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要求遠見,要求眼光;智慧要求有所不為,有所作為,要求學有新意,事有新意,言有新意;智慧要求有所實驗,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嘗試,有所擷取,有所思索,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見解。
說“知”論“智”
□王 蒙
什么是智慧?是“知識多”嗎?不。知識多,是淵博,是活字典,未必就是智慧。掉書袋的人,學貫中西、文通古今的人,是學問大家,但未必是最好的智者。僅僅有一種絕活,人們會稱贊你心靈手巧,稱呼你是能手巧匠,卻不一定認為你很智慧。
今天,追求技巧、想走捷徑成功的人越來越多。這又是“智慧”嗎?不,最多是心眼多,是投機取巧,是機靈鬼。智慧要求遠見,要求眼光,要求對于對象的整體性把握,要求不僅經(jīng)得住一時一地一事的考驗,而且經(jīng)得住較為長期與全面的檢查。智慧要求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要求有所不為,有所作為,要求學有新意,事有新意,言有新意。
智慧,是指人的一種高級的、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爸恰睆娬{(diào)的是知識與膽識,是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估量、選擇與決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對于是非、正誤、成敗、得失等的迅速感受與理解掌控。
盡管智慧給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種能力,但能力不可能完全脫離品質(zhì)與境界。我們說到遠見、大局、明辨、敏銳與周全,說到選擇與決策、承擔與應變、淡定與冷靜、正視與勇氣,這都不是鼠目寸光、私心雜念、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蠅營狗茍、嫉賢妒能、夸張矯飾、膽小怕事、茍且偷安的人所能做得到的。相反,只有具有遠大的目光與胸懷的人,具有謙遜兼聽、從善如流的品德的人,具有求知好學、服膺真理的性格的人才能做得到。
我還喜歡講一句話:智慧是美麗的。智者會有更好的風度,更寬闊的心胸,更從容的舉止,更自如的揮灑,更多的包容與耐受,當然也有更多得多的自信、自尊、自愛。
在中國古人那里,不常用智慧這個詞,而喜用“知”。儒家講得更多的是“學”字,要人重視學習,重視切磋琢磨。老莊常常抨擊或貶低知,提倡厚樸,反對濫用智謀。老子講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些意思都與我們今天講的“大智若愚”相通。真正的大智是深藏的,是不那么張揚外露的。這也包含了警示人們不要耍小聰明、不要一心投機取巧、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意思。
大的智慧,不等于萬事通,事事通。有些有大智慧的人,某件小事上可能冒傻氣。比如牛頓,為了便于家里一大一小兩只貓出入,要求木匠在大門上鑿出大小兩個貓洞;因為著迷做實驗,煮雞蛋時卻心不在焉地把懷表放進了鍋里。
當然,從傳統(tǒng)上看,古人還是重視智力教育的。自古流傳下來的許多神童故事,都與智力的直覺有關,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破水缸救人等。
智慧是永無止境的。向往智慧、靠攏智慧、汲取智慧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在今天,在全球化的激烈競爭的時代,不論個體還是群體,沒有足夠的智慧,就無法生存和發(fā)展,就無法在競爭中取得成績,更不要說勝利了。回想中國近代史,曾經(jīng)的喪權(quán)辱國、危難深重,與我們長期封建制度造成的非智慧狀態(tài)有關,開啟民智,一直是中國近現(xiàn)代愛國志士的一個口號。
怎么獲得智慧?自然要汲取全世界的一切智慧成果,弘揚民族文化的益智精華,傾聽時代高端與科學前沿的信息與呼喚。更重要的是,面對我們的生活實踐,有所實驗,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嘗試,有所擷取,有所思索,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見解。智慧的依據(jù)是生活,是世界,是實踐,而不僅僅是書本。
(選自《廣州日報》2011年1月21日,有刪改)
■
知識與智慧之間是有差距的。知識是對各種事物的認識和理解,而智慧是獲取知識的方法,它源于知識,更是對知識的超越。知識只是告訴我們事物是什么,智慧則指導我們應當如何去做。真正的智慧是要我們能夠深刻揭示事物本質(zhì),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穿透時空的光芒(節(jié)選)
□金一南
獲取知識是人們普遍的追求,獲取智慧更是。
不少人以為,獲取了知識,就是獲取了智慧。
事情似乎并非如此簡單。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19世紀那個怪異、反叛、或敵或友皆慕其才華的德國藝術家克林格爾也說:你可以碰到上千個學者,但不一定碰上一個智者。
他們在揭示的,是知識與智慧之間的差距——某些時候甚至差別巨大。
知識是對各種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它可以考證,可以傳授,可以通過多年學習生涯積累,可以通過“頭懸梁、錐刺股”的苦攻苦讀獲取。智慧卻不能。
知識可以通過學科、學歷、學位來衡量,可以記錄于檔案,可以成為“芝麻開門”的敲門磚,智慧卻無法做到。
知識雖然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但就大多數(shù)情況看,主要表現(xiàn)為復制。創(chuàng)新需要靈性和智慧。20世紀初以“新教育”聞名于世的美國教育家杜威說,哪怕?lián)碛斜姸嚅g接學問和外在公共經(jīng)驗,也不能就此變得睿智。因為這些知識可能不但無助于智慧的增長,反而會阻滯生命的靈性和智慧的閃現(xiàn)。
大師們的慧眼,已超越知識本身。
那什么是智慧?它的意義在哪里?
