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志愚,趙生貴,姜志勇,萬傳杰,方喜林
(1.湖北省地質調查院,湖北 武漢 430034;2.湖北省第二地質大隊,湖北 恩施 445000)
湘西鄂西鉛鋅成礦帶是中國近期確定的十九個重要成礦區(qū)帶之一,自北向南分為6個鉛鋅礦化集中區(qū)。咸豐—高羅地區(qū)位于鶴峰—酉陽礦集區(qū)中部,在該礦集區(qū)內,與本區(qū)毗鄰的湖南龍山縣和重慶市黔江縣境內,分別發(fā)現(xiàn)了江家埡、下光榮、龍澤湖和五峰山、高洞子等中小型鉛鋅礦床。咸豐—高羅地區(qū)共分布有22處鉛鋅礦點,主要分布于咸豐背斜及其次級褶皺高羅背斜核部及翼部,目前已發(fā)現(xiàn)滕家灣、郭家坡、埃山等數(shù)處小型鉛鋅礦床。其中高羅背斜一帶,除了埃山鉛鋅礦床以外,還分布有三角莊、魏家坳、水塘、張家沱、陳家院子、周家灣等鉛鋅礦點。本文主要介紹高羅背斜鉛鋅礦的地質特征,通過對該地區(qū)鉛鋅礦基本特征和成礦規(guī)律的探討,為以后在恩施地區(qū)尋找鉛鋅礦提供一點找礦思路。
高羅地區(qū)大地構造位置屬揚子準地臺(Ⅲ)、上揚子臺坪(Ⅲ2)、八面山臺褶帶(Ⅲ23)、恩施—黔江臺褶束(Ⅲ23-1)。寒武紀—三疊紀中期,加里東運動、華力西運動使研究區(qū)差異升降,接受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巖沉積,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地臺發(fā)展階段;三疊紀晚期—侏羅紀中期,受印支運動影響,形成近東西向褶皺和脆性斷裂構造,以褶皺為主,呈侏羅山式平行線狀排列,大型向斜局部構成陸相坳陷盆地,接受陸相碎屑沉積;侏羅紀晚期,燕山運動強烈發(fā)展,寒武—侏羅紀地層強烈褶皺,褶皺變形為北東向,疊加改造早期東西向褶皺,主干斷裂燕山早期以壓性或壓扭性為主。燕山晚期,擠壓逐漸向松弛的彈性回落階段轉化,研究區(qū)表現(xiàn)出伸展裂陷作用特點,并使得早期壓扭性斷裂再次活動,轉化為晚期張扭性質。
控礦構造主要是褶皺以及與之相伴的斷裂構造,高羅地區(qū)控礦的區(qū)域性褶皺構造主要有咸豐復式背斜及其次級褶皺高羅背斜,鉛鋅礦點沿背斜四周分布。燕山中晚期伸展構造所新生北東向斷裂是鉛鋅礦極為重要的區(qū)域控礦構造[1],控礦的斷裂構造主要是NE向的縱向斷裂(如咸豐斷裂帶)、NW或NNW向橫向斷裂及其次級斷裂—裂隙系統(tǒng)。
地層區(qū)劃為揚子地層區(qū)上揚子地層分區(qū),區(qū)內廣泛分布古生界寒武系—二疊系,以及中生界三疊系—白堊系地層。無巖漿活動(圖1)。
沿巖灣—高羅—廖家坪一帶展布,出露長50 km,寬2~7 km,核部出露寒武系婁山關組,兩翼地層為奧陶—志留系,軸向20°,軸面直立,北西翼產狀300°~320°∠35°~65°,南東翼產狀 120°~145°∠35°~50°,為一直立對稱背斜。
高羅背斜一帶鉛鋅含礦地層為婁山關組和南津關組,含礦巖系巖性特征如下:
①婁山關組一段(∈2O1l1) 上部為灰—淺灰色條帶狀灰?guī)r夾含砂質條帶白云質灰?guī)r、花斑狀灰?guī)r,偶夾礫屑灰?guī)r。高羅背斜一帶未見底。
圖1 咸豐—高羅地區(qū)地質構造圖Fig.1 Geological structure map of Xianfeng-Gaoluo area1.第四系;2.白堊系;3.侏羅系;4.三疊系;5.二疊系、石炭系、泥盆系;6.志留系;7.奧陶系;8.寒武系;9.地質界線;10.角度不整合界線;11.正斷層;12.逆斷層;13.平移斷層;14.性質不明斷層;15.背斜軸線;16.向斜軸線;17.鉛鋅礦床(點);18.鉛礦點。
