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鷹
明代詩學(xué)的進程,以宋漮 (1310—1381)為肇始至李夢陽 (1472—1529)為首的 “前七子”,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主導(dǎo)思想是在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旗幟下確立了崇道宗經(jīng)、尚法擬古的詩學(xué)精神。以儒家道學(xué)義理為核心內(nèi)涵的“意”,是這個階段的核心范疇。明代詩學(xué)的第二階段,是以 “后七子”、唐宋派等文學(xué)家的詩學(xué)為代表。唐順之 (1507—1560)、焦竑 (1541—1620)和屠隆 (1542—1605)三位文學(xué)家對性情說的個性化張揚,代表著對第一階段復(fù)古主義的批判性轉(zhuǎn)換,“性情”的個性精神淡化、消解了“意”道學(xué)意義。第三階段是王陽明 (1472—1529)的心學(xué)哲學(xué)開導(dǎo)之后,李贄 (1527—1602)、徐渭 (1521—1593)、湯顯祖 (1550—1616)和 “公安三袁”①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5-1630。發(fā)動了具有思想革命意義的極端情感主義思潮,它以原始、自然而且自我主義的 “情”沖擊和瓦解了道學(xué)的 “意”。
在既往的明代詩學(xué)專論中,第二階段的重要轉(zhuǎn)換意義是被普遍忽視的,其中文學(xué)家的變革性思想或被忽略、或被分化在第一階段、第三階段中,形成了對明代詩學(xué)界定的 “二分法”。本文專題闡述第二階段詩學(xué)運動的獨特意義,試圖打破 “二分法”,在第一階段的復(fù)古主義與第三階段的激情情感主義之間,揭示出第二階段以 “性情”為樞紐的轉(zhuǎn)換過渡運動。
出于前后七子復(fù)古主義的反撥,嘉靖年間又有唐宋派的文學(xué)主張出現(xiàn)。唐宋派本來也持復(fù)古主義的主張,但是與前后七子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不同,主張宗崇唐宋詩文。唐宋派之所以不滿于前后七子,在于后者模仿剽襲。唐宋派代表人物歸有光 (1506—1571)說:
夫詩之道,豈易言哉!孔子論樂,必放鄭、衛(wèi)之聲,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擬剽竊,淫哇浮艷之為工,而不知其所為,敝一生以為之,徒為孔子之所放而已。今先生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謠,憫時憂世之語,蓋大雅君子之所不廢者。文中子謂:“諸侯不貢詩,天子不采風(fēng),樂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斯已久矣,詩可以不續(xù)乎?”蓋 《三百篇》之后,未嘗無詩也。不然,則古今人情無不同,而獨于詩有異乎?夫詩者,出于情而已矣。[1](P153)
歸有光主張 “詩出于情而已”,并以 “古今人皆有情”(“古今人情無不同”),推導(dǎo)出 “今人當有今人之詩”(“三百篇之后,未嘗無詩也”),這就是倡導(dǎo) “主情”的詩學(xué)。這個主張,其實并不與前后七子的觀念根本矛盾,相反,它實際是與李夢陽的 “真詩在民間”和王世貞的 “有真我而后有真詩”相呼應(yīng)。進而言之,前后七子與唐宋派,雖然有宗秦、漢、盛唐與宗唐宋的殊途,但是在歸宗于 “性情”上,是一致的。
唐順之是唐宋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在關(guān)于“有法無法”的爭論中,唐順之認為,秦漢文與唐宋文,均是有法之文。兩者的差別不在于 “有法”與 “無法”,而在于秦漢文 “法寓于無法之中,故其為法也,密而不可窺”,而唐宋文 “以有法為法,故其為法也嚴而不可犯”。換言之,唐宋文所依之法體現(xiàn)為 “嚴”,即具有體例格調(diào)上的相對確定的規(guī)定性;而秦漢文所依之法體現(xiàn)為 “密”,即法度融合在語句文章之中。他反對宗秦漢者作文,因為秦漢文之法 “密不可見”,就以為作文無須有法,“盡去自古以來開闔首尾經(jīng)緯錯綜之法,而別為一種臃腫侰澀浮蕩之文”。值得注意的是,唐順之既反 “無所謂法”,也反對 “有法可窺”,前者否定 “文必有法”,后者拘泥于法度。[2](P160-161)
