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樂
(安徽大學 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清代合肥的城垣建設
唐 樂
(安徽大學 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清代的合肥是廬州府治所所在,清代的合肥城垣包含了諸多的歷史信息,研究清代的城垣修建,對我們了解清代合肥的經濟、政治、軍事的影響有著重要的作用。
城垣;合肥;清代
歷經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合肥城幾經易手,合肥城府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到清王朝建立,百廢待興,在清朝二百多年的時間里,經歷了數次修復,讓這座歷盡戰(zhàn)火的軍事重地煥發(fā)了新的活力。
合肥位置十分重要“廬郡為大都會,東連吳、越,西控汝、光,南通楚、豫,北接開、歸,實當周道子午沖,撤其藩籬,則將四面受敵”[1](P614),合肥城垣的修復就是當務之急,可是首先府庫空虛,實在無力維修,其次合肥的歷任官員“一官如寄,視如傳舍,茍喜戚未加與心”[1](P614)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經過數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廬城煙井萬家,而繚垣弗飭,若處漏舟”[1](P614),可是當時“歲方兇祲,邑之人貿遷不暇”[1](P614),知縣李月槎不愿增加百姓的負擔,自己“捐薄俸以圖竣事”[1](P614),于是在農閑之時 “構木石,命工師,準水槷,相其傾圮者更新之,罅漏者補繕之”[1](P614),并加強了防御力量,“南薰、拱辰諸門戍樓①久廢,概命增修,”[1](P614),工期進展順利,不到三個月就全部完成了。重修后的合肥城垣煥然一新,整個合肥“雉堞②崢嶸,商賈輻輳,炊煙四起,厖吠無驚”[1](P614),可見城垣的修復,對合肥繁榮和穩(wěn)定起來巨大的保護作用。
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大中丞托公撫皖及期,所轄各邑,城垣歲久傾圮,日與制軍尹工圖修復之,天子允行。于是皖屬三十四州先后鳩工,合肥與焉?!盵1](P584-585)合肥城修建之時,困難重重,首先城市受損嚴重,“斷甓無存,基址半廢”[1](P585),再次缺乏修建的材料,合肥“四野平陽,林麓絕少,皆沙土,不宜陶甓”[1](P585),可是合肥人民克服種種困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糜白金十一萬四千三十余兩,多出于本邑例納及好義樂輸者”[1](P585),經過數年的修建, 修復完成,據載修復過的城垣“其長悉遵舊制,城周遭凡四千七百丈有奇,高則兩丈,”[1](P585)可見城池建筑之宏大雄偉。并且照舊修筑了防御設施,“外加以雉堞至五六丈許,水關涵洞,城樓馬道,罔不煥然?!盵1](P585)使得合肥城的防御能力大大加強,經過清初的修建,這座飽經戰(zhàn)火的古城,又以新的面貌屹立在肥水之濱。
城垣出現損傷和破壞有二種因素。
人為因素。在“康乾盛世”下,人口激增,據載“順治十四年至康熙十五年,五次審增人丁二萬三千九百八十,康熙二十一年至五十年,七次審增人丁萬三千二十九”[2]帶來一系列問題,對城垣也是如此,“田疇日辟,生齒日繁,室廬日廣,而城之日就頹壞者”[1]P585.