② 婁山關組二段下亞段(∈2O1l2-1) 厚234 m。下部淺灰色夾灰白色白云巖偶夾礫屑白云巖、灰—淺灰色灰質白云巖(鉛鋅礦化層);中部灰白色微—細晶白云巖偶夾薄層泥質白云巖、灰白—淺灰色含硅質團塊或條帶白云巖;上部為灰色含砂屑灰質白云巖、細晶白云巖(鉛鋅礦化層)。
③婁山關組二段中亞段(∈2O1l2-2) 厚180 m。為灰白色厚層細晶白云巖、淺灰—灰色厚層—塊狀細晶白云巖。
④婁山關組二段上亞段(∈2O1l2-3) 厚184 m。下部為灰—淺灰色砂屑白云巖、灰白色白云巖、灰質白云巖;中部為淺灰—灰白色含方解石團塊白云巖,細晶結構,以厚層—塊狀構造為主,偶見硅質團塊(鉛鋅礦化層);上部為灰色含硅質團塊或條帶白云巖,有時夾30~50 cm厚硅質層;頂部為淺灰—灰白色白云質夾灰?guī)r,多為微晶結構,巖石風化面較光滑,局部含泥質條紋。
⑤南津關組一段(O1n1) 厚3~6 m。為灰色生物屑粗晶灰?guī)r,粗晶結構。巖石中生物屑豐富,多為腕足類。(鉛鋅礦化層)。
⑥南津關組二段(O1n2) 厚59 m。為灰色含泥質條紋生物屑灰?guī)r夾黃綠色頁巖,泥質條帶灰?guī)r。
⑦南津關組三段(O1n3) 厚90 m。下部為淺灰色含硅質團塊白云質灰?guī)r、灰色厚層狀灰?guī)r夾白云巖,中部為灰—淺灰色細晶白云巖,細晶結構,厚層—塊狀構造,上部為灰色灰?guī)r夾白云巖。
⑧南津關組四段(O1n4) 厚68 m。下部為灰色中—厚層狀灰?guī)r、灰—深灰色含生物屑灰?guī)r;上部為灰色含泥質條帶生物屑灰?guī)r夾黃綠色頁巖。
⑨南津關組五段(O1n5) 厚7 m?;尹S色頁巖。
從上可見含礦巖系中有三個鉛鋅礦化層位:第一礦化層為婁山關組二段下亞段(∈2O1l2-1),含礦巖性為灰色鉛鋅礦化構造角礫巖,礦化體賦存于北西向、北東向斷裂及旁側層間裂隙、節(jié)理中,受構造和地層雙重控制,如埃山、魏家坳礦化體;第二礦化層為婁山關組二段上亞段(∈2O1l2-3),為高羅背斜主要鉛鋅礦化層位,含礦巖性為灰—灰白色中厚層—塊狀方解石化鉛鋅礦化白云巖、含硅質團塊方解石化方鉛礦化白云巖、角礫狀白云巖,礦化體層控特征明顯;第三礦化層為南津關組一段(O1n1),含礦巖性為灰色中—厚層狀生物屑粗晶灰?guī)r、硅化灰?guī)r,局部含硅質團塊。
除了埃山礦(化)體外,近兩年,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在高羅背斜一帶新圈定了5條鉛鋅礦化體(圖2)。
(1)埃山礦(化)體 位于高羅背斜核部,賦礦層位為婁山關組二段下亞段(∈2O1l2-1),礦(化)體主要賦存于北北西向、北東向斷裂和北北西向、北西向、北北東向、北東向裂隙及旁側層間裂隙、節(jié)理中。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扁豆狀、囊狀產出。經工程揭露和控制,共圈出鉛鋅礦(化)體39個,其中礦體24個,礦化體15個。礦(化)體小者為1.5 m×1.5 m,大者為 172 m ×9 m,一般礦(化)體長10~30 m,寬3~15 m。含 Pb0.10% ~16.62%,平均品位 0.64%;Zn0.30% ~32.21% ,平均品位 1.55%[2]。
(2)荊竹園礦化體 位于高羅背斜北西翼,賦礦層位為婁山關組二段上亞段(∈2O1l2-3),礦化體北東向,寬3~20 m,長約3 000 m,以方鉛礦化為主。含礦巖性為灰色中—厚層狀方解石化方鉛礦化白云巖、含硅質團塊方解石化方鉛礦化白云巖、角礫狀白云巖。頂板為灰色塊狀白云巖,底板為灰色厚層—塊狀含方解石團塊細晶白云巖。方鉛礦呈鉛灰色,集合體多呈團塊狀,直徑1~8 cm不等,多與方解石團塊相伴產出,少數(shù)為脈狀、串珠狀。礦化體含 Pb 0.01% ~7.34%,Zn 0.003 5% ~0.044%。
