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一個悶熱的夏日,一位美國高級外交官突然“肚子疼”,被送往巴基斯坦總統(tǒng)葉海亞遠在深山的官邸。他的真實目的地是數(shù)千里之外的中國——一個仍和美國憤然相對的東方大國。
也許是仿效馬可·波羅700多年前打開中世紀歐洲通向中國大門的冒險之旅,這次絕密行程代號為“波羅一號”行動。經(jīng)過之后48小時的訪問,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wù)助理的基辛格叩開了中美之間塵封20多年的大門。
40年后,同樣炎熱的夏日,這位望九老人,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此時,隔著浩瀚太平洋相望的兩個大國——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jīng)濟體——已走過重啟交往的“不惑之年”,正在致力于打造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guān)系。
雖然不時仍有爭吵和齟齬,兩國也從不回避雙方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階段上的巨大不同。雙方都珍視40年前那個歷史性時刻為兩國關(guān)系發(fā)展帶來的機遇,也愿意繼續(xù)努力去克服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新挑戰(zhàn)。
1
1972年,“乒乓外交”像一股和煦的春風吹開了中美兩國領(lǐng)導人的心扉,使他們各自樹立起更大、更堅強的信心,去打開兩國塵封了20年之久的國門。這種成功試探的喜悅,對美國人來說不亞于“阿波羅號”登月艙順利降落月球表面時的心境。無怪當尼克松總統(tǒng)在實現(xiàn)“破冰之旅”,終于踏上新奇的中國國土時,特地為東道主帶來了一盒月球土壤,經(jīng)過精致裝禎作為他彌足珍貴的進見禮,而這也足以說明他這次旅行意味深長。
尼克松以全球戰(zhàn)略的眼光審時度勢,從抗衡蘇聯(lián)的需要出發(fā),力圖借助中國這股力量,來調(diào)整自己在國際“大三角”關(guān)系中的戰(zhàn)略地位,以便使美國擺脫被動受制的處境,轉(zhuǎn)向主動有利的地位。在他看來要改變自己在亞洲的處境,尤其是要從越戰(zhàn)的泥沼中脫身,必須同中國達成諒解和默契,否則就難以自拔。因此,在基辛格的支持和策劃下,尼克松一直想打中國這張牌,盡管出手有風險,甚至得付出高昂代價,但從長遠來看,卻十分值得。他在“乒乓外交”奏捷之后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宣稱:中美關(guān)系的“堅冰已經(jīng)打破,現(xiàn)在必須試探水有多深”,并再次表示“期望某個時候以某種身份訪問中國大陸”。
