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習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國古代的婚姻習俗中,男方通常在黃昏時到女家迎親,而女方隨著男方出門,這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的習俗,后被簡稱為“昏”“因”,這也是“婚姻”一詞的起源。換句話說,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過程。
關于成婚的年齡,歷代規(guī)定不一。春秋時期男子二十,女子十六即可成婚,又說‘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是為不失時”?!稘h書》記載女子十五即可嫁人。宋代曾有“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并聽婚嫁”的規(guī)定。但民間男子18歲左右成婚的比較普遍,一直到1949年以前都是如此。如國學大師季羨林18歲成婚,在當時就是一個“合適”的年齡。但在比較富裕的“大戶2人家,結婚年齡普遍較早。在濟南,一直到解放前夕,曾有男子11歲就結婚的例子。至于年齡更小結婚的習俗,則屬個案。
唐朝以前,舉行婚禮時,時辰要在日落后的黃昏,迎親者著黑衣。配以黑色車馬,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唐朝以后,習俗改為白天迎親,基調改為紅色,平添了喜慶氣氛。
至于濟南,古時婚姻習俗與周邊區(qū)域差別不大。一般分為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婚姻習俗又有不同的變化??傮w看來,大致分為說媒,相親,過禮,定親、結婚五個階段。
舊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婚姻依靠媒妁之言,強調“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女雙方一般都要經(jīng)人從中說合,才能“結為秦晉之好”。這種說臺,就叫“說媒”。1949年之后,做這種說臺工作的人,被人們雅稱為“月老”?!氨恕?,俗稱為“媒人”,后來改稱為“介紹人”。由于《西廂記》中紅娘形象的影響,人們有時用“紅娘”代稱“介紹人”。
“媒人”在舊式婚禮中是一個重要角色。在男女兩家對婚事取得基本一致意見之后,他要引導男方去相親,代雙方送換庚貼,帶領男方過禮訂婚。選擇吉日良辰,引導男方接親,協(xié)辦拜堂威親事宜。
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古時未婚女子平時身居閨中。經(jīng)媒人說合得到男女雙方父母認可后,男方往往提出看看女方的要求,這種活動稱之為“相親”。此過程—般來講多由男方的親屬代勞,后來演變?yōu)槟蟹皆诿饺说牟俪窒掠H自前往探訪。古時相親,男子一般由媒人創(chuàng)造機會偷偷看姑娘眼。
古時相親在婚姻習俗中是一個嚴肅的過程,男女雙方都要做一番精心準備。男方還要根據(jù)習俗準備禮物,數(shù)量不一定多,但要切合女方父母的愛好和節(jié)日時令:女方要灑掃庭除,穿戴整齊,準備接待客人。作為當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光彩一些,以便給對方個好的“第一印象”。
中國是個“禮義之邦”,講究含蓄。相親的結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來,而用各種暗示來表現(xiàn)。在男方進門之后,女方父母先給小伙子倒上一杯熱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覺得中意,就把這杯茶一口飲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結親,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飯,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辭回家,有的父母甚至還托媒人將男方帶來的見面禮帶走。
在濟南,除了男方相親之外,女方往往提出到男方家里去看看,名曰“察人家”或“看家”。在男方相親滿意后女方父母暫不答復,再由媒人帶領女方親屬到男方家里察看一番,落實媒人說的是否屬實,家境過得是否殷實。