圖2 高羅背斜一帶地質礦產圖Fig.2 Geological mineral map of Gaoluo anticline area1.第四系沖積物;2.白堊系;3.巴東組二段;4.巴東組一段;5.嘉陵江組三段;6.嘉陵江組二段;7.嘉陵江組一段;8.大冶組;9.龍?zhí)督M、下窯組大隆組并層;10.茅口組;11.梁山組、棲霞組并層;12.云臺觀組、黃家磴組寫經寺組并層;13.紗帽組;14.羅惹坪組;15.新灘組;16.龍馬溪組;17.牯牛潭組、寶塔組并層;18.大灣組;19.紅花園組;20.南津關組;21.婁山關組二段上巖段;22.婁山關組二段中巖段;23.婁山關組二段下巖段;24.婁山關組一段;25.實測地質界線;26.實測正斷層;27.實測逆斷層;28.實測性質不明斷層;29.鉛鋅礦化體;30.鉛礦(化)點;31.鉛鋅礦(化)點。
(3)魏家坳礦化體 位于高羅背斜近軸部,賦礦層位為婁山關組二段下亞段(∈2O1l2-1),礦化體受北西向斷裂控制,寬1~5 m,長約1 000 m,斷裂產狀為237°∠70°~85°。含礦巖性為灰色鉛鋅礦化構造角礫巖,頂板為灰—灰白色中—厚層狀白云質灰?guī)r夾厚層狀花斑狀灰?guī)r,底板為灰—灰白色細晶白云巖夾灰白色微晶白云巖。方鉛礦為鉛灰色,團塊狀,直徑一般0.5~5 cm,產出于角礫之間膠結物中,常與方解石脈或團塊相伴;閃鋅礦為淺棕紅色,呈星點狀產出于白云巖角礫中,或呈脈狀產出于方解石團塊邊緣。該礦化體含 Pb 0.02% ~3.1%,Zn 0.003% ~6.2%。
(4)印家坪礦化體 位于高羅背斜南東翼,礦化體賦存于婁山關組二段上巖段(∈2O1l2-3),含礦巖性為灰白色厚層—塊狀含方解石團塊鉛鋅礦化白云巖,頂板為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硅質條帶或團塊白云巖,常夾0.3~1.5 m厚灰色硅質層,可作為找礦標志層;底板為灰—灰白色厚層—塊狀白云巖,不含或含少量的方解石團塊,常夾1~3層角礫狀白云巖。荊竹園礦化體主要礦化部位位于含硅質條帶或團塊白云巖之上,本礦化體主要礦化部位位于含硅質條帶或團塊白云巖之下,與前者相比主礦化層位略微偏下。礦化體長約4 000 m,厚20~30 m,礦化較為穩(wěn)定。該礦化帶北東段以方鉛礦化為主,南西段以閃鋅礦化為主。閃鋅礦呈棕紅色,顆粒細,集合體呈團塊狀、層紋狀、浸染狀產出;方鉛礦呈鉛灰色,顆粒粗,集合體呈團塊狀、脈狀、斑狀產出。該礦化體含Pb 0.004% ~12.6%,Zn 0.01% ~10%。
(5)尖包佬礦化體 位于高羅背斜南東翼,礦化體北東向,寬3~5 m,長約3 400 m。該礦化體賦存于南津關組底部(O1n1),含礦巖性為灰色中—厚層狀生物屑粗晶灰?guī)r,局部含硅質團塊,頂板為灰色中厚層狀含泥質條紋生物屑微—細晶灰?guī)r,底板為婁山關組厚層微晶白云巖、灰質白云巖。方鉛礦呈鉛灰色,集合體多呈團塊狀,多與方解石團塊相伴產出;閃鋅礦呈棕紅色,顆粒細,集合體呈團塊狀、浸染狀產出。礦化體含Pb0.005% ~4.16%,Zn 0.03% ~8.27%。
(6)周家灣礦化體 位于高羅背斜北西翼,礦化體寬10~20 m,長約600 m。賦礦地層為婁山關組二段上巖段(∈2O1l2-3),含礦巖性為灰—灰白色厚層—塊狀方解石化鉛鋅礦化白云巖,巖石風化面局部呈暗紅色,為直接找礦標志。以閃鋅礦化為主,閃鋅礦呈棕紅色,顆粒細,多呈脈狀產出于巖石裂隙或方解石團塊邊緣,少數(shù)浸染狀產出于白云巖中,Zn品位0.06% ~1.02%。