這時候,尼克松急于打開中美首腦直接聯(lián)系的渠道,以便繞過國內(nèi)某些反對改善中美關(guān)系的部門和人物。當時華沙中美會談雖已進行了130多次,但是由于在臺灣等問題上的爭執(zhí)而擱淺;巴黎的中美官方接觸是由于越南戰(zhàn)爭需要美、中、越三方解決問題才建立的,它帶有一定的附屬性。因此,尼克松打算開辟一條白宮通向北京的直接渠道,用來迅速傳遞雙方的重要信息。于是巴基斯坦就成了中美兩國首腦交換信息的中轉(zhuǎn)站。對于中美兩國都持有友好態(tài)度的葉海亞總統(tǒng)便歷史性地充當了一個“義務(wù)聯(lián)絡(luò)員”的角色,他在打開中美關(guān)系僵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在中國看來,改善中美關(guān)系可以適應(yīng)抗衡蘇聯(lián)威脅的需要,有助于逐步解決臺灣問題,也有利于中國擴大國際交往。因此它對于從白宮傳遞過來的每一個信息都采取積極而謹慎的態(tài)度加以回應(yīng)。繼美國駐波蘭大使尾隨中國外交官急于直接聯(lián)絡(luò)中美關(guān)系的“廁所事件”之后,毛澤東和周恩來又敏銳地察覺并及時地捕捉到尼克松發(fā)出的一系列值得注意的信號,包括美國政府宣布放寬對華貿(mào)易限制,反對蘇聯(lián)方面提出的旨在孤立中國的建議,下令停止美驅(qū)逐艦到臺灣海峽巡邏等。中方像運動場上嫻熟于接發(fā)球的乒乓球選手一樣,立即采取措施給予回應(yīng):周恩來批準外交部關(guān)于釋放兩名乘游艇闖入中國海域的美國人的報告,并立即通知了美國駐波蘭大使斯托塞爾。毛澤東在會見他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諾談到中美關(guān)系時說:“尼克松早就要派代表來,他對于華沙那個會談不感興趣,要當面談。如果尼克松愿意來,我愿意和他談,談得成也行,談不成也行?!薄度嗣袢請蟆愤€在頭版位置刊登了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和斯諾談話時的照片,以東方人含蓄的方式向美國發(fā)出贊成實現(xiàn)中美高層對話的信息。接著還通過巴基斯坦渠道向白宮遞交了《周恩來總理給尼克松總統(tǒng)的口信》:“要從根本上恢復中美兩國關(guān)系,必須從中國的臺灣和臺灣海峽地區(qū)撤走美國一切武裝力量。而解決這一關(guān)鍵問題,只有通過高級領(lǐng)導人直接商談,才能找到辦法。因此,中國政府重申,愿意公開接待美國總統(tǒng)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國國務(wù)卿甚至美國總統(tǒng)本人來北京直接商談?!?br/> 當基辛格把這一來自北京的好消息告訴尼克松時,總統(tǒng)放下自己正在宴請的貴賓尼加拉瓜總統(tǒng)索摩查,興沖沖地把基辛格帶進林肯廳,找到一瓶陳年白蘭地酒和兩只玻璃杯,舉杯祝賀為打開堅冰已取得的成就?;粮竦幕貞涗洝栋讓m歲月》里所記錄的尼克松當時的祝酒詞是這樣寫的:“亨利,我們現(xiàn)在喝這杯酒,不是為了祝賀我們個人或我們的成功,也不是為了祝賀使我們能夠收到這封信和享受今晚難忘時刻的我們這屆政府的政策。讓我們?yōu)榻窈蟮膸状杀?,他們可能會由于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事情而有更好的機會過和平的生活。”
尼克松欣然接受邀請,并隨即通過巴基斯坦渠道答復中方說:“尼克松總統(tǒng)準備在北京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諸位領(lǐng)導進行認真交談,雙方可以自由提出各自主要關(guān)心的問題?!辈⑻嶙h“由基辛格博士同周恩來總理或另一位適當?shù)闹袊呒壒賳T舉行一次秘密的預備會談。基辛格在6月15日以后來中國”。
2
