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在眾多樹木中,松樹顯得端凝整飭。它既是儒家的人格象征——“歲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也有清靜無為的佛道氣息、隱逸的氣息。它一年四季持久不息地綠著,簡直不屬于任何季節(jié)。它不是一種輕盈的樹木。它清涼的樹蔭具有撫慰性,但又不是陰柔的、女性化的。它的功效有點(diǎn)像不太苦的草藥。它的綠蔭遍布在《西游記》中,但在《紅樓夢》中卻幾乎沒有。林黛玉可以站在桃花樹下,也可以站在梅柳之旁,但設(shè)想一下,如果站在松樹之下,會有什么樣的視覺效應(yīng)?站在松柏之下,是南朝的蘇小小。蘇小小的故事很凄艷,但我總覺得松林之中,實(shí)在不是一個約會的好地方。錢塘有那么多美麗的地方,蘇小小為什么偏偏選在松林之中呢。當(dāng)然,在黑夜之中,這樣的場景也可以發(fā)生在《聊齋》里。松樹在黑夜中有神秘感。月黑風(fēng)高,黑松林是個兇多吉少的地方。松樹壓根就不是那種與浪漫有關(guān)的樹。盤桓在松樹之下的,最應(yīng)該是雞皮老翁。此景于宋元以后的繪畫中最為常見。那么高的山,那么遠(yuǎn)的水,那么大的幾棵松樹,間或有幾間茅屋、一道木橋,卻只有很小很小的一個老人。小得沒有眉目(沒有眉目,就不用向世界眉目傳情了),沒有神情,甚至并不向這個世界轉(zhuǎn)過身來,但側(cè)影卻分明顯示出一份看透世事的淡然來。
松樹讓我想到北邙山,不是地理意義上的一個存在,而是詩歌和時光意義上的一種情結(jié)。我曾兩次到過洛陽,奇怪的是在當(dāng)時卻從不曾想到過這個地方。在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中,我變得對一切無動于衷。
蒼蒼茫茫的時空中,魏晉的大風(fēng)從古樂府中吹過,亂云飛度,慷慨蒼涼。那時的人,于整個浩大宇宙之中,似乎就是找不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風(fēng)扣松柯,作金石聲。也許這也就是傳說中的“龍吟”。如果風(fēng)聲再迅疾一些,穿過堅(jiān)挺緊密的枝葉,這種聲音就變成了“嘯”。阮籍登蘇門山,見道人孫登閉目養(yǎng)神,就上前攀談。司馬氏當(dāng)政,阮籍是個沒辦法的人,只有空嘆末路窮途。超然世外的孫登想亦知阮籍的心事,就像長沮、桀溺之于子路問津,所以對之置若罔聞。阮籍訕訕站了半天,長嘯一聲,返身而回。半山腰卻聽到孫登的長嘯。此嘯山鳴谷應(yīng),宛若天籟。阮籍的長嘯里有世事的郁結(jié),孫登的則純是一派自然的清空之氣。阮籍惘然若失,此后終生不復(fù)長嘯。然而,我還是更喜歡阮籍的聲音。他的嘯聲因內(nèi)心的復(fù)雜而更顯生命的繁富真實(shí)。長風(fēng)萬里,一棵孤松,在高高的山頂,阮籍一樣,一聲長嘯。悲歌可以當(dāng)泣,遠(yuǎn)望可以當(dāng)歸。那么,一聲長嘯呢?