礦石成分:高羅背斜鉛鋅礦礦石成分較為簡單,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方鉛礦、閃鋅礦,次為黃鐵礦、褐鐵礦、白鉛礦、鉛礬礦;脈石礦物為白云石、方解石及少量石英、螢石。
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結構為自形晶粒、半自形—他形晶粒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礦石構造為脈狀、浸染狀、塊狀、團塊狀構造。第一、二礦化層見角礫狀構造,第二、三礦化層見條帶狀構造。
礦石類型:按礦石氧化程度劃分為硫化礦石與氧化礦石兩個自然類型,以硫化礦石為主,第二礦化層均為硫化礦石;按礦石中的有用組分含量可劃分為鋅礦石、含鉛鋅礦石、鉛鋅礦石、鉛礦石四個自然類型;按礦石構造可劃分為致密塊狀礦石、團塊狀礦石、角礫狀礦石、條帶狀礦石、浸染狀礦石五個自然類型,條帶狀礦石主要見于第二、三礦化層,角礫狀礦石見于第一、二礦化層。
圍巖蝕變主要為白云石化、方解石化,其次為硅化,局部具重晶石化(僅第一礦化層)、螢石化。
高羅背斜鉛鋅容礦地層為婁山關組、南津關組。早中寒武世,區(qū)內沉積一套厚度大的碎屑巖、泥質碳酸鹽巖、碳酸鹽巖,碎屑巖和泥質碳酸鹽巖中Pb、Zn元素含量普遍較高,在熱液作用下容易被萃取而遷移、富集;中晚寒武—早奧陶世主要沉積碳酸鹽巖,并伴隨有生物活動,藻類生物對Pb、Zn具吸附作用,使巖石中Pb、Zn元素含量增高。賦存于婁山關組二段下亞段(第一礦化層)的礦化體,礦化圍巖為孔隙度較大的碳酸鹽巖;婁山關組二段上巖段(第二礦化層)的礦化體,主要產于婁山關組與南津關組界面之下40~70 m的砂屑白云巖中;南津關組第一段(第三礦化層)的礦化體,均產在該組底部厚3~6 m的生物碎屑灰?guī)r中。這些碳酸鹽巖具有較大的孔隙度,在構造應力作用下易于機械破碎,增大巖石孔隙度和孔隙的連通性,為儲礦提供有利空間。容礦層之上常由富泥質的巖石構成蓋層,如奧陶系南津關組生物碎屑灰?guī)r之上發(fā)育泥質灰?guī)r及泥質巖,其低孔隙度和低滲透率的特性對礦質起屏蔽作用,使含礦物質不易逸散而聚集成礦。
繼震旦紀末期的區(qū)域性海侵之后,恩施地區(qū)早寒武世早期海侵進一步擴大,造成了廣泛的缺氧環(huán)境,形成了一套黑色的炭質頁巖。早寒武世中期區(qū)內海水漸退,海水由強還原性變?yōu)檠趸?,形成了一套灰黃—淺灰色的灰?guī)r或白云巖。隨著補償作用的進行,相對海平面逐漸降低,依次接受陸棚相細碎屑巖、廣海臺地相薄層灰泥巖及臺緣鮞狀竹葉狀灰?guī)r、臺地—局限臺地相白云巖與灰?guī)r沉積。
圖3 晚寒武世巖相古地理圖Fig.3 Paleogeographic map of late Cambrian period
晚寒武世,開闊海臺地相分布于咸豐、宣恩一線的北西地帶;臺地邊緣淺灘相分布于咸豐、宣恩一線的南東與來鳳、鶴峰北西之間的地帶;局限海臺地相分布于來鳳、鶴峰一線的南東地帶(圖3)。早奧陶世的古地理是晚寒武世陸棚陸表海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早奧陶世南津關期基本保持晚寒武世的古地理輪廓,臺地邊緣常有小面積淺灘環(huán)境分布,沉積以鮞粒灰?guī)r、砂礫屑灰?guī)r和生物屑灰?guī)r為主。高羅背斜一帶婁山關組、南津關組屬臺地邊緣淺灘相沉積,高能環(huán)境下所形成的巖石,如砂屑灰?guī)r、角礫狀白云巖、砂礫屑白云巖以及疊層石白云巖、生物屑灰?guī)r等為層控鉛鋅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容礦空間;藻類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死亡,為Pb、Zn元素的聚集與成礦提供了物質基礎。碳酸鹽臺地邊緣淺灘制約著高羅背斜層控鉛鋅礦的空間分布。