唐順之論文法的核心在于將文法立于自然的基礎(chǔ)上,即所謂 “文之必有法,出乎自然而不可易者”。他以管樂原理作比喻說:“喉中以轉(zhuǎn)氣,管中以轉(zhuǎn)聲。氣有濕而復(fù)暢,聲有歇而復(fù)宣。闔之以助開,尾之以引首;此皆發(fā)于天機自然,而凡為樂者,莫不能然也。最善為樂者,則不然。其妙常在于喉管之交,而其用常潛乎聲氣之表。氣轉(zhuǎn)于氣之未湮,是以湮暢百變而常若一氣;聲轉(zhuǎn)于聲之未歇,是以歇宣萬殊而常若一聲。使喉管聲氣融而為一,而莫可以窺,蓋其機微矣。然而其聲與氣之必有所轉(zhuǎn),而所謂開闔首尾之節(jié),凡為樂者,莫不皆然者,則不容異也。使不轉(zhuǎn)氣與聲,則何以為樂?使其轉(zhuǎn)氣與聲而可以窺也,則何以為神?”[3](P161)
管樂法度的根本是 “屬于天機自然”的 “闔之以助開,尾之以引首”,在管樂演奏中,只有依法度進行聲氣轉(zhuǎn)換,才能吹奏出音樂;但是如果所依法度顯然可見,則只是普通樂工的水平,高水平的演奏要達到 “神”的境界:“使喉管聲氣融而為一,而莫可以窺,蓋其機微矣?!边@個“神”(機微)的境界,當然是 “有法而無法”的境界,也就是唐氏所說 “時出新意于繩墨之余,蓋其所自得而未嘗離乎法”。[4](P161)
“自然”范疇,是中國美學(xué)的核心范疇之一,內(nèi)涵非常豐富。唐順之文論的 “自然”,是以“性情”為標的。所以,他同時又主張作文的“本色說”。他說:
蓋謂學(xué)者先務(wù),有源委本末之別耳……今有兩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謂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嘗操紙筆呻吟,學(xué)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寫出,如寫家書,雖或疎鹵,然絕無煙火酸餡習(xí)氣,便是宇宙間一樣絕好文字;其一人猶然塵中人也,雖其專學(xué)為文章,其于所謂繩墨布置,則盡是矣,然翻來覆去,不過是這幾句婆子舌頭語,索其所謂真精神與千古不可磨滅之見,絕無有也,則文雖工而不免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詩為諭,陶彭澤未嘗較聲律,雕句文,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何則?其本色高也。自有詩以來,其較聲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說最嚴者,無如沈約,苦卻一生精力,使人讀其詩,只見其捆縛齷齪,滿卷累牘,竟不曾道出一兩句好話。何則?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況非其本色者哉?[5](P162)
依唐順之之論,詩文的原本是本色,而體例法度只是詩文的枝末。作者的本色高,詩文格調(diào)就高。唐順之的 “本色說”,是與宋濂的 “養(yǎng)氣說”相傳承的。宋濂說:“圣賢之道充乎中,著乎外,形乎言,不求其成文而文生焉者也。不求其成文而文生焉者,文之至也。”[6](P19)唐宋兩人論文,都主張作者精神意氣的充實超越。但是,宋濂主張 “為文必在養(yǎng)氣”,其 “氣”的核心是傳統(tǒng)儒家之道,“養(yǎng)氣”就是讓 “圣賢之道充乎中”,其道學(xué)意識是明顯的;唐順之主張 “本色”為詩文的根本源泉,并沒有限定于道學(xué)體系,而是更廣泛地從作者的 “涵養(yǎng)蓄聚之素”來論 “本色”。他認為,儒、道、墨、法、陰陽諸家,各家有各家的本色 (“莫不皆有一段千古不可磨滅之見”),各家只為自家的本色而言?!捌渌哉?,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保?](P161)