話說春天的長安城,景色宜人。有一次,王維與裴迪到新昌里過訪一位姓呂的隱士,卻不曾遇到。遇與不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曾經(jīng)到這兒來過。遇固然有一種世間的熱鬧歡喜,不遇卻多了一份悠遠(yuǎn)的詩意。于是王維留詩一首。其中寫道:“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要說歲月靜好,這里面才真有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我也上了一點(diǎn)年紀(jì)了,對于閉戶著書的生活,悠然神往。只是在我們這個時代,種松則顯得如此的不合時宜。
柏
漢字里,柏和松常連著,是為松柏。就像李白和杜甫一樣。也像歷史GbYJwxfMBloa7u+XNxF4eg==上的“朱毛”。但如果要我對對聯(lián)兒,松柏我就對李杜。每個字里都有一個“木”字,四季常青?!砂貧庀螅疃盼恼?。魑魅魍魎就不好,四個小鬼在旁邊站著。就像古代的昏君,親小人,遠(yuǎn)賢臣。
也有著名的地名,和柏字連在一起。西柏坡,柏林。《史記》里有個地方叫柏人。這個地名更奇,怎么看都不像是地名。倒像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某個角色。高祖劉邦從此地過,想要住下來。問:“此地何名?”答:“柏人。”高祖心動,道:“柏人者,迫于人也!”遂不宿而去。高祖是沛縣人。沛地方言,柏與迫音近。歷史好奇險呀,命懸一線,當(dāng)時果真有人在策劃一次針對高祖的謀殺。若非高祖心念一動,大漢六百年的歷史,很可能就要被重新改寫。到了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東岳封禪,親手植柏六株。此柏枝葉蒼郁,翠如銅綠,扣其干,嗡然如擊金石。光陰匆匆,一眨眼,就到東漢末年了。赤眉作亂,大斧砍伐樹身,樹身居然流下鮮血。此故事雖然詭異,但歷史的滄桑倒是真的。真實(shí)得就像鮮血。中國的歷史,本也就是鮮血寫就。
以前,我們這兒的農(nóng)村風(fēng)俗,過大年,大門兩旁要插幾根柏枝?!肚G楚歲時記》里說,正月初一,要飲椒柏酒。據(jù)說椒是玉衡星精,柏是仙藥,服之能延年益壽。我們這兒,地近中州,與楚文化無涉。插柏枝,大約取“柏”與“百”偕音,也有吉祥長久之意。我小時候,我們這兒的結(jié)婚儀式:正對大門處,擺放八仙桌一張,紅燭高照,上放一麥斗,里面放有紅棗、花生等物,其實(shí)就包括幾根柏枝,蓋取“柏年好合、早生貴子”之意。我上高中時,在縣城租房居住。房東是位老太太,兒子出車禍死了,兒媳改嫁。她把兩個小孫子帶大后,孫子也離她而去,找自己的媽去了。老太太孤身一人,一年到頭就靠幾個房租生活,過年,舍不得買香燒,就燒柏枝子。小院子里,滿滿都是濃煙。老太太跪拜神靈時,熏得不??人?。數(shù)年之后,我重尋舊地。老太太已經(jīng)不在了。小院子代之為一座新樓。
老家屋后,有一片很大的空地,種有很多雜樹,其中就有兩株柏樹。我曾祖父種的,到我祖父時,還沒長到碗口粗。我在樹下玩,喜歡柏葉的味道,蒼,辛,涼。這幾個字又不足以道之。好復(fù)雜的味道。柏實(shí)的味道更濃烈。摘下,揉碎,放在手心里,沖鼻子。我曾祖父在當(dāng)?shù)孛曪@赫,他白手起家,很快富甲一方。當(dāng)這個土財主老了,就把偌大家業(yè)傳給祖父。作為守成者,祖父雖聰明能干,無奈運(yùn)氣不佳。文化大革命,他被劃為地主。財產(chǎn)充公。戴高帽子,游街,批斗檢討。祖父儀表俊雅,是個“面子人兒”。對于這些遭遇,他在外面裝著滿不在乎的樣子,平靜自如,回到家里卻悲痛欲絕。很快,就積出病來,肝癌。住了一個多月醫(yī)院,飽受折磨,最后還是一命嗚呼。我長大后,還有很多老年人手指大片田產(chǎn),對我說:“以前,這可都是你們家的?!蔽莺竽且淮笃盏乇怀涔?,劃為宅基地,那兩株柏樹也砍伐了??撤r,倒沒見什么異樣。只不過柏樹木質(zhì)硬,砍的時候,多費(fèi)一些力氣罷了。
桑
桑樹的桑,也是滄桑的桑。少年不知愁滋味,喜歡寫這兩個字。上了點(diǎn)年紀(jì),還是喜歡寫。只是,以前在紙上嘩啦啦的寫,現(xiàn)在在心里悄悄的寫,以免顯得老氣橫秋。
