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陽,孫延華
(1.東北林業(yè)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40;2.哈爾濱商業(yè)大學 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28)
資源是指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可以用來滿足人類需要的一切物質、能量、技術和信息以及他們的價值形態(tài)[1]。因為經歷了較長時期的計劃經濟,又因為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無償的,因此資源的價格理論研究在我國的發(fā)展不充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可利用資源的逐步減少,人們越來越重視對資源的價值屬性和資源的定價理論研究。
因為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是由計劃經濟脫胎而來,又由于計劃經濟中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的無償性——當然也是低效率的,所以,資源的價格理論研究必然邏輯地以資源有償使用的依據論述為起點,而對資源價值屬性以及價格決定的研究目的,在于為資源的有償使用提供量化的依據。從理論的發(fā)展來看,最初的資源經濟研究內容集中在對資源有償使用的論述方面,之后研究的重點逐步演變?yōu)橘Y源的價值屬性和資源的定價理論研究。
改革開放之初,由于現代資源經濟理論在我國的發(fā)展處于起步階段,加之經濟體制的現實狀況,對資源有償使用問題就是從資源利用的補償角度進行分析的。對現有資源的使用征收相應的稅費進行“補償”,利用“補償費”實現可耗竭資源的接替,所需技術的發(fā)展和資本的投人?!把a償費”的確定原則以保證在該種資源耗盡時所積累的投資可順利地轉向新的代用技術。對于可再生資源利用,其補償的共同特征是維持其適當的功能和存量。
資源利用的補償問題是人同資源的關系問題,而資源的配置效率及其利用主體間利益屬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2]。在現階段,人與人在資源利用過程的關系問題是資源有償使用的重要依據之一。提高效率、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需要是實行資源有償使用的主要原因。從歷史發(fā)展看來,理論界的研究體現了這三方面意義。
資源的有償使用意味資源價格的存在,但資源價格的價值基礎如何確定,資源經濟理論必須給出明確的答案。就理論的總體發(fā)展趨勢而言,是從無價值論到有價值論,從勞動價值論到效用價值論,從單一價值論到綜合價值論。
長期以來指導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馬克思經濟理論中,自然資源是無價值的。早期對自然資源的價格及價值屬性的分析是以經典勞動價值論為基本原理進行的。結論是自然資源本身沒有價值,資源價格表現為一種生產關系。
為了從理論上論述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的合理性,一些學者對經典的勞動價值理論進行了改造或發(fā)展,可稱為“泛化勞動價值論”。具體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認為資源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是人類勞動的成果向土地本身轉移的結果。即資源的價值是人類的勘探或“發(fā)現”勞動的凝結。二是將環(huán)境資源使用補償勞動作為資源價值的基礎。有學者認為人類已經進入了需要與自然界協(xié)調發(fā)展時期,即自然資源表現為具有價值的時期。這種“補償勞動價值論”直接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勞動價值論進行發(fā)展或改造。雖然改造的合理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以及如何與傳統(tǒng)理論進一步融合,但其現實意義確是明顯的。
徐篙齡開創(chuàng)了資源多價值理論(綜合價值論),認為自然資源具有存在價值、經濟價值和環(huán)境價值[3]。沈大軍對水資源價值內涵的分析則將水資源價值描述為一個包含產權價值、稀缺價值和勞動價值的價值體系[4]。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理論是主觀效用價值論。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效用價值論的主要分歧領域之一便是自然資源的價值、價格問題,對這兩種理論的比較與綜合是經濟學,尤其是資源經濟學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之一。這些研究對于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以及產權制度改革等多方面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資源價格理論主要研究資源價格水平的確定方法及其原理。需要指出的是,資源價格是指資源本身在交易中的貨幣價格,并非資源產品價格。在早期研究中,對兩者的區(qū)分并不是十分嚴格的。
與資源價值理論的發(fā)展相對應,資源及資源產品價格確定方法的研究最先是從成本途徑進行的,而后逐漸轉向市場決定和收益途徑。
成本途徑定價方法以完全成本定價方法為代表。在這個定價方法中,資源本身的價格被確定為包括開發(fā)、恢復、保護等費用在內的“完全成本”[5]。資源產品價格確定方法是根據實際情況,以完全成本為依據,并以國際市場價格為參考。這一方法體現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政策意義,但作為資源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資源價格是否與這些政策內容兼容,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就其定價方法本身來講,是將資源事先確定,再以此為基礎制定資源產品價格。對這一方法的進一步發(fā)展是運用現代經濟理論將其價格中成本(不包括資源補償費)替換為邊際成本。這樣,資源產品價格就包括兩部分:邊際成本和資源補償費。
完全成本定價方法的應用研究成果主要是指從會計學角度對水資源商品進行完全成本具體定價的方法研究。它列出了相應的會計科目,使定價方法更具可操作性;賦予了資源產品價格可持續(xù)發(fā)展內涵,從而將資源價格等同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濟體現。這是上述定價方法的核心。
收益途徑資源定價方法則以“逆算凈價法”為代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形成的最重要機制是自由交易,市場需求成為資源價格的關鍵因素。這種情況下,事先確定資源“完全成本”的方法已不能適應經濟的發(fā)展,需要從資源產品市場價格出發(fā)對資源價值進行“逆算”。即以資源產品的市場價格為基礎,減去(繼續(xù))開發(fā)的成本,即資源本身的價格。天然林的林價,往往以這種方法確定。但以此計算出的林價,其科學性和合理性則有待于進一步論證[6]。
以上研究的共同特點是注重資源價格在靜態(tài)意義上的確定,也就是說是假定資源租金、開采速度是給定的。然而,市場化的改革要求對資源價值的最大化進行分析。如何確定最佳的資源開采速度、租金水平,是資源經濟學重要的研究課題。國內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進行的。20世紀90年代,現代資源價格理論被介紹進來并應用到資源定價實踐當中。其中最為重要的貢獻是資源消耗的動態(tài)優(yōu)化規(guī)則——霍特林法則:即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開采邊際成本不變時資源的租金以利率的比例上漲。這一結論是以資源消耗其資源租金現值最大化為基本原則的。同時,應用這一原理對我國資源的價格研究也逐漸展開。
當然,資源價格的確定還依賴于經濟制度本身,公有制同私有制不同;單一的公有制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不同;而且在多種所有制共存的條件下,還要考慮公有制所占的份額。
[1]馬克思.資本論[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連亦同.自然資源評價利用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3]徐篙齡.論市場與自然資源管理的關系[J].科技導報,1995(2):57-60.
[4]沈大軍.水價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5]馬爾科姆·吉利斯.發(fā)展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6]胡代光.現代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