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弗吉尼亞州中西部,坐落著一座綠意盎然的小城——夏洛特維爾。城郊良田千頃,丘陵起伏,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托馬斯?杰斐遜(1743~1826年)的故居蒙蒂切洛便雄踞在小城西南郊海拔260米高的山頂上。杰斐遜不僅參與領(lǐng)導(dǎo)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起草了著名的《獨立宣言》,他還在建筑、植物學(xué)和園藝等眾多領(lǐng)域頗有建樹。杰斐遜對以古羅馬為代表的歐洲古典文化極為推崇,是一位杰出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師。一位法國人稱贊他是“在美國修建遮風避雨的住所的同時考慮藝術(shù)的第一人”。1769~1809年這40年間,杰斐遜親自設(shè)計、修建和改造著自己的莊園——蒙蒂切洛,他將自己對古典文化的理解都融入到了建筑和環(huán)境景觀的設(shè)計中,同時也加入了眾多新的元素。
蒙蒂切洛這座在意大利語中意為“小山”的莊園不僅是杰斐遜的故居,更是美國向世界展示其作為歐洲傳統(tǒng)繼承者和新文化開創(chuàng)者形象的一個窗口。蒙蒂切洛在美國可謂家喻戶曉,五分硬幣和1928~1966年間發(fā)行的兩美元紙幣的背面圖案都是蒙蒂切洛的西立面。1987年,蒙蒂切洛便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目前美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名人故居。
40載創(chuàng)建篇章
杰斐遜在建筑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自學(xué),其中,意大利建筑師安德烈亞?帕拉迪奧編寫的《建筑四書》對他的影響最大。這套書以古羅馬建筑為原型,提煉出了一套普遍適用的建筑理念。
蒙蒂切洛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770年左右建成的一棟僅有8間屋子的兩層小樓,雖然房間設(shè)置和弗吉尼亞州其他種植園房屋沒有什么兩樣,但是從建筑外部已能看出杰斐遜受到了帕拉迪奧經(jīng)典建筑風格的影響。到了1784年,蒙蒂切洛的外部裝飾已基本完工,同年,杰斐遜遠赴巴黎做了5年美國駐法外交大臣。在歐洲的5年中,那些以往僅在書本中見過的經(jīng)典建筑生動地出現(xiàn)在了杰斐遜眼前,同時他還在巴黎接觸到了當時非常流行的新古典主義建筑,改造蒙蒂切洛的念頭在杰斐遜的頭腦中開始萌芽了。
1790年,杰斐遜被任命為美國第一任國務(wù)卿,直到1796他才正式開始實施自己的改造計劃。蒙蒂切洛原有的第一層被分為兩層,上層用來作為家族臥室,底層則是杰斐遜的起居場所。杰斐遜把他在歐洲看到的很多歷史建筑的設(shè)計元素融入到蒙蒂切洛的改建中,工匠和杰斐遜的黑奴們將建筑東側(cè)擴建,并在西側(cè)樓頂建起了美國第一間八角形的穹頂室,于是蒙蒂切洛便成了一棟3層21間房的建筑。杰斐遜不僅關(guān)注建筑本身的結(jié)構(gòu),對屋內(nèi)家具器皿和裝飾細節(jié)也十分用心,連窗戶上懸掛的褶形布簾的樣式和顏色都是他親自設(shè)計的。
這一改造工程在杰斐遜擔任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時完成,改造后的蒙蒂切洛外表和羅馬萬神殿極為神似。
故居內(nèi)景
蒙蒂切洛的主體建筑坐西面東,紅色的磚墻、白色的廊柱和二樓環(huán)屋一周的陽臺柵欄讓整棟建筑顯得典雅而莊重。蒙蒂切洛在外型上雖然嚴格遵循了對稱的建筑理念,但每一間屋子的大小和風格都各不相同:門廳是愛奧尼亞式,餐室是多利安式,客廳則為科林斯式……
杰斐遜的創(chuàng)新在建筑的各個細節(jié)中都有所體現(xiàn)。從東面步入建筑前,站在東門廊中抬頭便可看到天花板上鑲嵌著一個羅盤,羅盤的指針和上方的風向標相連,杰斐遜不用離開蒙蒂切洛便可知道實時風向。推開寬敞的玻璃門進入門廳,門廳左邊的墻上標有一周的7天,一根金屬線穿過杰斐遜親自設(shè)計的方形大鐘,線上所系的重物在左側(cè)的星期標記上指示著日期。這一高大的門廳也是杰斐遜的私人博物館,房頂上有一只浮雕的雄鷹,這也是美國的象征,鷹爪則緊握著吊燈的懸索,顯得霸氣十足。環(huán)顧四周,歐洲畫作、各大洲地圖、猛犸象的上頷骨化石、琳瑯滿目的印第安服飾和煙筒等物品讓人眼花繚亂。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右邊墻上一對巨大的馬鹿角,這是路易斯和克拉克在西部探險中送回的眾多動物標本中碩果僅存的一件。這兩位在美國赫赫有名的英雄正是受杰斐遜總統(tǒng)之命,前往西部勘探美國從法國人手中買下的路易斯安那領(lǐng)地。杰斐遜借用自己的門廳,向世人展示著美國也能擁有歐洲博物館般收藏的宏愿和實力。