人是一年一年的變老,最后變得皺巴巴的,皺成干癟的一小團(tuán)。桑樹是一開始就顯得很老,似乎不是從地里鉆出來的,而是從時間的墳?zāi)估镢@出來的。樹皮太糙了,簡直要讓人懷疑那滿身都是傷口。很深刻的樣子。
陌上采桑的羅敷不愿意乘坐使君別有用心的馬車。使君的馬車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寶馬?,F(xiàn)代的女孩子宣言:寧愿坐在寶馬車?yán)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滄海桑田,倒過個個兒了。滄海變成了桑田,桑田里沒有桑,倒長滿了草。如果連草也不長,那就變成荒漠了。
劉備的老家屋角有桑,五丈多高。桑樹一般不高。屋旁有這么高的樹,便奇異。所以,劉備后來做了皇帝。小時讀《三國》,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吹絼鋹劭薇亲?,我便覺此人好不窩囊。長大后讀《三國志》,方知此人實(shí)在了得。讀過此書,我最喜歡的人倒是曹操了。曹操做人做得潑辣活潑,真實(shí),見性情。劉備晚年舉全蜀之力以征吳,明明是一著敗棋,諸葛亮眼睜睜硬是不敢勸阻。諸葛亮其實(shí)是怕他的。劉備愛哭不假,但決非軟弱之主,關(guān)鍵時候,虎威難犯。一不小心,扯遠(yuǎn)了,就此打住。
“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边@是一個發(fā)生在黑夜里的讓人怦然心動的故事。我實(shí)在喜歡詩中這個女子的語氣。她家的墻邊,也長有桑樹。這桑樹,是長在墻里,還是長在墻外呢?如果我是詩中的那個男人,這對我就很重要。因?yàn)檫@將決定我能否順利地逾墻而過。《詩經(jīng)》的好,有時就在于一種聲音、一種語氣。有時聽歌,我也只是聽一種聲音。我會愛上一個女人般,愛上一個女人的聲音。弘一大師認(rèn)為,世上最好聽的聲音,是木魚的聲音。而木魚,又大都是桑木做的。桑的木料硬,聲音質(zhì)直。篤、篤、篤,一點(diǎn)也不拖泥帶水。一記一記,地老天荒。
桑葉可以養(yǎng)蠶,大荒之年,桑樹皮卻可以養(yǎng)人。桑樹皮是什么味道呢,我到現(xiàn)在也沒嘗過,更不想嘗。有的人肯定嘗過,并且很多。中國歷史那么長,“析骨而炊,易子而食”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我外祖父去世得早,我外祖母三十多歲守寡,把五個孩子一個一個拉扯大。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天災(zāi)人禍,餓殍滿地。大舅小舅餓得跑不動,就坐在院子里的大桑樹下。夏天,桑葚熟了,滿樹都是。桑葚每天落多少,大舅小舅就吃多少。我媽和大姨小姨是女孩兒,輪不倒她們吃。不要小看這些桑葚,據(jù)說那年頭兒,關(guān)鍵時刻多吃一口就能保全一條性命。桑葚成熟的那些日子,大舅小舅拉的屎都是紫的。他們終于平安活了下來。他們長大,日子好轉(zhuǎn),各自有家有院,有兒有女。外祖母老了。他們你推我,我推你,最后把外祖母推到我家。近年外祖母患了腦萎縮,其它事大都記不得了,也許由于落葉歸根的潛意識,卻念念不忘回老家。老家只有兩個兒子的家,哪有她的家呢。有一次,我們想把外祖母送回去散散心。問她想到誰家,她說想到小兒家。到了小兒家,大門緊閉,人早就溜得遠(yuǎn)遠(yuǎn)的了。桑樹猶在,人何以堪。
竹
竹清虛。清虛則近寒。云在青天水在瓶,竹屬于晉朝,但竹林七賢則不清虛,他們內(nèi)心里都有石頭。魏晉是一個關(guān)口。歷史的關(guān)口,往往也是一些人內(nèi)心的關(guān)口,出生入死,或出死入生,本色盡顯。世事在變,石頭的悲劇在于石頭卻總在恪守著什么。其實(shí)石頭也是清虛的。只是石頭放在人的心里,人就有了太多的重量。要么一動不動,沉舟側(cè)畔千帆過,要么走得踉跟蹌蹌,風(fēng)一程,雨一程。中國的文人,好辛苦。
