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百度在大刀闊斧地砍掉“有啊”、姿態(tài)鮮明地調整“文庫”之后,發(fā)布了建立在正版音樂基礎上的社交網絡產品——Ting。它與以前在各種MP3網站上最大的不同在于,Ting具備兩個顯著特征:版權化與社交化。從前的版權音樂只能被收聽,而社交化的版權音樂則能讓人與人互動起來。
從傳統(tǒng)意義上講,著作權方掌握著內容輸出甚至文化輸出的權利,堅持把自身的觀點和意識當作決定性的聽眾價值,通過傳媒載體將這些東西融合在文化內容中灌輸給聽眾,而處于接受地位的聽眾只能被動地“認可”和收聽。毫無疑問,是互聯(lián)網開創(chuàng)了內容分享、共享和交流的全新篇章,但同時也使著作權等知識產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如何為廣大的聽眾找到正確的分享策略,同時也使那些凝聚著著作權人心血的音樂內容不被貶值,是互聯(lián)網界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阿倫特在《極權主義起源》一書中說,“為了抵制對罪惡屈服的可行性誘惑,就不僅需要有抵抗威脅的性格力量,而且也需要相信同伴的存在”。百度在面對出版界對百度文庫的攻擊中所表現出來的氣度和實際行動令人敬佩,而在Ting平臺上,百度則表現出了對版權方、音樂機構和音樂人等等合作伙伴的充分尊重。幾乎整個互聯(lián)網界,各個細分領域,都紛紛被收費模式所困擾,而點擊付費本來就是百度業(yè)已成熟的收費方式,將這一模式應用在Ting平臺之后,“完全正版化,所有歌曲點擊都買單”的合作模式,充分地維護了版權方的權益,也對包括圖書、視頻等等在內的互聯(lián)網內容收費樹立了一個良好的范例。
音樂是一個純粹的藝術世界,而社交則是一個多元化的文化行為。所以通常的情況是,做音樂的做音樂,做社交的做社交。只有具備前瞻眼光的企業(yè)會去打通這兩個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FaceBook用互聯(lián)網承載社交網絡,以遠遠高于傳統(tǒng)的人與人生活關系的效率聯(lián)系起了近5億人,它讓世界變得更加開放。但無論是人的情感需要,還是生活需要,都不僅僅是開放這么簡單,我們更多時候需要的是專注,尤其是在志趣相投的人與人之間。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建立在志趣相似或相投者之間的社交網絡,才是更有價值的社交網絡。與著名和非著名的音樂人互動,這是中樞發(fā)散狀的社交需求;結識與自己鐘愛如一的音樂同好,這是并行網絡狀的社交需求……百度Ting為上述以音樂為紐帶的社交需求創(chuàng)造了絕佳的條件。所以,在百度Ting上面,用戶不僅僅是聆聽音樂本身,還可以聆聽朋友的聲音、偶像的聲音,或者讓別人聽到你的聲音。關于音樂的一切,聽眾都可以獲得,這大概就是社交網絡之于音樂的魅力。
百度在用搜索引擎的核心凝聚力不斷地進行著全新的嘗試:“有啊”之于電子商務、文庫之于電子出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背后,其潛臺詞是再接再厲、不斷提高和更加成熟。所以這一次,在Ting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到百度前瞻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產權意識的成熟。
讓我們想象一下:假設同一首曲子在三個完全不同的場景中出現。注意,它們出自同一作曲者,曲譜內容也完全相同。第一個場景是信息閉塞的年代,這個作曲者沒有宮廷樂師的身份,也沒有富裕而慷慨的資助者,那么作曲家的命運可能會非常凄慘,而曲譜要么成為一張廢紙,要么只能是作曲者自娛自樂、自彈自唱;第二個場景是在互聯(lián)網產生之前,只有當作曲者尋找到了一位慧眼的伯樂時,他的作品才有可能登上大雅之堂,才有可能廣為流傳,但幾率始終是很低的,如果找不到伯樂,那么作曲者最大的可能就是酒吧歌手或者街頭藝人;第三個場景,借助互聯(lián)網和音樂社交網絡,曲子在很短的時間被廣大用戶聆聽,因為聽眾的選擇而走紅、而流傳。三個場景,顯而易見只有一種環(huán)境能夠讓作曲者的智慧結晶迅速成為藝術品,也讓聽眾以最短的等待得到收獲。古希臘人關于藝術品(包括音樂)的公式是:“挑選一個美麗的實物,用最大限度的保真再現它”。在社交化的正版音樂當中,這個公式演變?yōu)椋禾暨x一個美麗的作品,在最大限度的范圍內保真并共享它。
從社交角度來評估一切,是當前互聯(lián)網的一個明顯特征。一旦社交與網絡在本質上聯(lián)系起來,那么在互聯(lián)網的任何領域都融入社交元素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互聯(lián)網的內容特點是取消了標準化的審美評判,對高雅和通俗文化充分融合。所以,基于互聯(lián)網的音樂和社交平臺能夠指向一種新的文化復興動力。它的社會基礎是成千上萬的音樂聽眾,它的核心成員包括各個音樂流派和階層的創(chuàng)作者和著作權人,而這個平臺則有能力包容他們并創(chuàng)造他們之間的同等權利。這些群體也好、個人也罷,他們所追求的不是一種虛無飄渺的控制力,而是作為社會成員所需要被尊重的習俗和文化生產的合法性,并在尊重得到滿足之后融合成一種不斷向上發(fā)展的動力,只要這個動力足夠大,這個為音樂而建立的社交網絡就能夠像Facebook一樣沸騰起來。
后現代時期的藝術特征是行動和參與,而互聯(lián)網作為后現代頗具代表性的平臺和工具,貼切地應證了這一特征。在互聯(lián)網上,藝術不能夠繼續(xù)保持一種被坐而靜觀的姿態(tài),而必須從一個對象變成一種行為過程。巴赫金所創(chuàng)造的“狂歡”概念正好適合用來表達藝術存在于互聯(lián)網上這種反系統(tǒng)的、飽含著顛覆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