明代詩學(xué),從宋濂論提出 “詩乃吟詠性情之具”到李夢陽提出 “夫詩本性情之發(fā)者也”,是一變?!霸娨髟佇郧椤眮碓从跐h代儒家詩學(xué)經(jīng)典《毛詩序》。 “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性情,以風(fēng)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fēng)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發(fā)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保?](P28)“發(fā)乎情,止乎禮義”,限定了 “吟詠性情”的儒家道學(xué)原則,實際上就是 “以理節(jié)情”。宋濂說:“詩乃吟詠性情之具,而所謂 《風(fēng)》、《雅》、《頌》者,皆出于吾之一心,特因事感觸而成,非智力之所能增損也?!保?](P10)宋濂所謂 “性情”,實質(zhì)上就是儒家經(jīng)典所含蘊的千古不變的 “道義”。李夢陽說:“今真詩乃在民間……故真者,音之發(fā)而情之原也,非雅俗之辯也?!保?0](P158)李夢陽所謂“性情”,是以 “真”為核心的人的現(xiàn)實情感。“性情之具”與 “性情之發(fā)”的區(qū)別是傳統(tǒng)道學(xué)詩歌觀與明代情感說詩歌觀的不同。
在李夢陽之后,唐順之提出 “詩文一事,只是直寫胸臆”,這是明代詩學(xué)的又一變。唐順之說:
近來覺得詩文一事,只是直寫胸臆,如諺語所謂開口見喉嚨者,使后人讀之,如真見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謂本色,此為上乘。揚子云閃縮譎怪,欲說不說,不說又說,此最下者。其心術(shù)亦略可知。[11](P168)
唐順之此說,是對性情論詩學(xué)的突破擴張之論。李夢陽 “性情之發(fā)”,申明的是以 “性情”為詩歌的本原,它的焦點是 “真”;唐順之的“直寫胸臆”,是在 “性情之發(fā)”的前提下,由“真”而 “直”,即主張性情表現(xiàn)的自主性和直接性。李夢陽的性情說仍然是以 《毛詩序》“詩有六義”為綱領(lǐng) (“詩有六義,比興要焉”),并沒有主動突破儒家詩學(xué)倫理的框束。唐順之的“直寫胸臆說”,主張作詩要 “開口見喉嚨”,閱讀效果是 “如真見其面目”,而評價標準是 “瑜瑕俱不容掩,所謂本色,此為上乘”?!爸皇侵睂懶匾堋?,“本色為上乘”,這樣的詩學(xué)觀顯然從主題和形式上都提出了突破儒家詩學(xué)原則的主張。
在明代中期以后,王陽明強調(diào)內(nèi)省、自悟良知之心的 “心學(xué)”逐漸開始影響社會思潮。王學(xué)左派路線代表泰州學(xué)派的興起,對明代晚期文藝思想的激進情感運動,產(chǎn)生了 “助產(chǎn)士”的影響。泰州學(xué)派的后期代表人物李贄 (1527—1602),以王陽明的心學(xué)良知觀為前導(dǎo),提出了“童心說”。“童心說”倡導(dǎo)做人之本是要保持兒童赤子的 “真心”—— “最初一念之本心”。“若失去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保?2](P92)李贄的思想成為后期明代文學(xué)思想轉(zhuǎn)型的直接推動者。
然而,在湯顯祖和公安三袁作為明代后期激進情感主義的旗手登臺之前,繼歸有光、唐順之之后,焦竑和屠隆以相對溫和的面目,起了重要的過渡作用。
焦竑論詩文,仍以道為本源,他說:“世無舍道而能成文者也。無論言必稱先王,學(xué)必窺原本,即巧如承蜩,捷如轉(zhuǎn)丸,甘苦徐疾,如斫輪運斤,亦必有進于技者。技豈能自神哉?技進于道,道載于經(jīng),而謂舍經(jīng)術(shù)而能文,是舍泉而能水,舍燧而能火,舍日月而能明,無是理也?!保?3](P244)在 “原道”的思想前提下,焦竑主張詩文以實為勝:
故性命事功其實也,而文特所以文之而已。惟文以文之,則意不能無首尾,語不能無呼應(yīng),格不能無結(jié)構(gòu)者也,詞與法也,而不能離實以為詞與法也?!读?jīng)》、四子無論已,即莊、老、申、韓、管、晏之書,豈至如后世之空言哉!莊、老之于道,申、韓、管、晏之于事功,皆心之所契,身之所履,無絲粟之疑,而其為言也,如倒囊出物,借書于手,而天下之至文在焉,其實勝也。[14](P244)
焦竑的 “文以實勝論”,顯然受到南朝劉勰(約465—520)《文心雕龍》論文質(zhì)關(guān)系的影響。劉勰說:“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jié),本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zhì)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實;況乎文章,述志為本,言與志反,文豈足征”。[15](P346-347)應(yīng)當注意的是,劉勰推崇 《孝經(jīng)》《老子》的平實文風(fēng),貶責莊子、韓非子文章的 “藻飾”“綺麗”;焦竑卻認為無論 《六經(jīng)》、孔孟,還是莊韓諸子之文,均非空言,即為天下之至文。焦竑之論,表明他用了比劉勰更具有包含性的觀念來看待文質(zhì)關(guān)系,而不是據(jù)于儒家的 “文附質(zhì)說”。他說:
孔子曰:“夫言豈一端而已。”言者心之變,而文其精者也。文而一端,則鼓舞不足以盡神,而言將有時而窮。《易》有之:“物相雜曰文?!毕嚯s則錯之綜之,而不窮之用出焉。[16](P246)
在焦竑對孔子文論的引申闡述中,“言非一端”、“相雜成文”,不僅是主張廣采博取的開放的文學(xué)觀,即所謂 “相雜則錯之綜之,而不窮之用出焉”;而且也是在 “言者心之變,而文其精者也”的立場上主張詩文表現(xiàn)的個性化和自由。焦竑說:
詩也者,率其自道所欲言而已,以彼體物指事,發(fā)乎自然,悼逝傷離,本之襟度,蓋悲喜在內(nèi),嘯歌以宜,非強而自鳴也。以故二 《南》無分音,列國無辨體,兩 《雅》可小大而不可上下,三 《頌》可今古而不可選擇,異調(diào)同聲,異聲同趣,遐哉旨遠矣。豈可謂瑟愈于琴,琴愈于磬,磬愈于柷圉,而輒差等之哉?
古賢豪者流,隱顯殊致,必欲洩千年之靈氣,勒一家之奧言,錯綜 《雅》《頌》,出入古今,光不滅之名,揚未顯之蘊,乃其志也。倘如世論,于唐則推初盛而薄中晚,于宋又執(zhí)李、杜而繩蘇、黃,植木索塗,縮縮焉循而無敢失,此兒童之見,何以伏元和、慶歷之強魄也。[17](P251)
“詩也者,率其自道所欲言而已”,就否定了以固定單一的標準衡量要求詩文的原則,這正如樂器有不同的音質(zhì),而不能彼此論優(yōu)劣?!板e綜《雅》《頌》,出入古今”,目的不在于師古擬古,而是自我表現(xiàn)。他說:
古之立言者,皆卓然有所自見,不茍同于人,而惟道之合,故能成一家之言,而有所讬以不朽。[18](P248)
焦竑的文學(xué)觀,是明確針對當時文學(xué)的復(fù)古擬古及其虛弱矯飾風(fēng)格的。對于當時的 “縮縮焉循而無敢失”的文風(fēng),他有一段尖銳的批評:
夫詞非文之急也,而古之詞,又不以相襲為美?!稌凡唤璨捎?《易》,《詩》非假途于春秋也。至于馬、班、韓、柳,乃不能無本祖,顧如花在蜜,藥在酒,始也不能不藉二物以貽之。而脫棄陳骸,自標靈采,實者虛之,死者活之,臭腐者神奇之,如光弼入子儀之軍,而旌旗壁壘皆為色變,斯不為善法古者哉。[19](P245)
蜜與酒的生成,須以花與藥為元素,但是,蜜與酒不復(fù)同于花。李光弼和郭子儀均為唐時將領(lǐng)。安祿山叛亂,漢人郭子儀受命率軍平叛,將契丹人李光弼部納為部屬,即所謂 “旌旗壁壘皆為色變”。善師古者,當如蜜出于花、藥出于酒;而非 “光弼手子儀之軍”。 “脫棄陳骸,自標靈采,實者虛之,死者活之,臭腐者神奇之”,才是師古的正途,作文的急要。
劉勰的 《文心雕龍》 “情采篇”的主旨是主張 “為情造文”,反對 “為文造情”。他說: “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蓋風(fēng)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此為情而造文也;諸子之徒,心非郁陶,茍馳夸飾,鬻聲釣世,此為文而造情也;故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焦竑的詩學(xué)觀顯然是由劉勰這一主張源出。焦竑說:
古之稱詩者,率羈人怨士,不得志之人,以通其郁結(jié),而抒其不平,蓋 《離騷》所從來矣。豈詩非在勢處顯之事,而常與窮愁困悴者直邪?詩非他,人之性靈之所寄也。茍其感不至,則情不深,情不深,則無以驚心而動魄,垂世而行遠。[20](P245)
劉勰所謂 “風(fēng)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焦竑所謂 “常與窮愁困悴者直邪?詩非他,人之性靈之所寄也”,兩說大意相似,但主旨不同。 “志思蓄憤”與 “窮愁困悴”的內(nèi)涵是不一樣的,“吟詠情性,以諷其上”與“人之性靈之所寄”的目的也不同。劉勰的詩學(xué)觀仍然是 “發(fā)乎其、止乎禮義”的 “風(fēng)人之旨”,所以其 “吟詠性情”是 “要約寫真”;焦竑的詩學(xué)觀則主張詩歌為情感 (性靈)的直率抒發(fā)(“常與窮愁困悴者直”),要寫至感深情,而給讀者 “驚心動魄”的影響。焦竑的詩學(xué)觀直接影響了公安三袁的 “性靈說”。
與焦竑同時的屠隆也發(fā)主性情、倡自我之說。屠隆說:“夫詩由性情生者也。詩自 《三百篇》而降,作者多矣,乃世人往往好稱唐人,何也?則其所托興者深也。非獨其托興者深也,謂其猶有風(fēng)人之遺也。非獨謂其猶有風(fēng)人之遺也,則其生乎性情者也?!保?1](P263)唐詩之妙處,在于“托興者深”; “托興者深”,是 《詩經(jīng)》以來的“風(fēng)”的傳統(tǒng);“風(fēng)”的傳統(tǒng)的根本,就是 “詩生乎性情者也”。屠隆此論,遞進循環(huán),其宗旨就在于強調(diào)主張詩以 “性情”為本體。
以 “詩主吟詠、抒性情”立論,屠隆也主張“古詩多在興趣”,將有無 “興趣”作為詩歌高下的基本準則。他說:
唐人長于興趣,興趣所到,固非拘攣一途。且天地山川風(fēng)云草木止數(shù)字耳,陶鑄既深,變化若鬼,即不出此數(shù)字,而起伏頓挫,廻合正變,萬狀錯出,悲壯沉郁,清空流利,迥乎不齊,而總之協(xié)于宮商,嫻于音節(jié),固瑯然可誦也。子徒以其瑯然可誦也,而謂一切工緻已爾,唐人不又稱大冤乎?誠如子云,詩道不已雜乎?詩者非他,人聲韻而成詩,以吟詠寫性情者也。固非蒐隱博古,標異出奇,旁通俚俗,以炫耀恢詭者也。[22](P260)
屠隆講 “唐人長于興趣”,是承接嚴羽的“興趣說”。嚴羽說:“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保?3](P26)兩人都以 “性情 (情性)”為詩之本體,而且都以“興趣”為唐詩之長。但是,嚴羽的 “興趣”,是一種 “不落言筌的妙悟”的產(chǎn)物,其意象特征是“透徹玲瓏,不可湊泊……言有盡而意無窮”;屠隆的 “興趣”,是 “陶鑄既深”的產(chǎn)物,它的意象特征是 “起伏頓挫,廻合正變,萬狀錯出,悲壯沉郁,清空流利,迥乎不齊”。兩相比較,我們可以說,嚴羽的 “興趣”是 “性情”的妙悟,即超越;屠隆的 “興趣”是 “性情”的陶鑄,即深厚。
屠隆的詩學(xué)觀,主性情說,其特點在于主張詩性情的變化與個性。他說:“造物有元氣,亦有元聲,鐘為性情,暢為音吐,茍不本之性情而欲強作,假設(shè)如楚學(xué)齊語、燕操南音、梵作華言,鴉為鵲鳴,其何能肖乎?故君子不務(wù)飾其聲,而務(wù)養(yǎng)其氣,不務(wù)工其文字,而務(wù)陶其性情,古之人所以藏之京師,副在名山,金函玉篋,明月齊光者,非其文傳,其性情傳也?!保?4](P268-269)屠 隆 所 言 “非 其 文 傳,其 性 情 傳也”,與焦竑的 “天下之至文在焉,其實勝也”(《與友人論文》)和劉勰的 “述志為本,言與志反,文豈足征?”(《文心雕龍·情彩》)兩說相接近,三者都主張 “文本于質(zhì)”。但是,焦竑的“質(zhì)”是 “性命事功其實也”,劉勰的 “質(zhì)”是“吟詠性情,以諷其上”的 “志”,屠隆的 “質(zhì)”,卻是 “鴉不鵲鳴”的 “性情”。屠隆伸張個性的主張,在另一則詩話中說得很清楚:
