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沈陽 110000)
我們通過多次研究手術案例得出未控制的高血壓的患者是麻醉手術中相當?shù)奈kU的因素,通過我們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對臨床實驗的廣泛開展與實踐,在實踐當中相對一部分患者并未控制高血壓,我們對并為控制高血壓的患者實施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很多年以前我國就開始使用了瑞芬太尼、丙泊酚靜脈技術并且在實踐當中我們對50例未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實施了全身麻醉,并且我們在手術中未控制高血壓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
我們通過多次的實踐證明,我們對50例并未控制的高血壓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劃分,ASA1~4級(ASA1~2級總共有36例未控制高血壓的患者,ASA3級總共有12例并未控制高血壓的患者,ASA4級總共有2例并未控制高血壓的患者),而從我們將這50例患者按照23~81歲,體重為55~110kg分出這幾種級別。我們通過系統(tǒng)的檢查與劃分其中我們在這50例并未控制高血壓的患者當中檢查出了換有高血壓與冠心病的患者其中存在著2例,并且在檢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心電圖異常的患者其中在這50例當中存在著15例,并且我們還發(fā)現(xiàn)患糖尿病的患者有5例,并患有其他系統(tǒng)疾病患者有2例。
我們在做手術之前一定要做好各項的檢查與措施,我們在對并為控制高血壓的患者進行麻醉前需要30min肌注魯米那鈉需要0.1g、阿托品需要0.5mg。監(jiān)測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以及心電圖等檢查,通過這樣的措施我們才能夠確保麻醉的效果。首先我們需要進行的是麻醉誘導在麻醉誘導的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注意患者的一切不良反應瑞芬太尼0.4~0.6μg/kg、丙泊酚1.5~2.5mg/kg、阿曲庫銨0.1mg/kg進行靜脈注射,我們通過上述的麻醉誘導才有可能實現(xiàn)理想的麻醉目標。當我們在對未控制高血壓的患者進行麻醉的過程中所維持這著:0.0008%瑞芬太尼、0.14%丙泊酚、0.02%阿曲庫銨于當我們將注射液插管后連續(xù)靜脈滴注當中,我們要通過在手術當中依據(jù)手術的情況未控制高血壓患者的反應調整滴速,在我們做完手術的前5min我們開始停止對患者輸注麻醉藥劑。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記錄下患者在麻醉前、誘導后(A)、氣管插管后(B)、麻醉手術中(C)、氣管拔管前(D)的SBP、DBP、HR、SPO2等幾個重要的時間中患者的反應情況及問題。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還要記錄下手術結束后5min內患者的蘇醒例數(shù)以及在麻醉術中嚴重高血壓患者與低血壓患者以及手術后高血壓患者等嚴重并發(fā)癥例數(shù)等,來確?;颊叩氖中g成功與安全。
通過實踐證明我們對并未控制高血壓患者的麻醉誘導基本安全順利,通過對未控制高血壓患者進行誘導后SBP的降幅(36.3±11.8)%、HR降幅(26.9±11.4)%,所得出的結果與誘導前有著極其顯著性的不同(P<0.01);當我們把氣管插管后SBP、HR的結果明顯的比誘導后升高(P<0.01),但是我們可以與誘導前相比結果并沒有明顯性的區(qū)別和差異(P>0.05);當我們將氣管拔管前SBP、HR出現(xiàn)的數(shù)值呈明顯上升的趨勢,這樣的結果與誘導前有著明顯的差異與不同(P<0.01)。當我們對未控制高血壓的患者的手術結束后5min內50例(100%)當患者完全清醒后;手術過程中沒有一例產生了嚴重的后果。
我們通過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會有較小的創(chuàng)傷、恢復快、住院費用低安全性高等很多優(yōu)點,與此同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也存在著一些缺點,相對會有一部分高血壓病患者是在進入手術室后通過監(jiān)測血壓才發(fā)現(xiàn)的高血壓,而高血壓患者在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前一定要加控制血壓的升高。我國經過研究表明一到二級的高血壓腹部手術,手術前是否進行抗高血壓治療并不增加手術危險性,與此同時也可以證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安全性與方便性。與此同時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醫(yī)療條件下,麻醉師需要對患者的靶器官功能的狀況與心血管危險以及高血壓合并癥進行認真了解與緊急的評估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當中緊急狀況的處理,這樣患者的生命才可以完全的得到良好的保障。
[1]鄧碩曾.高血壓與麻醉[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1,17(8):466~467.
[2]汪靜,吳言濤.高血壓患者腹部外科手術531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5):280~282.
[3]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xiàn)代麻醉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525~574.
[4]于穎群,徐建國.雷米芬太尼的藥理及臨床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0,16(5):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