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小魚姐姐,很高興又和大家在《新聞小背簍》這個欄目見面了。說來慚愧,這篇文章是被編輯姐姐催了N多天,我才擠出來的。以下是我和編輯姐姐的若干對話:
編輯姐姐:小魚,我弱弱地問一句,《新聞小背簍》的稿子什么時候能給我???
小魚:嗯,明天,明天就好了。
編輯姐姐:(N天后)小魚啊,稿子怎么樣了???
小魚:我……我沒靈感啊,寫不出來!
在惴惴不安、心神不寧地度過了N天后,我那該死的靈感終于來了!——那就是如何培養(yǎng)新聞敏感。這個話題看起來有點狗血,但是如果你想做一名有頭腦的記者,就必須在這里下點工夫。
那么,什么是新聞敏感呢?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你感知新聞的能力。打個比方:新聞記者必須有獵犬一樣的“嗅(xiù)覺”,能在錯綜復雜的世界當中提取有用信息,抽絲剝繭找到事實的真相。新聞具有時效性、新鮮性,倘若你總是跟在別人的屁股后面,一味跟風報道,那么,別人制作的新聞如果是100分,到你這里,可能就只剩下30分。所以,新聞記者一定要有自己獨到的判斷力,辨別出什么是正在發(fā)生的新聞,什么是即將成為新聞的新聞。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不是缺少新聞,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許多好新聞與沒有新聞敏感的記者擦肩而過,而新聞敏感度強的記者,則會從平凡中洞悉偉大,從普通中提煉獨特,從沙礫(lì)中淘出真金。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新聞敏感呢?其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雙懂得發(fā)現(xiàn)的慧眼,這就需要你平時多觀察、多分析。倘若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是一朵花,那么這朵花一定是扎根于肥沃的土壤。好的新聞記者是一名“雜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這可以為我們的新聞報道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二,還有一個百試百靈的絕招,就是“熟能生巧”。平日里,我們可以多關注一下其它的媒體,看看人家是如何寫新聞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下次你遇到類似的事件時,就可以提煉出同樣的新聞點或者更給力的新聞點。
小魚姐姐工作的地方在三亞,這里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七八月份更是熱得一出門就能曬成魚干兒。我們節(jié)目的制片人別出心裁,交給我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三亞“找涼”。剛接到這個題材的時候我也是一籌莫展,因為不能在室內吹空調,三亞哪里有涼塊的地方?沒有靈感的日子是郁悶的,后來我就想了:大樹底下好乘涼,于是我就在原始森林景區(qū)拍了一條新聞。思路慢慢打開之后:雨后的海邊、街頭的涼茶小店、潛水基地,這些都成為了我報道的主題??磥恚瑹釒У娜齺喴膊皇菦]有涼快的地方,而是需要懂得思考和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我的快樂就來源于我的工作,一邊玩一邊尋找清涼。所以,如果遇到讓你感覺很棘手或者沒有思路的新聞題材,不要自亂陣腳,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認真思索,那么,你的新聞報道就不會成為無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