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歐·亨利是美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杰出人物,他被稱為“現(xiàn)當代美國短篇小說的奠基人”。在他的小說中,有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種種不公的批判和鞭撻,也有對合乎人性的真善美的謳歌和贊美,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人性意識。本文從他的個人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兩方面分析了歐·亨利小說以人性為主題的原因,并舉例說明了他對人性向善的理解,分析了其小說的語言特征和藝術特色。
關鍵詞:歐·亨利 人性向善 語言特征 藝術特色
一、歐·亨利小說以人性為主題的根本原因
1. 個人經歷
歐·亨利一生經歷坎坷,他成長在單親家庭,很早就擔負起了生活的重擔,他當過學徒、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后因為銀行錢款丟失被指控,逃到拉丁美洲,然后在度過了三年的牢獄生活之后,回到紐約,當起了專職作家。豐富的人生經歷為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他的小說有很多都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如《麥琪的禮物》就是為了紀念他的妻子阿索爾·艾斯蒂斯而創(chuàng)作的,這樣的寫作方式使他的小說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此外,豐富的人生經歷使他有機會體會到美國普通平民百姓生活的艱辛,這就使他一方面對下層人民充滿了同情,另一方面對美國現(xiàn)實社會充滿了憎恨,奠定了他的小說以人性為主題的基礎。
2. 社會背景
歐·亨利所處的19世紀晚期,正是美國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的時期,資本的不斷集中,使下層人民的生活更加艱難,國內的貧富矛盾也日益尖銳。在這樣的情況下,拜金主義也越來越盛行,人們?yōu)榈玫浇疱X,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偷盜搶劫、徇私舞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淡漠,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了極大的扭曲。而以歐·亨利為代表的一批下層作家,他們對生活的變化有著切身體會,于是他們以短篇小說的形式對美國社會中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了描寫。在歐·亨利的小說中,既有對下層人民悲慘命運的書寫,也有對社會生活中不公平、不合理現(xiàn)象的揭露,還有對那些失去人性的剝削階級的諷刺和抨擊;同時,也有對小人物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的謳歌和贊美。這些小人物的塑造,表達了他對人性之善的崇尚和敬仰,也為讀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充滿著人性光輝的人物形象。
二、歐亨利小說對人性向善的謳歌和贊美的具體表現(xiàn)
對人性向善的謳歌和贊美是歐·亨利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流。盡管他在不斷地諷刺和批判社會的不公平、不合理以及人性的扭曲,但在那些小人物的身上,總能發(fā)現(xiàn)人性光輝的一面。下面簡單舉例進行分析。
在《最后的常春藤葉》中,一個身患肺炎的女孩,對自己生命是否可以延續(xù)十分悲觀,她堅信窗外常春藤的葉子掉光了,她的生命也就會結束。住在她樓下的一位不得志的老畫家,在得知了女孩的這個念頭以后,在冬夜冒著風雨,在墻上畫了一片樹葉,小女孩在這片樹葉的鼓勵下奇跡般地病愈了,而那位老畫家卻因此患上了肺炎,去世了。在一個人情冷淡的社會里,人們的互相關愛,為這個冰冷的世界增添了一些溫暖,增加了一些人性的閃光。
在《重新做人》中,盜竊高手吉米,在愛情的感召下,決定金盆洗手,好好做人,然而當他碰到一個孩子被反鎖在保險庫中,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幸福和自由置之度外,毅然決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去救孩子,并做好了再去蹲監(jiān)獄的準備。這時,溫情的一幕出現(xiàn)了,警察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決定不逮捕他,表現(xiàn)出很人性的一面,同時成就了他的浪子回頭。在這里,作者贊揚了吉米的高尚,同時也歌頌了警探的善良,將人間的溫情發(fā)揮到了極致。
在《兩位感恩節(jié)的紳士》中,流浪漢和老紳士,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為了履行同一個約定,一個由于暴飲暴食幾乎撐死,另一個卻因為長期的饑餓幾乎餓死。在這里,流浪漢是為了堅持自己與老紳士的不成文的約定,為了給老紳士提供做善事的滿足感,而那位老紳士,則是為了堅持自己的善行,為了給流浪漢提供一頓飽餐。而戲劇性的是,接受施舍的人最后幾乎撐死,施舍的人卻快要餓死。作者正是通過夸張和對比,塑造了兩個令人尊敬的“感恩節(jié)紳士”的形象。在歐·亨利的小說中,這樣富有人性的小人物還有很多,表現(xiàn)了他對人性向善的贊美和歌頌,帶給讀者以溫暖。