基辛格為中國之行做了精心準備。他行前曾到洛杉磯著名風景區(qū)棕櫚泉的私人別墅里休假,隨身帶去了一大包關(guān)于中國哲學、歷史和文化藝術(shù)的書籍,像小學生應(yīng)付考試一樣,臨陣磨槍,死記硬背。
基辛格的秘密訪問最終被確定在1971年的7月9日至11日。7月1日清晨,這位博士帶著幾名助手登上一架軍用飛機離開美國,開始了他自認為“一生中最重要不過的旅行”,也是這位傳奇式外交家一生中最富傳奇色彩和最輝煌的時候。在歷時兩周的行程中,他將先后訪問越南南方、泰國、印度,然后訪問巴基斯坦,最后飛赴法國與在巴黎的越南北方談判代表舉行會談。然而,這次出訪的中心目標卻是密而不宣的北京之行。為了效仿古代旅行家馬可·波羅對中國的歷史性訪問的勇氣,基辛格把他的旅行代號定為“波羅一號”。
為了使基辛格在巴基斯坦擺脫禮賓應(yīng)酬的麻煩,原定設(shè)計將由葉海亞總統(tǒng)出面邀請基辛格到一個山澗別墅進行秘密會談。可是這樣做,基辛格在巴基斯坦的停留時間就不得不定為72小時。而按照原來公布的日程表只逗留48小時,大致相當于在印度的停留時間。當時,東巴基斯坦正發(fā)生戰(zhàn)亂,大批孟加拉難民涌入印度。按國際慣例,在巴基斯坦比在印度多逗留一天就會被理解為偏袒巴基斯坦,從而引起新德里,引起美國官方機構(gòu)、媒體,甚至國會的不良反應(yīng)。
為避免上述種種麻煩,基辛格只好自己想辦法,準備到達伊斯蘭堡后佯裝肚子疼,這樣葉海亞總統(tǒng)就有借口,在晚宴上出面邀請他到位于穆里北邊群山中的納蒂亞加利總統(tǒng)別墅去休養(yǎng)。這樣,基辛格就表面上能在巴基斯坦多停留一天,而實際上可以騰出整整兩天時間實現(xiàn)秘密訪問北京的計劃。
基辛格于7月1日離開華盛頓,在西貢活動了3天,到曼谷停留1天,6日到達新德里,7月8日,基辛格一行抵達伊斯蘭堡城區(qū)。葉海亞總統(tǒng)在當天就接見了尼克松的特使基辛格一行。這位行伍出身的總統(tǒng)悄悄地對基辛格說:“請放心,一切順利。呵,我本人生來喜歡冒險,想不到博士身為哈佛大學教授,竟也同我有一樣的嗜好。”
“我也不喜歡一生平淡無奇?!被粮窕卮鹫f:“巨大的成功,往往是給予那些敢于承擔巨大風險的奮斗者的報酬。”
在當日晚宴上,葉海亞總統(tǒng)特意高聲宣布,伊斯蘭堡天氣太熱,影響基辛格的健康,請他去納蒂亞加利的總統(tǒng)別墅休養(yǎng),以擺脫記者的追逐。
7月9日凌晨4點半,基辛格在一番換裝后,乘巴基斯坦民航707飛機直飛北京。當天12點15分到達北京南苑機場。周總理派葉劍英、黃華、熊向暉和韓敘等到機場迎接。然后,一列車隊浩浩蕩蕩地穿過天安門廣場,沿著長安街,繞經(jīng)木樨地,開進警衛(wèi)森嚴的釣魚臺。
3
基辛格于7月9日12點來華,11日12點離京,在北京只待了48小時,先后同周恩來會談17個多小時,加上參觀故宮和商談公告,時間非常緊張。
9日下午4點,周總理來到釣魚臺五號樓同基辛格會談。去時,基辛格已率美方全部人員在會議室屏風前迎候。基辛格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描述:“他的臉容瘦削,頗帶憔悴,但神采奕奕,雙目炯炯,他的目光既堅毅又安詳,既謹慎又滿懷信心。他身穿一套剪裁精致的灰色毛式制服,顯得簡單樸素,卻甚為優(yōu)美。他舉止嫻雅莊重,他使舉座注目的不是魁偉的身軀(如同毛澤東或戴高樂那樣),而是他那外弛內(nèi)張的神情、鋼鐵般的自制力,就像是一根絞緊了的彈簧一樣。他似乎令人覺得輕松自如,但小心觀察就知并不盡然?!?br/> 還沒等周恩來走到跟前,基辛格就特意地把手伸了過去,盡管動作略顯生硬些。周恩來立即會意地笑了,他一邊伸出右手,一邊友好地說:“這是中美兩國高級官員二十幾年來第一次握手?!?br/> 基辛格也說:“遺憾的是這還是一次不能馬上公開的握手。要不全世界都要為之震驚。”
