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文是為了提高聽、讀、說、寫的能力,而這四項能力最終又體現(xiàn)在寫文章即作文上,所以某種意義上說,學語文就是學寫作文。
怎樣才能學好語文呢?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得最準確:“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不得力于課外閱讀?!边@話一語中的,對學生對作家都一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讀書的好處盡人皆知,讀書的名言浩如煙海,概括來說,讀書可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某種意義上說,閱讀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人閱讀海量書刊后,他情不自禁要抒發(fā)、要傾訴,所以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二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
呂叔湘先生指出:“學習語文主要不是學習一套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技能,養(yǎng)成一種習慣?!边@里的技能就是學會寫文章,習慣就是自覺讀書的習慣。我國古代詩人、文學家都博覽群書、學養(yǎng)豐厚。杜甫的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他身體力行的深切體會;白居易日夜苦讀,“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宋朝著名詩人黃庭堅則認為三日不讀書就“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則自詡“讀書已過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因為他們大量閱讀廣泛涉獵,才做到了厚積薄發(fā),妙筆生花,佳作迭出。當代作家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也都是如此走過來的。
季羨林先生在《論寫作》一書中談到,他在上中小學時,曾大量地讀過“閑書”,如《七俠五義》《小五義》《施公案》《彭公案》《說唐》《封神榜》等,讀得津津有味。這些“閑書”豐富了他的詞匯,使他寫文章由文言改白話時非常順利。他認為讀閑書并無不良影響,他認為在讀閑書方面,家長不應管得過嚴?,F(xiàn)在不少家長認為凡與正課無關的都是“閑書”,不準孩子們?yōu)g覽,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即以語文課來說,盡管課文都是精選的文質兼美的范文,但數(shù)量畢竟顯得少,根本滿足不了孩子的求知欲望。葉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課文僅僅是個例子而已。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再閱讀?!边@話是非常正確的,因為閑書不閑,可以開闊視野,開卷有益。退一步說,讀閑書總比上網玩游戲成癮好吧!
為學生能學好語文,給老師提點建議:不要吝惜你手中的分數(shù),要舍得給學生作文打高分,以激發(fā)調動他們寫作的積極性;評語多表揚少挑剔,讓學生在被欣賞和夸獎聲中多讀好書,多寫好作文!
最后,老師自己應多讀多寫。蘇霍姆林斯基就認為,學生不會寫作文的原因是教師就不會寫作文。請牢記葉圣陶先生的話:“教師善讀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則為學生引路可事半功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