門廳西邊則是會客和娛樂之用的客廳,斜方塊的櫻桃木和樺木地板也是杰斐遜的設(shè)計作品。杰斐遜對自己的物品無論巨細均登記造冊,多虧了他的這一習(xí)慣,現(xiàn)在我們才知道他收藏的藝術(shù)品大多放置在這間屋里。這些藝術(shù)品中有很多偉人的肖像畫,其中自然少不了培根、牛頓和約翰?洛克,杰斐遜稱他們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三個人”。壁爐旁的三角鋼琴、種類繁多的座椅和玩橋牌的小桌子無不展示著杰斐遜一家的生活情趣。
正如杰斐遜的一位友人所言,蒙蒂切洛南側(cè)相鄰的溫室、藏書室、寫作間和臥室是杰斐遜的“至圣所”。杰斐遜一生愛書尤甚,藏書室中有近7000冊書,是當時整個北美洲最大的圖書收藏室之一。藏書室中的書柜是用很多單獨的小柜子搭成的,這也便于旅行時搬運。寫作間里擺放著一把朱紅色的長椅,椅子上方的桌子上有一臺相當于今天復(fù)印機的復(fù)寫機。杰斐遜不僅在這里閱讀和寫作,他還在這間屋里用望遠鏡等儀器觀測大自然。寫作間北側(cè)的臥室高達5.7米,頂部還開有天窗采光,整個房間顯得通透明亮。杰斐遜利用自然光照明的設(shè)計理念在21世紀的今天依舊沒有過時。有趣的是,杰斐遜極為注重節(jié)省空間,他的床并沒有擺放在臥室中,而是安放在寫作間和臥室間矮小的通道中,這樣從兩間屋都可以上下床。
坐落于建筑西北角的茶室呈八角形,是整棟建筑中杰斐遜最喜愛的房間。高大的窗戶旁矗立著華盛頓、富蘭克林、拉法葉特和約翰?瓊斯的半身石膏像,這些雕像是杰斐遜在巴黎購買的原件的復(fù)制品。杰斐遜在蒙蒂切洛生活時每天只吃早餐和晚餐,由于他在法國生活工作了5年,期間還帶了一位黑奴學(xué)習(xí)當?shù)氐呐腼兗挤?,蒙蒂切洛的菜品深受法國飲食的影響,以至于杰斐遜的一位友人稱食品品嘗起來是“一半弗吉尼亞味,一半法國味”。
外部景觀
杰斐遜不僅注重建筑的形制,他對景觀的要求也頗高,他的目標是將蒙蒂切洛打造成一個“具有花園特征的莊園”。除烹飪外,蒙蒂切洛的其他家務(wù)活也不需杰斐遜本人或家人勞神,全都由黑奴負責打理。杰斐遜在主體建筑外修了兩條廊道,整個建筑群便構(gòu)成了一個巨大的“U”形,這也是深受帕拉迪奧建筑影響的表現(xiàn)。不過杰斐遜并沒有照搬原設(shè)計,而是將廚房、儲冰室、馬廄和奴隸住房等建到了廊道下,因此在外觀上并不顯得雜亂。
杰斐遜一生對園藝都極為重視,稱其是“第七種藝術(shù)”,他認為“對一個國家最大的貢獻莫過于給它的文化中引進一種有用的植物”。蒙蒂切洛建筑群四角有20塊橢圓形的花床,西側(cè)則是一片橢圓形的大草坪,環(huán)繞草坪的礫石路旁種滿了世界各地的植物,蒙蒂切洛因此成了杰斐遜的終身植物學(xué)實驗室。為了紀念杰斐遜對植物學(xué)的貢獻,美國植物學(xué)家本杰明?巴頓以這位總統(tǒng)的姓為小檗科鮮黃連屬(Jeffersonia)命了名,如今在一塊花床中,人們可以看到這一屬的二葉鮮黃連。蒙蒂切洛還是杰斐遜的樹木園,他認為“園林不需大價錢便能創(chuàng)建……只需清除過多的植物即可”。他在這里種了160種樹木,還在小山西側(cè)約7.3公頃的林地中實踐著他心目中的美國式景觀:清除林下的雜草,砍掉過密的樹木后進行剪枝修形,至今人們還能在這里看到杰斐遜親手打造的美式園林景觀。
蒙蒂切洛的園林中,長300米、寬24米的菜園最吸引游人的眼球。菜園臨山坡一側(cè)是石頭壘砌的堡坎,這也是在美國景觀設(shè)計上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舉。堡坎中點建有一座紅磚白頂?shù)臎鐾?,杰斐遜常在亭中眺望山下的莊園。當年杰斐遜在這座菜園里種了330多種蔬菜,按不同的食用部位如根、葉和果實等種在24個小區(qū)中。如今這一菜園成為了保存杰斐遜時代以及19世紀蔬菜品種的“種質(zhì)庫”,人們可以在此一窺當年的田園風光。
杰斐遜幾乎將畢生的心血都傾注到了蒙蒂切洛,臨終前他在西南面靜謐的樹林中為自己選好了墓地。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愿望都在蒙蒂切洛變?yōu)楝F(xiàn)實,我愿最后的日子也終結(jié)在這里”,蒙蒂切洛不僅是杰斐遜生前的圣殿,也是他精神的最終歸屬。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