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淑瓊 于建敏 李秀葦
山東省即墨市人民醫(yī)院,山東即墨 266200
異源淋巴細胞免疫聯(lián)合IVF-ET治療伴不孕癥的習慣性流產128例分析
解淑瓊 于建敏 李秀葦
山東省即墨市人民醫(yī)院,山東即墨 266200
目的對應用異源淋巴細胞免疫與IVF-ET法聯(lián)合對伴有不孕癥的習慣性流產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伴有不孕癥的習慣性流產患者256例病例,將其分為A組和B組,平均每組128例。A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治療;B組患者采用異源淋巴細胞免疫與IVF-ET法聯(lián)合進行治療。結果B組患者治療后的病情好轉效果明顯優(yōu)于A組;實際臨床治療周期明顯短于A組;治療后的癥狀改善時間明顯早于A組;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由于治療方式所導致的并發(fā)癥的人數明顯少于A組;治療結束一段時期后病情最次復發(fā)率明顯低于A組;對臨床治療效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A組。結論應用異源淋巴細胞免疫與IVF-ET法聯(lián)合對伴有不孕癥的習慣性流產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異源淋巴細胞免疫;IVF-ET;不孕癥;習慣性流產
習慣性流產是臨床產科一種常見的妊娠并發(fā)癥,其中有20%左右與患者的自身免疫因素有一定的關系?;颊咴诜磸土鳟a之后,容易導致患者并發(fā)出現(xiàn)盆腔感染癥狀,最終可能到出現(xiàn)不孕癥[1]。研究分析本次治療過程中對對伴有不孕癥的習慣性流產患者應用IVF-ET法與異源淋巴細胞免疫聯(lián)合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臨床可幫助拓寬對習慣性流產且伴有不孕癥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以便臨床對伴有不孕癥的習慣性流產患者的癥狀進行有效扭轉,使該類患者的能夠遠離不孕癥和各種并發(fā)癥?,F(xiàn)將分析結果匯總如下。
采用科學實驗研究過程中普遍應用的隨機抽樣分組方法,抽取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來我院就診256例伴有不孕癥的習慣性流產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A組研究對象的年齡主要分布在23~37歲之間,平均年齡29.3歲;該組研究對象的患病時間主要分布在1~10年之間,平均患病時間4.2年;B組研究對象的年齡主要分布在22~38歲之間,平均年齡28.7歲;該組研究對象的患病時間主要分布在1~8年之間,患病時間平均為3.8年。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經過了相關的臨床檢查且予以確診。在自然資料中所選取的研究對象,可以在分析研究過程中進行比較,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將研究對象中256例患者的資料,經過進一步整理后分為A組和B組,平均每組128例。A組患者治療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B組患者采用異源淋巴細胞免疫與IVF-ET法聯(lián)合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的病情好轉效果、實際臨床治療周期、經過治療后患者的癥狀改善時間、治療期間患者出現(xiàn)的由于治療方式所導致的并發(fā)癥、治療結束一段時期后病情再次復發(fā)情況、患者對臨床治療效果的滿意度進行比較分析。
成功:患者治療后已經成功懷孕,且持續(xù)時間在半年以上;失敗:患者治療后已經成功懷孕,但懷孕的時間不足半年[2]。
整個過程中將研究得到的相關數據,處理方式均采用常用的SPSS 14.0數據處理系統(tǒng),且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意義,P<0.05。
經過臨床對比實驗研究后證明,A組患者治療后的病情好轉效果明顯低于B組患者,且具有非常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意義(P<0.05);該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的癥狀改善時間明顯晚于B組患者,且具有非常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意義(P<0.05);該組患者的實際臨床治療周期明顯長于B組患者,且具有非常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意義(P<0.05);該組患者對臨床治療效果的滿意度明顯低于B組患者,且具有非常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意義(P<0.05);該組患者治療結束一段時期后病情最次復發(fā)率明顯高于B組患者,且具有非常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意義(P<0.05);該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由于治療方式所導致的并發(fā)癥的人數明顯少高于B組患者,且具有非常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n(%)]
目前臨床對患有習慣性流產的患者進行免疫治療的方法主要包括異源淋巴細胞免疫注射、免疫球蛋白輸注、抗凝治療等幾種[3]。最近的經過相關專家的研究后發(fā)現(xiàn),患有習慣性流產的患者體內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會顯著增高,采用異源淋巴細胞免疫治療后沒有再次出現(xiàn)流產的患者的機體TNF-α的含量有非常顯著的降低表現(xiàn)。但是采用異源淋巴細胞免疫與IVFET聯(lián)合的方法對繼發(fā)出現(xiàn)習慣性流產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報道目前還不是十分多見[4]。
目前IVF-ET是臨床對患有不孕癥的患者進行治療的一種最常用和有效手段。我們對習慣性流產患者進行超促排卵處理后發(fā)現(xiàn),其卵巢的實際反應能力與一些非習慣性的流產患者非常相似,取得的卵子數量和受精率方面基本上沒有差異;臨床的妊娠率和胚胎種植率也與采用其他療法進行治療的患者沒有任何差異。這一現(xiàn)象充分說明與習慣性流產有關的免疫因素不會對卵子的質量和胚胎發(fā)育情況造成任何影響[5]。有關臨床文獻報道顯示,反復進行IVF-ET治療失敗的患者血清的抗磷脂酰絲氨酸抗體和抗心磷脂抗體水平會明顯增高,這一現(xiàn)象提示患者體內的抗磷脂酰絲氨酸抗體和抗心磷脂抗體水平會對IVF-ET的成功率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IVF-ET治療法本身也可以作為臨床對習慣性流產患者進行治療的一種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對排卵獲得多個卵子進行促進,從而對出發(fā)育潛能更好的胚胎進行準確篩選。
總而言之,應用異源淋巴細胞免疫與IVF-ET法聯(lián)合對伴有不孕癥的習慣性流產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可以使患者的癥狀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扭轉,治療方法非常安全不會出現(xiàn)任何并發(fā)癥,防止患者病情再次復發(fā)。
[1]梁憲生.反復自然流產的免疫因素與免疫治療[J].國外醫(yī)學婦產科分冊,2008,14(11):192-193.
[2]任平,章曉梅,嚴新民,等.淋巴細胞培養(yǎng)后免疫治療原發(fā)性習慣性流產的研究[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9,11(13):284-285.
[3]林其德,趙愛民,周涵春,等.原發(fā)性習慣性流產的主動免疫治療[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9,31(16):355-356.
[4]方林琴.習慣性流產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18(17):105-106.
[5]Gharesi-Fatd B,Zolghadri J,Kamali-Sarvestani E.Effect of leukocyte therapy on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nd interferon-gamma pro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J].Am J Reprod Immunol,2009,59(13):242-243.
R711
A
1672-5654(2012)05(b)-0169-02
201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