有一年到南方,忘記什么地方了,大早晨,微陰,從山邊經(jīng)過。山上到處都是竹子,轉(zhuǎn)過一個坡,只見山頂竹林深處,“噗”,冒出一大團(tuán)極濃的云。一團(tuán),一團(tuán),又一團(tuán)。云越來越多,“嘩啦啦”,又都轉(zhuǎn)化為雨。簡直讓人來不及準(zhǔn)備。當(dāng)時我寫了一個句子:無端閑惹一身云。其實(shí)這個世界上,哪里有無端的事情呀。說惹了一身云也不對,而是一身的雨。云揮一揮就散了,雨沾著就沾著了。
再說那竹子,也奇。只長干,不長枝,碧青碧青的,光溜溜的上去,只在頂端堆一團(tuán)綠云,像女人的發(fā)髻。也許是娥皇、女英的發(fā)髻。
“獨(dú)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睂懙酱颂?,就想到王維的這首小詩。內(nèi)心沒有一份平和的定力,是駕馭不住這一片清虛的,青天一樣,不染片云。清虛則又近寂,比如:“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沒有一點(diǎn)聲音,找誰說話去呢。真是又寂寞,又美麗,似玉,又似鏡花水月。王維參禪,翠竹影交加,內(nèi)心不亂。要是我,看到竹外桃花三兩枝,保不定就從紫竹林意意思思溜到桃花源里去了。但也有人說王維佞佛。即便如此,那又如何,佞佛總比佞世好。據(jù)說王維也畫竹,墨竹。王維的墨竹什么樣子?可惜世人已無緣得見。
五代郭崇韜之妻喜歡臨摹紙窗上的竹影兒,那行為本身就是藝術(shù)的。竹影可以臨摹,梅影則是不能臨摹的,梅影只能無言相對。竹影是虛的,梅畢竟是花朵?;ǘ溆猩?,有香。有色便不離世相,暗香則更能讓人銷魂。所以林和靖有梅妻鶴子之說。要說伯拉圖精神,這才是真正的伯拉圖精神。又扯遠(yuǎn)了,就此結(jié)束。
芭蕉
芭蕉長得快,清明之后,很快就從地面升上來。芭蕉清通舒放,而無寒瑟之氣。竹之韻在幽,蕉之韻在清。聽雪易于竹,聽雨易于蕉。
“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fēng)各自愁”。到底是這兩種植物心事重重呢,還是李商隱自己和自己糾纏不清?當(dāng)然,我這樣想,倒不像讀詩,而是類似于參禪了。其實(shí)也不是參禪,也許在強(qiáng)詞奪理?!珚Z來的理,也就不成其為理了。
說到讀詩,也有人認(rèn)為,唐詩的一個偉大轉(zhuǎn)變就是從韓愈的一句“芭蕉葉大梔子肥”開始的。這句詩看起來粗枝大葉,也沒有什么。但是一種新的審美情趣——奇,勁,峭,澀——卻起于青萍之末,悄然彌散開來。
還說芭蕉。
芭蕉的葉子闊大、修長,一層一層,湛然一碧。芭蕉雖寬袍大袖,于疾風(fēng)迅雨之中卻不顯驚慌失措,相反,看上去倒有一種靜氣和逸氣。蘇東坡書贈一個姓邵的道士曰:“身如芭蕉,心如蓮花。百節(jié)疏通,萬竅玲瓏?!笔俏虻乐?,也是妙喻。
妙喻非妙玉??墒敲钣竦淖√幰捕ó?dāng)有芭蕉一本。妙玉塵心末泯,見寶玉而思凡。對于此人,以前有紅學(xué)家不喜,我也跟著不喜。實(shí)在淺薄得厲害。現(xiàn)在,對于人性的復(fù)雜性,我已能理解和接受。對于這個世界,唯有理解,才能悲憫。
再說芭蕉。
這個芭蕉是日本的俳句大師。美好的人,都應(yīng)該散發(fā)出一種植物般的潔凈氣息。松尾芭蕉住在一個茅草庵里,門前種植一株芭蕉。芭蕉長大,能遮住屋檐。于是松尾芭蕉便把這個草庵叫芭蕉庵。這是一個須臾不能離開生命的本真意義而生活的人,純粹而簡潔。他種的芭蕉葉子極大,七八尺長,每到秋天,他便收集幾片,用來包裹他的古琴。有時他也把蕉葉縫制成袋子,裝他的琵琶。芭蕉給芭蕉寫詩道:
“摘取芭蕉葉,
一片懸掛新柱上,
草庵賞明月?!?br/> 海棠
