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1959年,因為麻風病的蔓延,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大營盤村就被當?shù)卣⒊陕轱L康復村,對麻風病人實行隔離集中治療。多年來,由于外界的誤解,這個在病魔陰霾籠罩下的“麻風村”命運堪憂,不但當代人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連他們的子女也不被社會接納,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1999年夏天,張平宜到大營盤村采訪,目不識丁的孩子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她辭去年薪百萬的工作,放棄住在高檔別墅的舒適生活,在大營盤村扎下根來,投入到當?shù)仄D難的教育事業(yè)中,為當?shù)?00多個孩子點亮了希望的曙光。
最后一次采訪,與麻風村結(jié)下不解之緣
在臺灣新聞界,張平宜的名字被很多人熟知。她是臺灣《中國時報》的資深記者,在12年的新聞事業(yè)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996年,由張平宜撰寫的《臺灣艾滋病防治經(jīng)驗》和《終戰(zhàn)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后獲得臺灣新聞界最大的獎項“吳舜文新聞獎”和“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這兩個獎項的獲得,讓時年30歲的張平宜一度覺得她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那個時候,張平宜的年薪已經(jīng)高達上百萬元(新臺幣)。
在生活中,張平宜也過得幸福滋潤。張平宜的丈夫是一名醫(yī)生,非常疼愛她。他們結(jié)婚后,便搬到了臺北一處依山傍水的4層別墅居住。在家里,有傭人料理一切家務,洗衣做飯從來不需要張平宜動手。正是丈夫的支持,張平宜在事業(yè)上如日中天。然而,隨著第二個兒子的降生,她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張平宜覺得,自己的生活衣食無憂,而且已經(jīng)孕育了兩個小生命,往后最大的任務應該是相夫教子。張平宜打算辭職回家當全職媽媽。
當時,報社已經(jīng)為張平宜安排了一個去四川省越西縣采訪麻風康復村的題材。張平宜便和丈夫商量,把這個專題做完之后就不再繼續(xù)工作。
1999年夏天,張平宜跟隨國際救援組織來到云南、四川一帶的麻風村采訪。當張平宜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一個叫大營盤的小村莊時,她震驚了:村子里到處都是無家可歸的老殘病人,他們被麻風病無情地吞噬著身體。有的人五官嚴重變形,鼻子、眼睛都和正常人有天壤之別;有的病人則缺手斷腳,只能在地上爬著往前走,由于病變沒有得到相應處理,在病人們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道道鮮紅的血跡。
采訪并不是一兩天可以結(jié)束的事情,而且面對這樣糟糕的場面,張平宜要深入采訪只能讓自己生活在這群病人中。雖然張平宜接觸過艾滋病等可怕的疾病,但她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慘狀。最讓張平宜忍受不了的是這里的廁所,在這個用石頭壘砌的簡陋小空間中,別說用水沖,最簡單的衛(wèi)生都沒有人做。第一次去廁所,張平宜險些吐出來。
然而,這一切都沒有嚇退張平宜。隨著采訪的深入,張平宜漸漸發(fā)現(xiàn)大營盤村的孩子們生活得像“隱形人”一樣,比忍受病痛的父輩還讓人擔憂。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顧和監(jiān)管,孩子們穿著骯臟的衣服,每天無所事事地在院落追逐打鬧。張平宜一問才明白,原來對于周圍的村莊而言,這個村子的孩子就像是“病毒”,他們不能去周圍的村莊讀書以接受知識。而大營盤村唯一的小學在海拔1800米高的山頂上,教室破爛不堪,上課時兩間破土房要擠70多個學生,大家只能站著聽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索性逃課到處玩耍,唯一的一名老師對此也無暇顧及。
漸漸地,張平宜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理出現(xiàn)了很大的波動,除了完成每天的采訪任務,她更多的是在考慮如何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學習文化知識走出麻風村,成了張平宜最大的心愿。
麻風病人的后代就注定與世隔絕嗎?這些可憐的孩子就注定要繼續(xù)父輩的命運嗎?張平宜第一次覺得自己做記者做得并不成功,因為自己不能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張平宜的母性像是被一種力量激發(fā)了出來。深思熟慮后,她決定留下來,留下來改變整個村子300多個孩子的命運,讓這300多個孩子接受教育,走出這個受人歧視的“幽靈村”。
扎根麻風村,用愛照亮300個孩子的前程
有了扎根麻風村的想法后,張平宜像是一下子找到了人生最有價值的方向,渾身充滿了干勁。
采訪結(jié)束回到臺灣后,張平宜將她這次采訪大營盤村的經(jīng)歷告訴了丈夫,見丈夫也為那些孩子的未來連連嘆氣時,她趁機試探著說:“老公,我曾經(jīng)想當全職媽媽,但是當我看到大營盤村那300多個充滿渴望的眼神時,我覺得自己的使命還沒有完成。我想去拯救他們,但單純地寫新聞報道可能會引起小范圍的關(guān)注,卻不能徹底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所以我想幫助大營盤村的孩子們,讓他們都能正常上學,融入社會……”看著張平宜堅定的眼神,丈夫最終還是妥協(xié)了,決定繼續(xù)支持她的選擇。
