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在的西方人經(jīng)常會批評中國人沒有時間觀念,殊不知,中國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國家,沒有去注意一分一秒的精確時間的習慣,中國古代社會和政治的維持,主要是依靠一種對于勤勞美德的強調(diào)和遵守作息時間表的慣性。而且,中國古代從很早開始,就已經(jīng)有了類似于今天工作和休假的時間制度。
士農(nóng)工商是古代四個主要的職業(yè)階層。士在古代是官員,也就是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務員,我們便不妨以此為例。根據(jù)史料所記,我們現(xiàn)在的“五天工作制”開始于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時期?!稘h書·鄭當時傳》中記:“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植槐??!薄稘h書·萬石君傳》也有記載:“每五日洗沐歸謁親……不敢令萬石君知之,以為常。”“休沐”和“洗沐”就是休息,唐《初學記》卷二十對其作了解釋:“休假亦曰休沐?!稘h律》:‘吏五日得一下沐。’”因此我們知道西漢官吏每五天就有一天的休息,但不是星期六或者星期天,而是輪到哪天休哪天。雖然有些學者認為這種休假制度在南朝時候便可能開始改變,但目前多數(shù)學者還是認為這個制度一直到隋朝都保留著。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從唐朝開始,這個假期被大大地壓縮。王聘三《古今事務考》記載:“永徽三年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寬百僚休沐?!边@里出現(xiàn)了“旬假”一詞,一旬是10天,便是每10天休息一天。那么哪天休息呢?便是每月的10日、20日和最后一天。如果說我們現(xiàn)代人度周末的話,他們度的應該就是“旬末”了。可是要想享受這種“旬末”卻十分麻煩,如果你是三品以上的官員,你便必須在休假前“告假”,并且在假期結束后到衙門報到,否則便會罰俸甚至罷官。這種“旬休”制度保留的時間也很長,唐朝到元朝的官員都是按照這個時間表來工作休息。到了明清時代,連這可憐的一天也沒有了,被完全廢棄,一直到民國時期才有了我們現(xiàn)在的“周末”制度。
我們?nèi)绻X得漢代的官員是最幸福的,那就錯了。事實上,漢代的官員也有很多苦衷,例如漢代的官吏是需要住在官署,也就是辦公室里的,只有休息的那天才可以回家,漢代以后的曹魏時期也是這樣?!短接[》中就記錄了曹魏時期的一個官員想請假回家看生病的父親,卻沒有被大司農(nóng)王思允許的事情。相對而言,唐朝請假方面就自由很多,而且就算從假日的時間上來看,唐朝也依然不少。因為除了這幾天一休的“休沐”或“旬休”以外,還有許多的節(jié)慶假日。在古代,主要有三個主要的節(jié)慶:新年、冬至和皇帝的生辰。據(jù)統(tǒng)計,在唐代一年中共有53個節(jié)慶假日,包括新年和冬至各7天,皇帝誕辰的3天和釋迦牟尼、老子誕辰各1天。唐朝不愧是我國古時的巔峰時代,連休假也是如此人性化。相對于唐朝,宋朝的假期就少一些,元代、明代和清代就更少了。
在這里,我們似乎可以總結出一個規(guī)律,也就是從唐朝開始,中國的休假不斷地削減。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國家機構越來越復雜,公務越來越多的緣故;另一方面就可能是中央集權越來越加強,皇帝這個老板越來越嚴厲。試舉朱元璋為例,他連工資都給官員克扣到那一點點兒,更何況假期呢!
當然,遇到婚喪嫁娶這樣的特殊情況,多數(shù)朝代的官員還是可以臨時休假的,這種休假叫做“急假”。比如《晉令》中稱:“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為限,千里內(nèi)者疾病中延二十日。”就是說最多理論上一年可以有60天左右的“急假”。有時候,如果你實在不想工作,而你恰巧又是家中獨子,說句母親生病了也可以休假。正如太平天國時期在中國的英國議員邁多士在《中國人及其叛變》中所說:“政府即使明知官員是在逃避公務上的困難,也不敢拒絕身為獨子的官員,以照顧母親為由告假;但是另一方面,官員卻從來不敢因為照顧病痛中的妻子而告假?!?br/> 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有一些官員非常熱愛工作,不喜歡休假。在這個時候,領導就會用倫理道德來教育這些人,讓他們不得不休假。
《漢書·薛宣傳》中就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說該放假了,只有張扶這家伙不肯走,仍然每日辦公。薛宣教育他說,這個休假制度相傳已久啦,自然不可能更改。你覺得公務重要,你家里老婆孩子就不重要嗎?所以在古代,官員不休假一般不會得到“先進工作者”的美譽,反而會落得“不忠不孝”的罵名。
該放假的時候不可以辦公務,那么該上班的時候自然也就不能偷懶。京官固然要半夜爬起來去早朝,而地方官如果上班遲到,所受的懲罰也是很嚴厲的。蔡申之的《清代州縣故事》中記載,地方政府一般都用敲打傳梆來做上班的訊號,如果遲到,就會受到被鞭子或木板打脊背或者臀部的懲罰。元代著名的書法家趙孟頫就有一次因上班遲到而被打。至于怎么判斷遲到,和現(xiàn)在一樣,采用簽到的方法。這種方法具體從哪朝開始已不可查考,但是在《唐會要》中記載,從唐朝開始,定期值夜班的官員就要在“直簿”上簽到。到了明、清,許多機關使用簽到本已經(jīng)成為常例了。當然,官員們也有逃避簽到的方法,根據(jù)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譏謔》中記:“館閣每夜輪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則虛其夜,謂之豁宿……遇豁宿,例于宿歷名位下書‘腹肚不安,免宿’。故館閣宿歷,相傳謂之害肚歷。”就是說北宋時期,很多官員常常冒稱肚子痛而躲避值夜班,結果館閣值夜班的簽到本“宿歷”就得到了一個“害肚歷”的外號。
雖然有這些啼笑皆非的事情出現(xiàn),但是,中國古代官僚機構的作息時間表還是比較嚴謹?shù)摹9糯鶑娬{(diào)的美德是勤勞,《左傳》中就引用有“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話,而古代官員從小受到儒家教育,自然牢記心間??鬃釉f“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說明孔子也認識到了用休息和娛樂來緩解工作緊張的必要性。古代人和現(xiàn)代人一樣,喜歡輕松的休假和喜慶的節(jié)日,有時會偷懶,還會為請假而撒謊。當我們?yōu)槊刻旒影嗤纯?,因壓力不勝其煩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古代人也和我們一樣。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