高羅背斜是控制區(qū)內鉛鋅礦化體的主要構造,鉛鋅礦化體主要分布于高羅背斜兩翼,其次位于背斜軸部。背斜翼部鉛鋅礦化體層控特征明顯,與特定地層巖性相關,容礦地層巖石為婁山關組二段上亞段的白云巖、南津關組一段的生物屑灰?guī)r,由于地層巖性的差異和巖石自身孔隙度的不同,受力擠壓往往在背斜兩翼形成層間剝離空間(層間破碎帶、層間裂隙等)[3,4],成為礦體定位的主要空間。背斜軸部鉛鋅礦化體受地層和構造雙重控制,地層褶皺隆起過程中,在背斜核部同時伴隨走向縱張斷裂和橫張斷裂等構造作用,斷裂構造溝通了深部熱液的循環(huán)通道,使其充分萃取礦源層中成礦物質,并遷移到虛脫空間、層間剝離空間、斷裂裂隙空間中富集、沉淀,形成礦(化)體,如埃山、魏家坳礦化體,受北東向縱張斷裂、北西向橫張斷裂及其次級裂隙系統(tǒng)的控制。
成礦物質來源:曾在宣恩埃山等地(第一礦化層)采集了8個硫同位素樣品,顯示了既具地層硫又具深源硫干擾的雙重特征。陳明輝等根據(jù)湖南龍山江家埡礦區(qū)外圍容礦地層巖石光譜分析資料,認為寒武—奧陶系地層是鉛鋅礦的礦源層,據(jù)4個鉛同位素樣品和14個硫同位素樣品測定結果,表明龍山地區(qū)鉛源、硫源主要來源于容礦地層及下伏地層[5]。高羅背斜婁山關組二段上亞段(第二礦化層)和南津關組一段(第三礦化層),與南鄰湖南龍山鉛鋅礦化帶兩個賦礦層位相對應(耗子沱群第三段、南津關組第一段),含礦巖性相同,構造部位相似。綜合分析認為,高羅背斜鉛鋅礦礦質可能一部分來源于地殼深部,一部分來自容礦地層及下伏地層。
成礦時代:埃山鉛鋅礦床礦石中鉛同位素絕對年齡測定結果為487 Ma,與成礦圍巖的地質時代大體相當。湖南龍山測得唐家寨鋅礦床石英Rb—Sr等時線年齡為379 Ma,江家埡鉛鋅礦床石英Rb—Sr等時線年齡為372 Ma,地質時代為中—晚泥盆世。
成礦溫度:在埃山等地采集過礦物包體測溫樣品,方鉛礦的成礦溫度平均為295℃,閃鋅礦的成礦溫度一般高于方鉛礦的成礦溫度,平均332℃。菱鋅礦274℃,方解石平均為261℃,螢石130℃。這些礦物均系成礦熱液所形成,成礦溫度較高。湖南龍山鉛鋅礦床據(jù)均一法包體測溫結果,石英均化溫度為264~158℃,最高264℃,平均197℃(4件),閃鋅礦109℃(1件),表明礦床成礦階段的形成溫度較低。
震旦紀—中三疊世,揚子地塊為海相沉積蓋層的形成階段。晚三疊世以后,揚子地塊受到太平洋板塊和特提斯板塊東西兩個方向擠壓碰撞,沉積蓋層普遍發(fā)生變形。燕山中晚期,咸豐幔陷內西坪—高羅一帶可能存在同時期的巖漿巖,提供了巖漿期后遠成成礦熱液,在熱液上升至淺部的過程中,萃取圍巖中部分成礦物質,并不斷有構造流體、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的加入,成為一種混合成礦流體,由于壓力和溫度的迅速降低,成礦流體在巨型滑脫拆離帶、大型斷裂附近的構造空間中沉淀。在背斜軸部和主斷裂附近,成礦方式以交代作用為主,多形成塊狀礦石、角礫狀礦石;遠離背斜軸部和主斷裂,以充填作用為主,多形成脈狀礦石。斷裂、節(jié)理、裂隙為較好的配礦、容礦構造。婁山關組白云巖和南津關組生物屑灰?guī)r中順層破碎帶、順層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在第一礦化層形成埃山鉛鋅礦床和魏家坳鉛鋅礦,在第二礦化層形成張家沱、荊竹園、周家灣等鉛鋅礦,在第三礦化層形成尖包佬鉛鋅礦。