文章止要有妙趣,不必責其何出;止要有古法,不必拘其何體。語新而妙,雖出己意自可,文襲而庸,即字句古人亦不佳。杜撰而都無意趣,乃忌自創(chuàng);摹古而不損神采,乃貴古法。元美每以體格卑山人孫太初,不知孫風(fēng)致自翩翩可喜。[25](P269)
主張 “妙趣”、 “己意”、 “風(fēng)致”,而不拘“何出”、“體格”和 “字句”,以 “神采”辯 “古法”,都表明屠隆主張 “性情說”非是沿襲舊說泛議,而是專注于 “性情”的 “非法”、 “非體”的直覺和個性特征。
屠隆倡導(dǎo)性情的個性發(fā)揚,明確反對因襲依傍。將 “自得”與 “仿古”相對立,這是屠隆的性情詩學(xué)觀很明確的意識,在此意識下,他主張“詩文隨世而遞進”的觀念。他說:
詩之變隨世遞遷,天地有劫,滄桑有改,而況詩乎?善論詩者,政不必區(qū)區(qū)以古繩今,各求其至可也。論漢、魏者,當就漢、魏求其至處,不必再其不如 《三百篇》;論六朝者,當就六朝求其至處,不必責其不如漢、魏……宋詩河漢不入品裁,非謂其不如唐,謂其不至也。如必相襲而后為佳,詩止 《三百篇》,而刪后果無詩矣?至我明之詩,則不患其不雅,而患其太襲;不患其無辭采,而患其鮮自得也。夫鮮自得,而不至也。即文章亦然,操觚者不可不慮也。[26](P270-271)
一代詩文的品質(zhì)優(yōu)劣,在于能否 “各求其至”?!白缘谩本褪?“至”,因此,評判詩文的根本標準,就在于是否表現(xiàn)了各自時代的深厚獨特的性情,這就是 “非其文傳,其性情傳也”之宗旨。
然而,屠隆以 “自得即至”伸張性情說的個性原則,雖然是從時代和個人的兩個向度都將“吟詠性情”確立在個性基礎(chǔ)上,但并不是主張純粹的情感自然主義,仍然在明代格調(diào)派的范疇中。屠隆的 “格調(diào)派”意識,在如下一則詩話中表達得很充分,是其詩學(xué)觀的代表之說:
夫性情有悲有喜,要之乎可喜矣。五音有哀有樂,和聲能使人歡然而忘愁,哀聲能使人悽愴惻惻而不寧。然人不獨好和聲,亦好哀聲,哀聲至于今不廢也,其所不廢者可喜也。唐人之言,繁華綺麗,悠游清曠,盛矣。其言邊塞征戍離別窮愁,率感慨沉抑,頓挫深長,足動人者,即悲壯可喜也。讀宋而下詩則悶矣,其調(diào)俗,其味短,無論哀思,即其言愉快,讀之則不快,何也?《三百篇》博大,博大則詩;漢、魏雄渾,雄渾則詩;唐人詩婉壯,婉壯則詩。彼宋而下何為,詩道其亡乎。[27](P263)
“可喜”的標準是什么?“《三百篇》博大”、“漢、魏雄渾”、“唐人詩婉壯”,這些風(fēng)格,就是“可喜”的標準。要達到這樣的風(fēng)格,當然不是自然情感的吐露,而是在 “陶鑄性情”之后的“自得”。因此,屠隆論詩文,主張 “性情”和“自得”,但并沒有脫離前后七子的格調(diào)論。①郭紹虞說:“這是他 《由拳集》中的文字,所以揚唐抑宋,仍是格調(diào)之說,然而他的解釋已與他人不同。”見 《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下卷,184頁,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韓愈說:“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發(fā)于羈旅草野。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則不睱以為?!保?8](P313)韓愈此說,要義在于 “愁思”、“窮苦”相比于 “和平”、“歡愉”,是人生中更真切深刻的感情,因此出于前者的聲音文字,就比后者更具有感染力,更得到認同。換言之,韓說旨在于申明詩文情感的真實性的價值。屠隆講 “夫性情有悲有喜,要之乎可喜矣”,其中 “可喜”,是指要產(chǎn)生審美欣賞的積極效果,要被審美認同和贊賞。屠隆此說是對韓韓之說的美學(xué)提煉,韓愈的 “悲感易好說”,只講到情感本身的感染力,屠隆的 “悲喜之要在可喜說”,則揭示了悲喜情感在詩文中的力量必須經(jīng)過藝術(shù)的轉(zhuǎn)化、提升,成為 “可喜”之情。
在屠隆超越 “悲”和 “喜”而主張 “詩情可喜”之說后,我們看到,李贄的 “自然即禮”、湯顯祖的 “世總為情”和公安派的 “獨抒性靈”的詩學(xué)主張就展現(xiàn)出一個晚明文藝爛漫的 “有情之天下”。
