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視月為友,月亮也曾經(jīng)分享了古人的喜怒哀樂。
“花間一壺酒,獨(dú)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賞月豈能無酒?花間月下,舉杯邀月,何等浪漫,酒、月、人、影構(gòu)成了一幅唯美的畫卷。
“明月千里寄相思”,相思難耐之時,祈求明月寄托,月亮曾承載了古人多少相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幽美的情境,怡然自得,令人神往,月亮曾融入了古人對閑適寧靜生活的向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月亮曾見證了古人多少愁緒。
淡淡鄉(xiāng)愁、前途茫茫、離愁別緒,詩人在對月的傾訴中,發(fā)覺這些都得到了理解,甚至看到月缺月圓的回應(yīng),心情也會釋然。月亮更是中華民族千年歷史中象征團(tuán)圓的使者,中秋賞月家人團(tuán)聚,此乃人生一大樂事?!昂I仙髟?,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明月的陰晴圓缺映照了多少悲歡離合……
是啊,古人與月的故事太多了,我不知道月亮在古人的心目中究竟占據(jù)了怎樣的位置,才能留下月與人綿延不斷的情感糾結(jié),才能惹得文人才子留下不朽的名篇佳作,才能給后人留下“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才能夠留下“二泉映月”的千古絕唱……
一千多年前,詩仙李白吟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币磺Ф嗄旰?,當(dāng)時的今人已成古人。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月亮還在,浪漫卻不再來。
(鏈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22課《月球之謎》)
【陸永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