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榮 李小江 韓宏偉 劉玉芹 婁芳華 郭淑文 齊雨欣 王小春
(河北省遷西縣人民醫(yī)院內三科,河北 遷西 064300)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難治性直腸和結腸黏膜和黏膜下炎癥。2010-02—2012-02,我們采用神闕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53例,并與柳氮磺吡啶腸溶片口服治療53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6例均為河北省遷西縣人民醫(yī)院內三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3例,男27例,女26例;年齡29~61歲;病程1~5年;輕度18例,中度35例。對照組53例,男19例,女34例;年齡32~63歲;病程1~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1]。持續(xù)性或反復發(fā)作性黏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全身癥狀,少數患者只有便秘或無血便。既往史及體檢中要注意關節(jié)、眼、口腔、肝、脾等腸道外表現。結腸鏡檢查所見:①黏膜有多發(fā)性淺潰瘍伴充血、水腫,病變大多從直腸開始,呈彌漫性分布。②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黏膜血管模糊,脆易出血,或附有膿血性分泌物。③可見假性息肉,結腸袋往往變鈍或消失。黏膜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呈炎癥性變化,同時常可見糜爛、潰瘍、陷窩膿腫、腺體排列異常、杯狀細胞減少及上皮變化。鋇灌腸所見:①黏膜粗亂及(或)有細顆粒改變。②多發(fā)性淺龕影或小的充盈缺損。③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可呈管狀。在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結腸炎及克隆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的基礎上可按下列條件診斷:①根據臨床表現,結腸鏡檢查有①~③中之l項及黏膜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可以診斷本病。②根據臨床表現及鋇灌腸有①~③中之1項者可以診斷。③臨床表現不典型而有結腸鏡檢查或鋇灌腸典型改變可診斷本病。分度參照“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標準[1]。輕度:患者腹瀉每日<3次,便血輕或無,無發(fā)熱、脈搏加快或貧血等,紅細胞沉降率正常。中度:介于輕度和重度之間。重度:腹瀉每日>6次,明顯黏液血便,體溫>37.5℃,脈搏>90次/min,血紅蛋白 <100 g/L,紅細胞沉降率 >30 mm/1 h。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840)0.75 g,每日3次口服。
1.3.2 治療組 予穴位貼敷。取穴:神闕(腹中部,臍中央)。藥物組成:車前子20 g,花椒、肉桂、丁香各10 g。日1劑,共研為細末,用醋調和制成藥餅,烘熱后貼敷于神闕,外面覆蓋6層消毒紗布,以醫(yī)用膠布固定,每日更換1次。
1.3.3 療程 2組均以30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觀察2組癥狀、體征變化,參照“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癥狀分級量化表”進行主要臨床癥狀評分[1]。
1.5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復查黏膜正常,停藥或僅用維持量藥物,觀察6個月無復發(fā);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黏膜輕度炎癥反應及部分假息肉形成;無效: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1]。以顯效、有效統(tǒng)計總有效率。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主要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主要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2組主要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治療組(n=53)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53)治療前 治療后腹瀉 7.36±2.13 2.58±1.93*△ 7.03±2.52 4.95±2.11*膿血便 5.31±2.45 1.77±1.41* 5.91±2.23 2.01±1.96*腹痛 8.01±2.91 3.26±2.06*△ 7.99±3.02 4.73±1.74*腹脹 7.74±3.03 3.05±1.96*△ 7.14±2.97 5.02±2.14*里急后重 6.82±1.88 2.91±1.01*△ 6.51±1.94 4.07±1.93*發(fā)熱 5.87±1.92 1.58±0.97*△ 5.75±2.09 3.18±2.03*
由表2見,2組治療后腹瀉、膿血便、腹痛、腹脹、里急后重、發(fā)熱癥狀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2組治療后腹瀉、腹痛、腹脹、里急后重、發(fā)熱癥狀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癥狀積分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與自身免疫反應、遺傳、感染、變態(tài)反應、精神、飲食因素有關。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常有里急后重感,可突然發(fā)病,也可漸緩發(fā)生,多數患者常反復發(fā)作,病程呈慢性進行,發(fā)作期與緩解期常交替進行。輕、中期西醫(yī)治療主要依靠柳氮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楊酸為主,重度發(fā)作期可依靠皮質類固醇激素緩解治療,但緩解期不能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進行維持治療。柳氮磺吡啶腸溶片為磺胺類抗菌藥,少部分藥物在胃和腸道上部吸收,大部分藥物進入遠端小腸和結腸,在腸微生物作用下可以分解成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楊酸?;前愤拎ぴ谒幬锓肿又兄饕疠d體作用,在腸道堿性條件下,使重氮鍵破裂釋放出有效藥物,并對腸道菌群顯示微弱的抗菌作用;5-氨基水楊酸可與腸壁的結締組織結合,長時間停留在腸壁組織中,達到抗菌消炎、免疫抑制作用,同時抑制前列腺素及炎癥介質白三烯的合成,能抑制潰瘍性結腸炎的急性發(fā)作并延長緩解期,但長期服用可導致惡心、嘔吐、藥物熱、藥疹、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2]。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yī)學腹痛、泄瀉、痢疾、腸風、臟毒、滯下等范疇,病因為外邪侵襲,或脾胃素虛,或飲食不節(jié)、不潔,或思慮勞倦過度,或憂思惱怒、情志不遂,使?jié)裥疤N于大腸,氣血與濕邪相互搏結,氣機郁滯,腸道功能失司,脈絡受損而為病。治宜針對病因有的施治,以祛濕邪與暢氣機并重。車前子利水通淋,清肺祛痰止瀉;花椒溫中化濕,散寒止痛;肉桂溫中補陽,散寒止痛,丁香理氣降逆,溫中止痛,四藥共奏溫中理氣化濕功效,且重止痛、止瀉。神闕為任脈穴位,有復蘇固脫、健運脾胃、溫補元陽功效,歷來用以治療腹痛、虛脫、脫肛、久泄、痢疾、水腫等,宜灸,禁刺。同時藥物貼敷神闕容易使藥物直達臟腑經絡,起到補虛瀉實雙重功效。
綜上所述,神闕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1]田華.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J].2009,31(7):1117-1118.
[2]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9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