本文對唐順之的 “詩文一事,只是直寫胸臆”命題、焦竑的 “詩非他,人之性靈之所寄也”命題和屠隆的 “夫性情有悲有喜,要之乎可喜矣”命題的探討,揭示了這三位文論家的詩學(xué)思想中所包含的明顯的情感本體化趨向,其中特別值得關(guān)注的是他們對情感的直覺性、個性和美感內(nèi)含的突出和強化,這就表明,晚明唯情論詩學(xué)并不是一個斷裂式的詩學(xué)革命,而是經(jīng)由了中期文論對早期復(fù)古主義的批評性轉(zhuǎn)換作為過渡。揭示這個過渡,不僅是彰顯唯情論詩學(xué)的歷史先聲,而且是要揭示其普遍性的歷史動機。這就是說,晚明唯情論詩學(xué)并不是專屬于公安三袁等代表人物的個人產(chǎn)物,而是具有普遍性的歷史產(chǎn)物。
[1]歸有光:《沈次谷先生詩序》,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2][3][4]唐順之:《董中峰侍郎文集序》,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5][7]唐順之:《答芧鹿門知縣二》,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6]宋濂:《文說贈王生黼》,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8]毛享撰、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卷一,阮元刻 《十三經(jīng)注疏》本。
[9]宋濂:《答章秀才論詩書》,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10]李夢陽:《詩集自序》,載葉朗主編:《歷代美學(xué)文庫》明代卷 (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唐順之:《與洪方洲書》,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12]李贄:《李贄文集》,第一卷 《焚書》、《續(xù)焚書》,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0。
[13][14][19]焦竑:《與友人論文》,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15]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
[16]焦竑:《文壇列俎序》,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17]焦竑:《竹浪齋詩集序》,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18]焦竑:《刻蘇長公詩集序》,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20]焦竑:《雅娛閣集序》,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21]屠?。骸短圃娖蜂涍x釋斷序》,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22]屠?。骸杜c友人論詩文》,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23]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3。
[24][25][26]屠隆:《論詩文》,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27]屠?。骸短圃娖蜂涍x釋斷序》,載蔡景康編:《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28]韓愈撰、廖瑩中注:《東雅堂昌黎集注》卷二十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