三、歐·亨利小說的語言特征及藝術特色
歐·亨利小說的人性美是通過它富有特色的語言來表現(xiàn)的,概括來說,他的小說語言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行文風格簡潔干練
歐·亨利是一位語言大師,在他的作品中,善于利用雙關、比喻、夸張和舊典新意等修辭手法,使文章生動有趣。在《兩位感恩節(jié)的紳士》中,作者這樣描寫流浪漢斯德肥·彼得,“他的眼睛活像兩顆淡色的醋栗,牢牢地嵌在一張浮腫的、油水淋漓的油灰面具上。他短促地、呼哧呼哧地喘著氣;脖子上一圈參議員似的脂肪組織,使他的翻起來的衣領失去了時髦的意味”。作者夸張的描寫,活脫脫地給我們再現(xiàn)了一個流浪漢的形象。此外,他還善于運用簡潔、幽默的語言來描述小說中的人物。在《精確的婚姻學》里,他在向安岱介紹一名寡婦時,寫道:“我有一個老朋友,齊克·屈勞特,原先在雜耍場里賣蘇打水和拔牙齒,去年喝了一個老醫(yī)生的消化藥,而沒有喝那種老是使他酩酊大醉的萬靈藥,結果害他的老婆做了寡婦?!焙喓唵螁我痪湓?,把這個寡婦的生活環(huán)境介紹了出來,既有對她丈夫酗酒的諷刺,也有對那些不負責任的庸醫(yī)的批判,語言極富張力。
2. 取材于日常生活,卻能體現(xiàn)不平常的社會意義
由于作者獨特的人生經歷,使他習慣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選取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通過對小人物日常生活、性格以及他們之間矛盾的描寫,反映了深刻的社會主題,以小見大?!蹲詈蟮某4禾偃~》描寫的是一個貧民窟里落魄的老畫家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一個小女孩的故事;《麥琪的禮物》描寫的是一對貧賤夫妻相親相愛的故事;《重新做人》敘述的是一個改邪歸正的盜賊為了救一個孩子而“重操舊業(yè)”,并被警察所理解的故事。這些很平凡的、發(fā)生在尋常百姓身邊的小故事,作者卻能以此為引子,引發(fā)人們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對人性的反思。
3. 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注重細節(jié)的描寫
一篇小說要想吸引讀者的眼球,不僅要注意情節(jié)的設置,還要注重細節(jié)的描述。歐·亨利的作品之所以有很大的吸引力,與他作品戲劇性的情節(jié)和他對細節(jié)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尔滅鞯亩Y物》的開頭,作者就設置了一系列的懸念,德拉為什么需要錢?她既然沒有錢,為什么還要過圣誕節(jié)?在她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一系列的問題促使讀者迫不及待地要去讀后面的內容來揭開這些謎底。在這篇作品中,細節(jié)的描寫讓人記憶深刻,同時這樣的描寫也為后面的情節(jié)做了鋪墊。
4. 幽默的寫作風格——“含淚的微笑”
初讀歐·亨利的作品,讀者總是對他所寫的故事忍俊不禁,但是細細思考,卻包含著深刻的社會內涵。關于歐·亨利的作品風格,評論家總是用“含淚的微笑”來形容。他的小說多描寫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辛,雖然筆調生動活潑,表面上看起來并不悲傷,給人一種幽默的印象,但仔細分析故事的背后,又會使人心情沉重,這就是所謂的“含淚的微笑”——為故事本身的幽默而“微笑”,但又因為故事所承載的社會內涵而“含淚”。讀者讀《麥琪的禮物》,當?shù)弥焚u掉了他祖?zhèn)鞯慕鸨頌榈吕I了一套珍貴的玳瑁梳子,而德拉卻賣掉了她的長發(fā)為吉姆買了一條白金表鏈時令人哭笑不得,既為出現(xiàn)的這種戲劇性結果感到惋惜,又為他們之間的愛情所感動。這種“含淚的微笑”的表現(xiàn)手法,升華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增加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5. 歐·亨利式結尾和雙重的結構線索的運用
歐·亨利小說的各個部分緊密相連,他往往在開頭精心地進行鋪墊,使故事的發(fā)展合情合理,然而在結尾部分卻峰回路轉,給讀者帶來驚喜?!毒炫c贊美詩》中的蘇貝想要進監(jiān)獄,卻屢次不能如愿,但當他決心改邪歸正時,卻被捕了,這么戲劇性的一個結尾,獨具特色,發(fā)人深思。在他的小說敘述中,也善于運用雙重的結構線索,明暗線結合。《麥琪的禮物》中,德拉賣頭發(fā)買表鏈是明線,吉姆賣表買梳子是暗線,最后兩條線索合二為一,整個故事也告結束。主人公生活的艱辛,愛情的真摯,都在這種結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總之,歐·亨利小說的這些語言特色為他的人性主題提供了很好的表達手段,使他小說中人性向善的主題能夠得到很好的發(fā)揮,他的這些作品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留給后人更大的思考空間。
參考文獻:
[1] 托多羅夫.批評的批評[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
[2] 劉緒貽,楊茂生.美國通史(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李艷云,歐陽友珍.歐·亨利小說的人性意識[J].江西社會科學,2003,(06).
作者:劉 洋,澳洲莫納什大學英語語言教育碩士,暨南大學國際學院助教,主要從事英語教育與文學翻譯研究。
編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