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杜子美入蜀,實(shí)為中國古文學(xué)史上一件大事。海棠據(jù)說蜀地最盛。黃四娘家花滿蹊,其中應(yīng)該就有海棠。但對于此花,杜子美詩中從沒一言提及。關(guān)于此,后世詩人頗替海棠不平。鄭谷曰:“浣花溪上堪惆悵,子美無心為發(fā)揚(yáng)?!笔袢颂K東坡,貶謫黃州,官伎李宜求詩,東坡酒后乘興揮毫:“東坡五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宜?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碧K東坡不愧為蘇東坡,順手把杜子美拉來,一轉(zhuǎn)眼就把自己的疏忽變成了風(fēng)雅和可愛。王禹偁則認(rèn)為,杜子美因其生母名為海棠,故從不言之。實(shí)在穿鑿附會。這倒讓人想起白居易生母墜井而亡,別人因其有詠井欄詩,從而羅織其罪的事例來。有些事,不認(rèn)真不好,認(rèn)真了也不好,最妙莫過于山色有無中。但海棠在文人雅士心中的地位,倒由此可見。
有人見桃花而悟道,因桃花為色,極艷,而色即是空。而海棠之色,其艷更在桃花之上。既然可以見色而悟道,當(dāng)然更容易見色而生情。所以,我們看到,世間癡兒女,越柔情似水,越容易平地起波瀾。海棠之色是可以使人破戒的那種色,艷而嬌,是古典美人腮邊那抹婉約的胭脂。
過艷之物,是為尤物。麝因其香而罹難,鳥因其鳴而囿籠。尤物往往因其自身之美而陷于險境。但也沒有辦法。秦少游曰:“無端天與娉婷?!薄盁o端”二字,讓人心疼。但也真是沒有一點(diǎn)辦法。有一種美,美得連自己都出乎意料,看來看去,全是上天的意思。傾城傾國,美到極致,美似乎就變成了自身的一個負(fù)擔(dān),同時也可以造成極大的混亂和刺激??墒?,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既然上天令其這樣,也就只能這樣了。
據(jù)說古人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不如意事常八九,想一想,這其實(shí)是好的。上帝故意在人間留下殘缺,讓人自己去修補(bǔ)。從而也讓人懂得了感恩和珍惜。但關(guān)于海棠無香之說,李笠翁在《閑情偶寄》中所辯甚詳。是雅辯,也是雅趣。有理與否倒在其次了。讀此文時,我種的那株貼梗海棠,恰好正在盛開,繁花滿枝。于是特意過去聞了聞,果然清香隱隱,淡極,細(xì)極,若有若無。這種芳香實(shí)在難以形容,仿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萍水相遇時的某種恍惚。
蓮
寶玉生日,眾女孩子大觀園斗草,這個說有觀音柳,那個說有羅漢松。這個說有君子竹,那個說有美人蕉。這個說有星星翠,那個說有月月紅。姹紫嫣紅,鶯歌燕舞,真是春光無盡,豪華、豐富。
豆官說:“我有姊妹花。”眾人一時對不上來了。香菱對道:“我有夫妻蕙!”于是引起了好一番爭論。
好比春色爛漫到無法收拾,女孩子們由斗草變成了斗嘴,一淘氣,香菱新上身的石榴紅綾裙倒被園中的積雨給弄臟了。
大好的日子,滿心歡喜,卻節(jié)外生枝,突然多出了晦氣。
正懊惱著,偏偏寶玉帶來了一枝并蒂蓮。并蒂蓮倒是正好可對夫妻蕙,天作之合。只是現(xiàn)在落花有情,流水卻無意了。并蒂蓮離得很近,并蒂蓮又離得很遠(yuǎn)。最后還是寶玉出個好主意,把襲人姐姐的裙子替換過來,香菱這才重新恢復(fù)了好心情。要說英雄救美,也許這才是真正的英雄救美。不是轟轟烈烈,而是細(xì)水深流。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
卻說香菱收拾停當(dāng),正要離開怡紅院,卻看到寶玉把那夫妻蕙和并蒂蓮用土默默掩埋了。于是,她拉住他沾滿泥巴的雙手,讓他去洗。
落花有情,流水真的無意嗎?
古樂府里采蓮的女子柔聲唱道:“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鄙徴?,憐也。真正的愛,就有這種憐惜不盡的心情。但它又是舉重若輕、含蓄端正地表現(xiàn)出來的,清清淡淡,仿佛真水無香。因?yàn)橛幸粋€他,她便覺得這個世間到底是溫暖的、踏實(shí)的,但有時又突然無端端地感到一點(diǎn)說不出的惆悵。
佛于靈山設(shè)會,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心有靈犀,以心傳心,不落言筌。然而,我初讀《五燈會元》時,于此卻偏偏起了一個好奇:佛拈的是什么花呢?
