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喜
吉林省大安市安廣鎮(zhèn)新荒衛(wèi)生院,吉林 大安 131302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往往不被人們認識和重視,是一種有腸梗阻的癥狀和體征但無機械性腸梗阻證據存在的綜合征。臨床上有些病人因此接受了不止一次的手術探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提高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的認識,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能減少病人的痛苦和某些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F將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7例病人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2008年1 月至2012年1月我院共收治術后早期炎性腸梗7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其中急性闌尾炎術后3例,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后2例,外傷性腸破裂腸吻合修補術后1例,宮外孕術后1例。典型病例如下:
例1 患者男,46歲,因交通事故致小腸破裂在我院行腸修補術,術后第2天排氣排便,開始進流食,第5天出現肛門停止排氣排便,出現腹脹、腹痛。查體見腹部膨隆,觸診有柔韌感,全腹壓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弱,無氣過水聲。X線提示腸管積氣積液,有多個液氣平面。給予持續(xù)胃腸減壓,生長抑素治療,于術后第17天痊愈出院。
例2 患者女,52歲,因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行手術治療,闌尾切除術后第3天出現肛門排氣排便,進流食,第8天出現肛門停止排氣排便,出現腹脹、腹痛。體檢見腹部膨隆,未見腸型及蠕動波,全腹壓痛,無肌緊張,腸鳴音弱,無氣過水聲及金屬音。血白細胞正常。X線示小腸多個氣液平面,診斷腸梗阻。常規(guī)保守治療10天痊愈出院。
例3 患者男,65歲,因胃潰瘍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手術。術后第5天肛門排氣,拔出胃管,進流食,第11天出現肛門停止排氣排便,出現腹脹、腹痛伴惡心,嘔吐。查體見腹部膨隆,觸診有柔韌感,全腹部壓痛不明顯,無反跳痛,腸鳴音弱,無氣過水聲,移動性濁音陰性。X線腹部平片階梯狀液平面,B超提示:腸管明顯擴張并積氣積液。給予保守治療:持續(xù)胃減壓,維持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營養(yǎng)支持,生長抑素及小劑量地塞米松治療,于治療2周后腸蠕動恢復,腹部癥狀緩解,進流食,第四周后痊愈出院。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發(fā)生在腹部手術后2周以內,系指由于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炎癥等原因導致的腸壁水腫和滲出形成的一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同時存在的粘連性腸梗阻[1]。在診斷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之前必須排除機械性梗阻和繼發(fā)于腹腔內或腹膜后感染、電解質紊亂等原因造成的麻痹性腸梗阻。臨床表現特點:①多見于手術操作范圍廣,腹腔污染嚴重,出血多,創(chuàng)傷重,年齡大,手術時間長的病例[2];②術后通常有少量排氣、排便,此時胃腸功能尚未恢復,一旦進食馬上出現梗阻癥狀,且逐漸加重;③這類腸梗阻以腹脹尤為明顯,腹痛相對較輕;④腸梗阻癥狀,體征十分典型,但較少發(fā)生絞窄;⑤保守治療大多有效,極少數病人病程超過2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手術治療不是首選方法,特別是在手術后近期2周內尤應慎重,以免導致更多嚴重的并發(fā)癥。正確的認識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病理改變和正確診斷是治療成功的關鍵。治療這類腸梗阻病人時,要嚴密觀察,耐心等待。術后炎性腸梗阻患者的保守治療要點為:胃腸減壓、維持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給予生長抑素、必要時予以廣譜抗生素、腸外營養(yǎng)支持、保守治療過程中應加強監(jiān)測,應嚴密觀察患者的一般情況,如有體溫持續(xù)上升,腹痛腹脹進行性加劇,出現腸壞死腹膜象時,則及時中轉手術。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重在預防,手術操作要輕柔,盡量避免腹腔內血凝塊、線結、手套上的滑石粉等異物存留,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應用鹽水紗墊保護腸管,盡可能采用銳性分離,手術結束時應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清除其中的細胞因子、炎性介質、異物和壞死組織[3],以減少術后炎性腸梗阻的發(fā)生。
[1]李擁軍,林清.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醫(yī)刊,2002,37(6):22-23.
[2]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特征[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7):388.
[3]王劍,王磊,王峰雷.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32例診治體會[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5,2(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