“相親”與“看家”儀式通過后,就進入訂婚階段,俗稱“過禮”或“換帖”。具體過程是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給女方,再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給男方。生辰一般書寫于大紅紙上,送給女方的紅帖寫著“懇親”,送給男方的紅帖寫著“允親”,體現(xiàn)了男方向女方誠懇求親的態(tài)度。迷信的父母此時往往請算命先生算上一卦,看看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否則取消訂婚儀式。當然,更多的人只是把“過禮”“換帖”看成僅是一種形式而已。
定親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和考驗,雙方可正式確定婚姻關系。古時可擇日結婚。1949年后,要到政府民政部門辦理登記手續(xù),此時婚姻關系合法化,得到法律的保護。
按照舊時禮節(jié),舉行婚禮前,女方父母除了準備嫁妝之外,往往還要求男方置辦些生活用品,謂之“彩禮”。這些生活用品以家具為主,其種類也以家境好壞有所區(qū)別。舊時無外乎老式衣箱,衣柜之類,大戶人家當然有金銀首飾,騾馬大車之類。
婚禮的準備階段即是選擇結婚的良辰吉日,一般由男方請教算命先生幫助挑選,有文化者也可根據(jù)“農(nóng)家歷書”自己推算,俗稱“看皇歷”?,F(xiàn)在年輕人一般選擇雙日子,城里人多選在星期六,便于親朋好友參加婚禮。
接下來即是送請柬。接到請柬的人要準備好禮物,以示對新人的祝賀。無論禮物為何,都要寫上賀詞,表達對新婚者的祝福。
古時謂拜堂,現(xiàn)在稱結婚典禮是結婚儀式的最后階段,也使婚姻習俗達到了高潮。
舊的結婚儀式一般是花轎迎親。當花轎停在大門口,要舉行下轎儀式。男方伴娘引領新娘下轎,女方伴娘攙扶陪伴,共同引領新娘到堂屋門口的香案前。香案上,高香繚繞,紅燭高燒,親朋好友,多親鄰里翹首等待,整個儀式氣氛莊嚴隆重,祥和喜慶。
舊的婚禮儀式刻板復雜,禮節(jié)甚多,必不可少的是儐相引新郎拱手延請新娘至香案前,此時奏樂鳴炮。唱和聲聲,新郎新娘進香、叩首。禮畢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此時,同齡人故意阻撓新人進屋,男方父母向人群拋灑紅棗,面點,糖塊之類,誘引人們低頭撿拾,新娘趁機進入屋內(nèi),拜堂儀式結束。
接下來是答謝宴請。過程中新郎及新郎父母以及其他近親,分別向娘家送親者頻繁敬酒,以表答謝之意,對前來參加婚禮的所有賓朋,皆表感謝。整個過程互相客套祝福不斷熱鬧異常。
相關鏈接:濟南最早征婚廣告
長期以來,作為中國東部地區(qū)區(qū)域性中心城市的濟南,各種文化的開放性和兼容性是明顯特征之一。官方文化、知識分子文化和市井文化長期處于一種多層共生狀態(tài);齊文化、魯文化以及其他外來文化融會貫通,形成了獨特的、開放的濟南文化。這一點從近百年前的一則女子征婚啟事就可以看出來。
1917年6月,濟南的一家報紙上首次刊登了一位“北京高等女學畢業(yè)生”的“招親廣告”。這位17歲的姑娘畢業(yè)于北京高等女學,顯然受到了良好的文明教育,成了勇于沖破舊禮俗的第一個“吃螃蟹者”?,F(xiàn)將此廣告轉錄于下:“北京高等女學畢業(yè)生十七歲招親廣告:凡有年齡相當、身家清潔、欲娶妻妾者,請至趵突泉內(nèi)寶文齋書畫店面議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過時不候?!?br/> 短短七八十個字,把征婚者自己的年齡、學歷情況以及“年齡相當”、“身家清潔”的擇偶標準介紹得一清二楚。征婚者把見面地點選在名勝之區(qū)趵突采內(nèi)的一家書畫店,也足見這位不知名姑娘的勇氣之大。這則廣告的出現(xiàn),不僅反映了當時先進女子敢于無懼社會壓力和親友指責的價值取向,而且還開了女性求婚形式變化的風氣之先。這則廣告刊布后,竟攪翻了一潭死水。當時的封建衛(wèi)道士和社會普遍輿論把這件事看作是“大逆不道”、“世風不古”的行徑。當年6月8日北京的《晨鐘報》竟專門發(fā)表文章對這一廣告進行了嘲諷和抨擊:“魯省某報廣告欄內(nèi)登一奇怪之廣告,令人觀之殊堪發(fā)笑。”“噫!世風不古,廉恥道喪,演出此光怪離奇之事實,真是思想所不到者矣?!?br/> 另外,與濟南有關的野性征婚廣告,當屬刊登于1931年9月16日天津《大公報》濟南按察司街一個名叫劉海濤小伙子的征婚啟事。啟事云:“余二十七歲,現(xiàn)中校職,世界主義之泛東方者。欲聘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革命思想,長政治、外交,不尚虛榮,年在十七上、二十五下者為內(nèi)助。有意者請函濟南按察司街馬子貞轉劉海濤?!卑磿r髦話說,征婚的這“濤哥”真是“太有才了”,他除了向女方提出能力、容貌、性格和年齡要求外,竟還要求女方“富革命思想”,并表明自己是一個“世界主義之泛東方者”,那個時代的特色和那個時代濟南年輕人的追求,也可從中窺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