想,應(yīng)該是蓮花吧。——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
至于究竟是什么花,其實(shí)是全然無所謂的。佛看花是花,是不生分別心的。
可見,我這樣想,已是執(zhí)著,早落第二義了。蓮花蓮葉對影相照,清風(fēng)忽來,漣漪橫生,一時花葉相交,又活潑又熱鬧。我這等于在朗朗乾坤、清平世界里憑空添了一個亂??墒?,凡俗的世界里,到底也離不開這份好奇的。如此,才有戲劇性,才好玩兒。
人生雖常節(jié)外生枝,就像女孩子斗草,本來玩得高興,卻冷不防弄臟了紅裙。但吉人自有天相,那人生的結(jié)果卻倒常常是一枝獨(dú)秀,或竹外一枝斜更好。因而,雖重重山,重重水,卻依然可以跌宕自喜。
牡丹
《鏡花緣》里說,武后飲酒賞雪,醉后下詔道:“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氝B夜發(fā),莫待曉風(fēng)催?!卑倩ú桓铱姑?,一夜之間怒放,唯牡丹遲遲不發(fā),結(jié)果遭到懲罰、貶謫。這個名花與帝王之間相沖突的故事,實(shí)在好玩兒。至高無上的女皇一時任性起來,倒像個蠻不講理的小女孩兒,國色天香的牡丹我行我素,倒有錚錚硬骨。
而武則天也真是一個可以傾國的女子,她傾倒了大唐,又伸手扶起。這樣的女子才真正是委委佗佗,如山如河。風(fēng)光霽月又胸有城府,殺伐決斷時天道無情。正統(tǒng)的人士對她不滿,其實(shí)也只有她這樣有氣魄的人,才能托起太宗留下的萬里錦繡河山。
有文、景之治,才有劉徹開疆拓土的蓋世功業(yè)。武則天當(dāng)政,為開元盛世奠定一個偉大的基礎(chǔ)。所以,李隆基對于自己的這個祖母內(nèi)心其實(shí)是尊崇的。舊小說里講,好漢愛好漢,英雄惜英雄。杏花紅處青山缺,對大唐三百年的歷史來說,武則天是一個神奇的插曲,更是一個美好的修補(bǔ)與映襯。
歷史不會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關(guān)鍵處,另辟蹊徑。
故事終歸故事。實(shí)際上,牡丹與武則天,是名花傾國兩相歡。唐人愛牡丹,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劉禹錫曰:“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唐人不僅廣為種植牡丹,也喜歡在發(fā)髻上插戴。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氣象。宋人也喜歡插戴牡丹,但宋朝雖艷麗卻不豐腴,精、氣、神大遜于唐,缺少一種內(nèi)在的支撐力和定力,所以,撐不起牡丹的華貴。宋朝也是一個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文章風(fēng)物極一時之盛,然而,又總有一種雨打梨花深閉門式的精雅內(nèi)斂的惆悵。把一大朵牡丹戴在頭上,顯得有點(diǎn)頭重腳輕。宋朝壓不住牡丹的貴氣。
牡丹之于大唐,是錦上添花。因?yàn)榇筇圃揪陀辛一鹋胗?、鮮花著錦之盛。大唐似乎沒有惆悵,若有情感的波動,也只是悲傷。但那是李白式的悲傷。明亮的,升騰的,鮮活的,帶有天真之氣。大唐世俗中有飛揚(yáng)的仙意,仙意中有執(zhí)著的功業(yè),張弛有致。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看仕女圖或壁畫,大唐女子高髻、披帛、小袖窄襦(胡服的審美遺風(fēng))、長裙曳地,坦胸露乳而自然健康,無絲毫輕佻之感,而高髻上端然簪著一大朵牡丹,雖突兀,卻雍容華貴、春風(fēng)十里。只有一個自信的意氣風(fēng)發(fā)的時代,才會百無禁忌,無可而無不可。可以濃妝艷抹,也可以素面朝天。它的審美意識甚至可以點(diǎn)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
我寫這篇文字時,剛降了一場細(xì)雪,天氣猶寒,然而還有十來天就要立春了。我想到春風(fēng),又想到牡丹。“春風(fēng)牡丹”,這兩個詞放在一起,便自呈一種氣象。
很快,整個天地就會溢滿盈盈的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