釣魚臺會議室顯得寬暢而潔凈。雙方面對面地就坐在一張鋪著墨綠色臺布的長方形桌子兩旁的藤椅上。中方參加會談的有葉劍英、黃華、熊向暉和章文晉等;美方參加的有:霍爾德里奇(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成員)、斯邁澤(主管印支事務(wù)官員)和洛德(基辛格的特別助理)等。
洛德將那本耗費了他許多心血和日日夜夜辛勤準備的談判材料匯編放在基辛格面前,而周恩來卻只拿出一張討論提綱,上面只有寥寥幾行字。
基辛格首先表示感謝中方的熱情招待,他說:“如果有機會,我也希望以同樣的熱情在美國招待周總理?!敝芸偫砺渎浯蠓降卣f:“我沒有去過美國,也沒有到過西半球,但我們是在同一時候工作,你們在白天,我則在晚上。”周總理答得自然得體,既未說去,也未說不去。繼而說:“按中國的習慣,請客人先講?!比缓?,基辛格就念起了稿子,當念完開場白后,他放開稿子說:“今天,全球的趨勢使我們相遇在這里?,F(xiàn)實把我們帶到了一起,現(xiàn)實也會決定我們的未來?!薄拔覀冋潜局@種精神來到你們美麗而神秘的國家?!敝芸偫泶驍嗨脑捳f:“不,不,并不神秘,熟悉了就不神秘了?!?br/> 雙方就國際形勢、印支、臺灣、朝鮮、蘇日關(guān)系、南亞次大陸以及軍備控制等問題闡明了各自的觀點和看法,互相進行了交流。其中,臺灣問題是雙方爭論的重點?;粮駥Υ颂岢隽巳缦驴捶ê妥龇ǎ?br/> 一、美國政府擬在印支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撤走2/3的駐臺美軍,并準備隨著美中關(guān)系的改善,減少在臺余留的軍事力量;
二、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主張,但希望臺灣問題能和平解決;
三、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臺灣獨立;
四、美蔣條約留待歷史去解決;
五、美國不再指責和孤立中國。美國將在聯(lián)合國支持恢復中國的席位,但不支持驅(qū)逐臺灣代表。
周恩來在臺灣問題上著重表達了中國政府一貫奉行的原則立場:闡明臺灣歷來就是中國的領(lǐng)土;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nèi)政;美軍必須限期撤走;美蔣條約無效。
談到印支問題時,基辛格保證將通過談判結(jié)束越南戰(zhàn)爭。美方準備制定一個從越南和印支撤軍的時間表。但希望得到一個維護他們體面和自尊的解決辦法。
對此,周恩來立刻說:“美國朋友總是喜歡強調(diào)美國的體面、尊嚴,但我認為,只有把你們的所有軍事力量統(tǒng)統(tǒng)撤走,而且一個也不留,那才是最大的光榮和尊嚴呢!”
雙方唇槍舌戰(zhàn),針鋒相對,使會談氣氛十分激烈而嚴肅。這時周恩來就開始放松節(jié)奏,宣布下午的會談到此為止,先請客人嘗嘗首都的特色風味北京烤鴨,余下的題目到晚上再繼續(xù)。
在晚宴上,氣氛就大大緩和,周恩來借機勸慰基辛格說:“雙方會談只是交換意見和看法嘛!博士又何必照本宣科呢?!?br/> 基辛格不好意思地招供說:“我在哈佛教了那么多年書,還從未用過講稿,最多也只是擬個提綱??蛇@次不同,對周恩來總理我連念稿子都跟不上,不念稿子就更跟不上啦!”