就狹義看,智慧可以說是獲取知識的方法。它源于知識,更是對知識的超越。知識能夠明白表述,智慧基本隱而不顯。知識可以告訴我們何時睡眠最科學,睡多長時間最有效,智慧的光芒卻可能在我們昏昏入睡的時刻,像暗夜中的閃電一樣突然光顧我們的大腦。知識可以按部就班地由別人給予,智慧卻往往來自瞬間的頓悟。
就廣義看,智慧包含著對現(xiàn)在和未來的體察,對生命和生活的透視。如一句格言所說:科學是整理過的知識,智慧是整理過的人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蘇格拉底說:一切正義和德行都是智慧。在蘇格拉底那里,知識只是告訴我們事物是什么,智慧則指導我們應當如何去做。古希臘另一位哲人亞里士多德說:智慧就是有關某些原理與原因的知識。人作為唯一能追問意義的動物,智慧成為對生命終極問題的探尋和求解。
在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年代,中國革命最大的創(chuàng)造和智慧,是朱毛紅軍“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訣。這十六個字從根本上顛覆了古往今來的勝敗標準。從中國的孫子到德國的克勞塞維茲,從法國的拿破侖到美國的馬漢,從瑞士的約米尼到俄國的蘇沃羅夫,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軍事泰斗提出這樣的標準,也沒有任何一支力量有這樣的成功實踐,以至于今天引領世界軍事變革的美國人,仍然念念不忘“毛澤東的軍事革命”。正因有了這樣的智慧,中國革命才勢如破竹。
真正的智慧,總要發(fā)出穿透時空的銳利光芒。
(選自《光明日報》2011年1月7日,有刪改)
■
這兩篇文章都以智者的眼光,辯證的觀點,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知識與智慧之間的差距,闡明了智慧的內(nèi)涵。這兩篇文章雖然主題相同,但各有千秋,各有獨特的風格。
王蒙的《說“知”論“智”》以深邃的思想,睿智的眼光,辯證的觀點,從一個新的角度,為我們詮釋了“什么是智慧”“怎樣獲得智慧”這些啟迪人生的問題。
金一南的《穿透時空的光芒》(節(jié)選)則是從知識與智慧的關系角度去闡明。知識是對各種事物的認識和理解,而智慧是獲取知識的方法,它源于知識,更是對知識的超越。知識只是告訴我們事物是什么,智慧則指導我們應當如何去做。真正的智慧是要我們能夠深刻揭示事物本質(zhì),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說古今中外,旁征博引,逸聞掌故,隨手拈來。
王蒙的《說“知”論“智”》一文語言長短結(jié)合、正反結(jié)合。尤其是那些短句構(gòu)成的排比句,“說到選擇與決策、承擔與應變、淡定與冷靜、正視與勇氣,這都不是鼠目寸光、私心雜念、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蠅營狗茍、嫉賢妒能、夸張矯飾、膽小怕事、茍且偷安的人所能做得到的”真是有一瀉千里、不可阻擋之勢。同時,文中正說、反說,正反結(jié)合,說得人心悅誠服。
金一南的《穿透時空的光芒》(節(jié)選)語言雖然樸實無華,但也不乏名言警句,如“知識能夠明白表述,智慧基本隱而不顯”“知識可以按部就班地由別人給予,智慧往往來自瞬間的頓悟”等,無不閃爍出智慧的光芒。再有恰當?shù)剡\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如“智慧的光芒卻可能在我們昏昏入睡的時刻,像暗夜中的閃電一樣突然光顧我們的大腦”,本來較為抽象的道理,一下子變得通俗明白,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