <0.05)。
2.2 生活質量改善Karnofsky評分 治療組顯著改善、改善、穩(wěn)定、下降分別為 5、19、4、2 例,對照組分別為 3、14、4、9 例;Karnofsky評分治療組提高24例,有效率80%,對照組提高17例,有效率56.7%,治療組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
2.3 血清AFP濃度下降情況 治療組明顯下降、中度下降、輕度下降、升高分別為 7、11、8、4 例,對照組分別為 4、8、6、12例;下降率分別為86.7%、60%,治療組下降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
2.4 生存期 兩組6、12、18、24個月生存率分別為100%,100%;90%,70%;90%,50%;70%,40%,治療組6個月年生存率較對照組無明顯提高(P>0.05),12、18、24個月生存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
2.5 毒副反應 兩組均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輕度化療反應如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輕度肝功能下降等表現(xiàn)。治療組在熱療過程中輕度出現(xiàn)腹痛、發(fā)熱、一過性心率血壓下降、術后血尿素氮(BUN)略升高給予對癥治療后緩解。
目前中晚期肝癌以綜合治療為主,單純介入化療栓塞、單純熱療對腫瘤細胞均有殺傷作用,但都有一定局限性。HGC-3000腫瘤介入熱療機有多種傳感器,計算機能自動精確地控制灌注液體的溫度、壓力及流速,治療過程中電腦實時監(jiān)控各項參數(shù)指標,全自動保護。介入熱療與化療栓塞聯(lián)合應用協(xié)同作用的原理:①介入熱療使腫瘤供血微血管擴張,增加了碘油的填充程度和交通支的栓塞,有利于栓塞趨于完全,腫瘤區(qū)內(nèi)碘油填充越密實,腫瘤血管凝固性壞死的程度就越高,能提高機體細胞的免疫功能〔3〕,能促進免疫細胞的活性和細胞因子的合成。②介入熱療使癌細胞膜流動性增高,使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從而增加了細胞對藥物的吸收和滲透,使細胞內(nèi)藥物濃度增加,在不增加藥物劑量情況下提高腫瘤細胞對藥物的攝取,蓄積于癌細胞內(nèi)的化療藥物增多;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血清學AFP測定指標反映出介入熱化療栓塞組明顯優(yōu)于單純介入化療栓塞組〔4〕。③介入熱療通過抑制多藥耐藥性P-糖蛋白表達及抑制腫瘤細胞耐藥基因表達,減少或逆轉腫瘤耐藥性發(fā)生〔5〕,從而提高化療的敏感性,可提高某些化療藥物(如鉑類、蒽環(huán)類等)的細胞毒性〔6〕,故治療組選用奧沙利鉑(OXA)。④介入熱化療能抑制腫瘤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合成與分泌,減少腫瘤血管再生〔7〕防止腫瘤生長和轉移。介入熱化療栓塞治療晚期原發(fā)性肝癌可明顯提高療效、生活質量和改善癥狀,且不增加化療的消化道及骨髓毒副作用。介入熱化療栓塞術是治療中晚期肝癌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1 劉楠楠,王 楊,閆秀欣,等.熱療結合介入化療栓塞術治療中晚期肝癌的療效觀察〔J〕.中華放射醫(yī)學與防護雜志,2006;26(2):161-3.
2 張家興,樊樹峰,鄭家平,等.肝癌的介入性熱化療:最佳灌注溫度的探討〔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4;13(5):450-2.
3 王 徽,張北光,金 剛,等.介入熱化療對肝癌患者淋巴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腫瘤,2007;27(11):920-2.
4 賈朝江,楊 建,李志光,等.熱化療栓塞術治療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的療效觀察〔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1):93-6.
5 徐 崗,王遠東.全身熱化療的作用機理〔J〕.中國腫瘤,2004;13(9):569-72.
6 Hildebrandt B,Wust P,Ahlers O,et al.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hyperthermia〔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02;43(1):33-56.
7 Sawaji Y,Sato T,Takeuchi A,et al.Anti-angiogenic action of hyperthermia by suppressing gene expression and production of tumour-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vivo and in vitro〔J〕.Br J Cancer,2002;86(10):15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