張平宜知道,單靠她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家里的錢畢竟有限,于是她開始四處籌集善款。
1999年圣誕前夜,張平宜沒放過這個機會,她站在臺北一個教堂門口,拿著朋友送給她的蠟燭變賣籌款。12月的臺北寒風凜冽,張平宜凍得渾身直打寒戰(zhàn),但她堅持了一晚也沒賣出去幾支蠟燭。好在她的執(zhí)著感動了身邊不少人,一些同事和朋友漸漸加入到這個隊伍中。在周圍人的幫助下,張平宜籌得了第一筆善款,共計13萬余元人民幣。
2000年年初,張平宜帶著這筆錢來到大營盤村。她帶領(lǐng)村里的年輕人翻新了校舍,高薪聘請了老師,讓村里的適齡兒童走進了校園。
張平宜為孩子們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良好的辦學條件,免費的午餐,讓孩子們對這個臺灣來的“媽媽”有了更多的喜愛和崇拜。然而,這些優(yōu)越的條件卻使張平宜日常的開銷越來越大,她不得不再一次到處籌款募捐。張平宜回到臺灣后,不斷地舉行各種拍賣會,周圍的朋友也幫助她邀請明星們來捐款捐物,到2002年,張平宜又籌集到了30萬元,她用這筆錢在大營盤村又改建了6間教室和生活用房,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正常教育。
2003年,張平宜辭去了年薪百萬(新臺幣)的工作,全心投入到拯救麻風村的行動中。她隨后在臺北市開辦了“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xié)會”,為大營盤村麻風病人的子女教育經(jīng)費募集資金。
然而,學校開支有出路了,大營盤村的一些舊觀念卻讓張平宜陷入了尷尬。
大營盤村的人一直都是沿襲父輩傳統(tǒng),早婚早育,靠種地過日子,要讓孩子坐在教室里學習知識,在他們的父母看來是在浪費時間。很多家長不愿再讓孩子上學讀書,他們想讓孩子回家增添一份勞動力,或者讓親朋好友帶孩子出去打工掙錢補貼家用。張平宜知道,一旦開了這個頭,其他孩子也會不安心,自己的努力就白費了。張平宜堅決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她要采用一切辦法留住所有的孩子。只要她發(fā)現(xiàn)學校里少了一個孩子,她就會立馬跑到孩子家里要人。
一年寒假,正在上三年級的林小波一時性起,隨老鄉(xiāng)到湖北打工。張平宜聽說后,千方百計聯(lián)系上他,把他罵了一通,又寄去700元路費讓他回來上學。
2005年,在張平宜的努力下,大營盤小學總算迎來了建校19年以來的第一屆畢業(yè)生。畢業(yè)典禮那天,張平宜邀請兩岸多家媒體前來采訪。一經(jīng)媒體報道出來,立刻引起了相關(guān)領(lǐng)導的重視,隨后對大營盤村的戶口普查工作就緊密鑼鼓地開始了。這年,大營盤村成為了正式的行政村。
然而,正當孩子們歡喜雀躍的慶祝畢業(yè)時,張平宜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上完小學的孩子本應該接受初中教育,自己卻無法為他們提供中學的教育條件。這些孩子大多已經(jīng)20歲左右,前途渺茫。這個問題成了張平宜的心頭大患,她想徹底幫助這些孩子改變命運。
張平宜找到了當時正在青島投資開辦公司的弟弟,請求弟弟在公司里專門為大營盤小學的畢業(yè)生開辟一個培訓基地,這樣孩子們有了一技之長,以后好找工作。然而,培訓開展得并不順利,張平宜因此也沒少跟弟弟吵架。好在弟弟為了支持她的事業(yè),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這些孩子經(jīng)過培訓后,便留在了城里打工,他們的工作不再是單純的體力勞動,而是一些輕松的技術(shù)活,薪水也比以前高了不少。
“臺灣媽媽”苦戰(zhàn)11年改變一個村莊命運
2005年對張平宜來說,可謂喜事連連。這年末,她在臺灣參加一項圓夢計劃,贏得了38萬元人民幣。張平宜帶著這筆錢再次回到了大營盤村,決定將錢用于學校的擴建和設(shè)施完善。然而,擴建學校并不順利,因為征地,她和一些村民吵得不可開交。最終在她的努力下,學??偹銛U建成了一所像模像樣的小學,擁有一棟教學樓、一棟宿舍樓,乒乓球桌、籃球場等體育設(shè)施也一應俱全。
張平宜的努力漸漸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大營盤村的教育環(huán)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孩子在汲取到知識的營養(yǎng)后一發(fā)不可收拾,盡管因為對麻風病人子女有偏見,縣里的中學不能批準他們住校,但他們寧愿每天走4個小時的山路去縣里上學,有的還考上了高中,力爭成為大營盤村第一批大學生。
“不能讓孩子們受委屈!”張平宜看到一些成績好的學生因為父母是麻風病人,被縣城的中學拒絕住校申請后放棄了學業(yè),她又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大營盤村建一所中學。
然而,張平宜好不容易才說通縣長批給她一塊地建學校,可當她興奮地從臺灣募集到資金返回大營盤村時,前任縣長剛好被調(diào)離,新任縣長又拒絕了她的請求。為此,她甚至給溫家寶總理寫過信,向政府申請土地建學校。
2009年,張平宜的努力引起了相關(guān)部門的重視,四川省扶貧辦在大營盤村的小學校園旁建起了一所中學。學校總算是建起了,但當?shù)亟逃块T一直沒有派駐老師,寬敞的教室成了擺設(shè),這讓張平宜寢食難安。
經(jīng)過張平宜的不斷努力,2011年年初,大營盤小學已經(jīng)有13名公辦教師,但她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大營盤中學受師資影響,至今還沒開課,從這里到縣城上中學的孩子們還得忍受有色眼鏡的歧視。
如今,張平宜的新書《臺灣娘子上涼山》在臺灣出版。說起寫這本書的原由,張平宜稱除了記錄自己一段有意義的人生經(jīng)歷外,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通過這本書,引起相關(guān)部門重視,讓大營盤村的中學盡快運轉(zhuǎn)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