自然因素。合肥位于江淮丘陵地區(qū),地勢比較平坦。在氣候上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而且集中,一旦護堤不利,很容易造成洪澇災害。歷史上合肥多次發(fā)生洪災。(見表1)同時,合肥位于郯廬地震帶的西側,地質構造不穩(wěn)定,歷史上多次發(fā)生地震,清康熙七年(1668年)七月二十五日發(fā)生地震,合肥“垣頹屋倒,處處有之”,“城傾共計百余丈”,清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二十九日發(fā)生地震,“廬州地震,聲如雷,屋舍傾倒”[3]再加上合肥地區(qū)同時具有軟地基和膨脹土問題,“在南淝河兩岸的局部地區(qū)、金斗河故道及其掩埋溝塘的地下存在淤泥層,只適合建筑輕型建筑物,同時合肥廣泛分布亞粘土,吸水膨脹、失水收縮,常導致建筑物開裂、變形”[3]。合肥地區(qū)具有地質構造不穩(wěn)定、地層承力不足、地下還有淤泥層,當沉重的城墻建起來時,其實就開始地基重心不穩(wěn),再加上洪水沖擊,合肥城垣的損壞速度和強度是非常大的。
早在嘉慶四年,距上次大規(guī)模修復城垣也不過幾十年時間,當時的合肥令李堯文在離任之時,“以城壞報上官”[1]p592,第二年,左輔為合肥令,城垣已經損壞相當嚴重了,“城陷裂圮夷”[1]P593,嘉慶六年,又發(fā)生了洪災,“崩阤益甚”[1]p593”,不治益費”[1]p593,再加上合肥縣的仕紳保證“愿樂輸私錢舉工”[1]p593,于是合肥城垣修復工作就緊鑼密鼓的開始了。首先完成前期的工程預算,“計工丈料夫役,算木石陶甓,乃權輸役法”[1]p593,嘉慶六年八月正式開工,“具版筑焉”,在修復城垣期間,同時也是一項民生工程,“其有外完中敗暨附于城內外之衢梁鋪舍亦并修建之”[1]p593,在修建期間,合肥人民體現無私的奉獻精神,仕紳“不糜絲粟帑藏,相與力成”[1]p593,普通百姓“歡欣鼓舞以給于役,冒寒暑以從事”[1]p593嘉慶七年十一月,修建工作全部完工。修復過的城垣“飛樓騫騰,崇墉嵽嵲。丹輪霄,碧甃鱗巀。”[1] p593。
隨著歲月風雨的侵蝕,同時國內矛盾開始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為了加強防御力量,合肥城垣也要進行整修,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知縣沈祥煦復修德勝門、大東門、北門、西門”[3]P132,從整體上加強了合肥的城防能力。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太平軍一路北上,攻入安徽境內,合肥因為其戰(zhàn)略位置及其重要,成為雙方對抗的焦點。從咸豐三年(1853年)-同治元年(1862年),雙方在合肥形成近十年的拉鋸戰(zhàn),反復爭奪。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圍困合肥,守軍焚毀沿城外房屋,包公祠也毀于兵火,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用坑道和炸藥炸開水西門,攻占合肥。清軍立馬調動各路軍隊,圍攻合肥,咸豐五年(1855年)清軍再次攻下合肥。咸豐八年(1858年)八月,太平軍再次攻下合肥。同治元年(1862年),清軍再次攻下合肥,此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到了后期,無力再戰(zhàn),只能固守已控制地區(qū),清軍這才牢牢的控制住合肥城。這時的合肥城在數度易手后,已是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墒钱敃r清廷要支付巨額的軍費和賠款,安徽省也是財政緊張,無力修復合肥城垣,直到光緒二年(1876年),“知府李炳濤請帑重修水西門”[3]P132,才開始了戰(zhàn)后城垣恢復工作,到光緒九年(1883年),“知府黃云署、知縣李應泰商于大學士李鴻章”[3]P132,李鴻章立刻“捐款銀兩千兩,委總兵孫善成督工”[3]P132,整個修繕工程 歷時三個月。
表1 合肥在清代前期發(fā)生的水災
合肥城垣歷經戰(zhàn)火,幾次毀壞,又幾次修建,可見,戰(zhàn)爭和特殊的地理因素是造成城垣損壞的主要因素,而戰(zhàn)后的經濟恢復,需要穩(wěn)定的環(huán)境是重修城垣的主要動力。
注釋:
① 古代又稱之為畫樓,供城防將領嘹望之用。
② 雉堞,即城垛,每隔50丈(約l 600米),建鋪一座,供守城軍士休息。
[1] (清)左輔.(嘉慶)合肥縣志(嘉慶八年1803年刻本)[M]. 合肥:黃山書社,2006. 584-585.
[2] (清)趙良墅.(雍正)合肥縣志(雍正八年1730刻本)[M]. 合肥:黃山書社,2006.
[3] (清)黃云,林之望.(續(xù)修光緒)廬州府志(光緒十一年刻本) [M].臺灣:成文出版社, 1971.
The Building of the City Wall of Hefei in Qing Dynasty
TANG Le
(History Department, An Hui University, AnHui Hefei 230039, China)
Hefei,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capital of Luzhou. The city walls of Hefei at that period of time contained a lot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which wa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understand its economical, political and military influence of Hefei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City Wall; Hefei; Qing Dynasty
K928.6
A
1009-5160(2012)-0090-02
唐樂(1987-),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yè)歷史地理、軍事歷史地理、城市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