(1)初始沉積成礦期:在晚寒武與早奧陶的巖石組分沉積的過程中,伴隨生物菌的作用,產生鉛鋅礦的原始聚集,形成礦化層。此期形成的礦化品位低,大多不具有工業(yè)利用價值。成礦時代與地層年代一致。
(2)疊加改造成礦期:成礦熱液在礦化層及上下巖層中流動,析出礦化層中的Pb、Zn等礦質并在有利的巖性、構造部位沉淀疊加到礦化層上,形成礦體。根據(jù)區(qū)域構造運動分析,疊加改造的成礦時代應發(fā)生在加里東期與燕山期之間,以燕山期為主。
綜合分析,第一礦化層鉛鋅礦體成礦溫度較高,礦體受斷裂和順層破碎帶控制,成因類型為熱液型;第二礦化層和第三礦化層鉛鋅礦體層控特征明顯,后期構造活動對礦體具進一步富集作用,成因類型為沉積—改造型。
5.1.1 地層巖性標志
區(qū)內鉛鋅礦化最有利的層位為寒武系婁山關組二段下巖段和上巖段、奧陶系南津關組一段,最有利的圍巖為厚層—塊狀白云巖、砂屑白云巖、生物屑中粗晶灰?guī)r。
5.1.2 構造標志
背斜核部與滑脫拆離帶相伴生的陡傾斷裂—裂隙系統(tǒng),以及背斜核部剝離虛脫空間與北西向、北東向斷層交匯復合地段,背斜兩翼寒武、奧陶系地層的層間剝離空間(層間破碎帶、層間裂隙等)是鉛鋅礦化有利的構造部位。
5.1.3 礦化蝕變標志
露頭上見到鉛鋅礦化是直接找礦標志,方鉛礦化強的地段一般方解石脈或團塊十分發(fā)育,白云巖風化面呈暗紅色通常巖石具閃鋅礦化。硅化、方解石化與鉛鋅礦化關系密切,在第二礦化層中,方解石脈或團塊發(fā)育的白云巖,以及順層分布的似層狀、透鏡狀灰色硅質巖是找礦的直接標志。在高羅背斜南東翼,通常當出現(xiàn)大的硅質巖透鏡體時,其下白云巖鉛鋅礦化較強;在高羅背斜北西翼,含硅質團塊、條帶的中細晶白云巖本身方鉛礦化也較強。第三礦化層,硅化蝕變灰?guī)r通常鉛鋅品位較高,為氧化礦石,地表出露的鉛鋅氧化礦石是礦體和隱伏礦體賦存的直接標志。
異常強度大、峰值高、與重砂鉛鋅礦物異常疊合好的水系沉積物Pb、Zn異常,是區(qū)內尋找鉛鋅礦的重要間接標志。
在方鉛礦化強的地段,植物相對比較矮小,農作物收成差,是尋找鉛鋅礦的間接標志。
高羅背斜一帶民采鉛鋅較盛,因此民采老窿或采坑遺跡可作為尋找鉛鋅礦的直接標志。
(1)高羅背斜鉛鋅礦帶主要受地層、構造雙重控制。
(2)礦床成因屬熱液型和沉積—改造型。
(3)鉛鋅礦帶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含礦層位穩(wěn)定,找礦標志明顯,具有尋找中型鉛鋅礦床的資源潛力。
[1] 李金平,劉忠明,楊志甫,等.鄂西地區(qū)鉛鋅礦基本特征[J].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2004,18(增刊):24-26.
[2] 黃桂珍,曹文勝,孔繁河,劉忠明.宣恩縣埃山鉛鋅礦床地質特征及區(qū)域找礦意義[J].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2011,25(2):116 -117.
[3] 付勝云,彭志剛,劉紅梅.湘西北鉛鋅礦帶成礦地質特征[J].國土資源導刊,2006(3):2.
[4] 楊弘忠,易點文,等.重慶渝東南地區(qū)鉛鋅礦礦床成因淺析[J].四川地質學報,2008,28(3):192.
[5] 陳明輝,孫際茂,等.湘西龍山鉛鋅礦帶地質地球化學及其找礦前景[J].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2008,22(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