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諱言,現(xiàn)在的學生作文,包括高考作文在內,多是無病呻吟空洞無物的抒情議論文章,夾雜著陳舊的古代先賢遷客隱士們的典故。這樣的文章,觀點含糊不清、似是而非,態(tài)度搖擺不定、模棱兩可,文體非驢非馬、無法歸類,形成了“新八股”樣式。這樣的文章雖然辭藻華麗,卻故作艱深,既無說服力,又缺乏感染力,難以取得高分。
綜觀中外文學史,每次文學走入死胡同的時候,總會有唯一的解決方法,那就是回歸生活。因為生活是文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里蘊涵著文學的全部規(guī)律和法則,回歸生活、反映生活是文學的永恒方向。
季羨林先生說過:“在中國文學史上,一直到近現(xiàn)代,最能感動人的散文往往寫的都是身邊瑣事。”由此可見,唯有寫自己的生活,才能感動他人,才能給人深刻的啟示,才能使文章閃現(xiàn)出思想的火花。所以,“生活作文”的概念應受到我們重視。
所謂生活作文,就是以生活為對象的寫作(文章表達活動),在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同時,討論作品的內容,使學生形成主體性的人格。
那么,怎樣才能寫好生活作文呢?最根本的是,我們只有親近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寫出富有個性和生命力的文章。所以,我們應該關注生活,珍惜生活。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旗幟鮮明地引導學生“外視”,走出自我小天地,較多地關注社會生活,汲取社會材料和養(yǎng)分,表現(xiàn)愛憎喜怒,體現(xiàn)價值取向。
首先,我們寫生活作文,就是要及時敏銳地捕捉社會生活中的片段。這要求我們調動所有感官,用視覺、味覺、觸覺、聽覺去尋找,用自己的心靈去捕捉,去感悟,眼光要獨到,這樣才能寫出好的作文來。捕捉生活瞬間,首先是“細察”,即對生活進行細致、具體的觀察。具體觀察就是要把握生活中事情的主體、空間、時間、前因、后果、變化等運動情況,或定格事物的方位、時間、顏色、形狀、體態(tài)、氣味等可感知的屬性,使“他物”成為“我物”,明確說出“我”的印象來。比如莫泊桑在他的老師福樓拜的指引下觀察一個老婦人,觀察結果由“一個老太婆”,到“那個老太婆很臟,滿臉灰塵,頭發(fā)亂得像雞窩”,再到“那個老太婆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蹩腳的木匠隨便拿了一塊木頭削了一塊安在她的臉上的”,這就體現(xiàn)了觀察由粗到細再到具體的過程。基于此,他才能抓住人物的特點,只寫鼻子,卻把人物丑的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其次,就是博觀約取,小處切入。這也是名家的思維立意方式和選材剪輯手法。他們往往借此來表現(xiàn)生活中的情趣和理趣。如葉圣陶《藕與莼菜》中“同朋友喝酒,嚼著薄片的雪藕”,嚼出了濃濃的鄉(xiāng)情。再如林清玄因偶見空心菜開花,形似百合,卻繁盛于百合,優(yōu)美于百合,而悟出“以空心來看世界”的人生哲理。這也是在細致觀察基礎之上的深入,即“深思和內省”,從觀察中升華出理性的見解。
再次,吃透教材,借鑒經典。《項脊軒志》《小狗包弟》不也給我們回憶快樂的往事以及表達自己懺悔自責之情提供了范例嗎?《石鐘山記》《游褒禪山記》也教給了我們如何在看似普通的事情上挖掘出深入獨到的見解。我們要學習名家在謀篇布局上的精巧,如歐·亨利小說的結尾等。其他諸如倒敘法、插敘法、懸念法、剝筍法等,都能在構思上勝出一籌。生活作文應取材于生活中的獨特之處,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普遍現(xiàn)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才有存在的價值。
最后,走進社會,關心時事?!帮L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中國文人的為人之道,也是為文之道。我們應該廣泛地接觸社會,關注民生,使寫作擁有生活的源頭活水,讓文章充滿時代氣息?,F(xiàn)在的高考作文,雖然一般都在回避社會熱點,但始終要反映社會生活,所以立意和材料還是需要來源于最鮮活的社會生活。比如河北大學“官二代”校園內醉駕撞死女大學生后公然叫囂的事件,你如何認識?理性分析,逐步深挖,我們可以有好幾個有價值的立意:針對國家制度建設的“權力需要監(jiān)督”;針對“官二代”的囂張引出家庭教育問題;針對河北大學禁口令和目擊者噤若寒蟬,思考“冷漠比叫囂更可怕”等。這些社會上形形色色“××門”“××哥”,不光是給我們提供了鮮活的作文材料,還鍛煉了我們寫作文多角度立意的能力。
面對考場作文,我們與其在錘煉語言上苦下工夫,在章法結構上痛苦糾纏,在材料積累上費盡周章,甚至很多老師和學生迷信所謂的“猜題”“押題”,不如“返本”去關注我們身邊豐富的生活,寫那些“以我手寫我心”的真情之作:寫真實的生活經歷,不胡編亂造;寫真實的生活情感,不無病呻吟;寫真實的生活體會,不浮光掠影;寫真實的生活邏輯,不想當然武斷。這才是使我們的作文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