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霞 (浙江三門縣人民醫(yī)院 317100)
過敏性紫癜(HSP)是由于機體對致敏物質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引起系統(tǒng)性血管炎,以皮膚紫癜為主要表現,常伴有瘀點、瘀斑、關節(jié)腫痛、腹痛、便血、血尿及蛋白尿等癥狀及體征[1],多發(fā)生于2~8歲小兒。過敏性紫癜中的腹型是以腹痛為主要癥狀,可并發(fā)腸套疊等外科急腹癥[2]。本文回顧性分析我科2000-2009年收治的6例過敏性紫癜并發(fā)腸套疊患兒的病案資料,探討其臨床特點、診斷及治療方法,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例患兒均符合諸福棠主編的《實用兒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年齡3~12歲,平均5歲;男4例,女2例。
1.2 主要癥狀及體征 2例患兒出現典型皮膚紫癜后并發(fā)腹痛,4例患兒以腹痛為首發(fā)癥狀,腹痛劇烈,不耐受,以臍周及下腹部為主或部位不固定。6例患兒右側腹部均可觸及包塊,其中1例為全腹壓痛伴反跳痛。所有患兒均有血便,伴嘔吐。
1.3 相關檢查 血常規(guī):外周白細胞計數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血小板計數正?;蛏摺<S常規(guī):隱血試驗均為陽性。X線檢查:由肛門注入氣體,在X線透視下見杯口陰影及套疊頭的塊影。B超檢查:在套疊部位橫斷掃描見“同心圓”或“靶環(huán)征”腫塊圖像,縱斷掃描可見套筒征。
1.4 治療及轉歸 一經確診,均給予補液、禁食、控制感染、常規(guī)劑量激素治療。6例患兒均在透視下進行空氣灌腸復位,獲得成功4例,失敗的2例經手術治療成功復位。
小兒急性腸套疊約95%為原發(fā)性腸套疊,繼發(fā)性腸套疊可見于梅克爾憩室、腸息肉、腸重復畸形、腸腫瘤等,但過敏性紫癜引起的腸套疊則少見。我院過敏性紫癜并發(fā)腸套疊患兒僅占過敏性紫癜患兒的1.0%。
過敏性紫癜是伴有多臟器損害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急性期因腸管內出血、水腫、腸管局限性麻痹、蠕動終止、黏膜下血腫向腸腔內呈息肉狀突起而引起腸套疊。而腹型過敏性紫癜是過敏性紫癜的常見類型,以腹痛為主要表現,反復發(fā)作,病程較長,部分患兒腹痛劇烈但腹部體征不明顯,壓痛不固定,無腹肌緊張、腹脹等急腹癥表現。因此,并發(fā)腸套疊時如無典型癥狀,正確診斷比較困難。如病程中患兒腹痛加重且劇烈,伴惡心、嘔吐,醫(yī)生應想到腸套疊的可能。B超檢查如見腹部有“靶環(huán)征”或“同心圓”表現,即可確診。
一經明確過敏性紫癜并發(fā)腸套疊,應盡早予以處理,首先行空氣灌腸復位,但應掌握好適應證,即腸套疊時間應在48h以內,患兒全身狀況良好,無明顯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盂慶婭等[3]報道,空氣灌腸復位成功率為75%。若復位失敗,應及早予外科手術,以免引起嚴重并發(fā)癥,術后要重視內科治療,積極予抗感染、激素和對癥治療。本文6例患兒中有4例經空氣灌腸復位成功,失敗的2例經手術治療成功復位??諝夤嗄c復位失敗的原因,考慮可能與患兒腸管水腫、血腫較嚴重,致使復位不易成功有關。
[1]Sileikiene R,Ramakauskiene E,Baksiene D.Henoch-Scholein purpura one of the most common types of systemic vasculities in childhood[J].Medicine,2003,39(5):476-479.
[2]張可仞,李旭,李心元.小兒過敏性紫癜并發(fā)急腹癥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1):28.
[3]盂慶婭,郭志平,崔華雷,等.兒童過敏性紫癜外科并發(fā)癥的診斷及治療[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05,4(4):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