晚間會談一直進行到11點20分。周恩來告別了釣魚臺,隨即到菊香書屋去向毛主席作匯報。毛澤東在認真聽取匯報的過程中,及時對某些問題作了指示:
第一,當總理說美國還想在臺灣保留點軍隊時,毛主席說:猴子變?nèi)诉€沒變過來,還留著尾巴。臺灣問題也留著尾巴。它已不是猴子,是猿,尾巴不長。
第二,聽了美國要從印度支那撤軍的匯報時,毛主席說:美國應(yīng)當重新做人。多米諾骨牌是什么意思?基辛格英文比我們好。讓那些骨牌倒了算了。是進化嘛!當然不打它也不倒,不是我們打,是他們打。美國要從越南撤軍,臺灣不慌,臺灣沒打仗,越南在打仗,在死人呀!我們讓尼克松來不能就為自己。
第三,匯報到日本問題時,毛主席說:要給基辛格吹天下大亂,形勢不好,不要老談具體問題。我們準備美國、蘇聯(lián)、日本一起來瓜分中國。我們就是在這個基礎(chǔ)上邀請他們來的。
次日上午談判暫停,基辛格一行由黃華和熊向暉等陪同游歷了故宮三大殿,還參觀了出土文物展覽。隨后轉(zhuǎn)到人民大會堂同周恩來繼續(xù)會談。會談地點從釣魚臺改到人民大會堂令基辛格十分滿意,因為這意味著把他當做最高國賓來接待的。在人民大會堂的會談中,周恩來遵照毛澤東的意圖給基辛格大講“天下大亂”的形勢。還指出中國始終做好積極防御,準備美國、蘇聯(lián)等國一起來瓜分領(lǐng)土。哪怕蘇聯(lián)侵占黃河以北,美國占領(lǐng)黃河以南,甚至同時向我們發(fā)動進攻。這樣我們可以更好地動員和教育下一代。我們進行人民戰(zhàn)爭,長期抗戰(zhàn),勝利以后可以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shè)。
基辛格說:“請你們放心,美國要同中國來往,決不會對中國進攻。美國同自己的盟國和對手決不會聯(lián)手對付中國。因此,中國盡可以把對付美國的軍隊向北開,擺在別的地方?!彪p方談得比較投機,也比較深入。晚上,雙方一起商討公告。
雙方對于公告的寫法存在三處爭議:一是尼克松來華訪問是誰主動提出的;二是會談要討論哪些問題;三是何時來訪比較合適。原稿中說,尼克松要求來訪,我們邀請?;粮癫煌猓f這樣寫讓人看了像個旅游者。毛澤東表示,尼克松來訪,誰也不主動,雙方都主動。公告中也不寫我要見他的話,要學諸葛亮留一手。周恩來考慮如說尼克松要求來訪,我們才邀請,他們的面子難看,可以改成“獲悉”他要來訪,我們邀請,就避免了誰是主動的問題。
對會談要討論的問題,在“謀求兩國正常化”之后加上“并就雙方共同關(guān)心的問題交換意見”,不只是討論臺灣問題。
關(guān)于來訪時間改為5月以前,不說具體日期,以便靈活安排。在磋商過程中,周恩來向基辛格建議,尼克松可以在1972年夏天來,并可以事先同蘇聯(lián)領(lǐng)導會晤可能更慎重些?;粮駝t表示,還是按照已安排好的程序進行,先北京,后莫斯科。如果總統(tǒng)夏天來,離美國大選太近,有爭選票之嫌。公報經(jīng)毛澤東審閱后,基辛格認為中方已經(jīng)設(shè)身處地地為美方作了周密的考慮,在“接受邀請”前加上了“愉快地”一詞,便作最后定稿了:
“周恩來總理和尼克松總統(tǒng)的國家安全事務(wù)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進行了會談。獲悉,尼克松總統(tǒng)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tǒng)于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松總統(tǒng)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中美兩國領(lǐng)導人的會晤,是為了謀求兩國關(guān)系的正?;⒕碗p方關(guān)心的問題交換意見?!?br/> 雙方商定于7月15日同時公布這一震驚全球的特大新聞。
基辛格博士就這樣作為美國總統(tǒng)的特使,“帶著希望而來,帶著友誼而去”,利用歷時48小時的“遁身術(shù)”,終于圓滿地完成了這一令他終生難忘的歷史使命,在世界外交和公關(guān)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