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時期數(shù)以百計的大小軍閥,大多數(shù)出身行伍,唯吳佩孚以“秀才”著稱。海外史學家稱他是“學者軍閥”和“至死都是儒家制度與價值觀的一位頗具口才的辯護士”。
初露端倪
吳佩孚(1874~1939年),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本是一介書生,22歲中秀才,因得罪家鄉(xiāng)官吏被革除功名而遭通緝,其通過科舉考試飛黃騰達的夢想破滅。他跑到北京,以占卦算命、賣字為生。后不得已于1898年棄文從軍,投天津淮軍聶士誠部,當勤務兵;同年入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學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回部隊任后路炮隊隊官。庚子事變時,所在部隊被袁世凱收編,再進北洋參謀處測繪學堂,以第一名畢業(yè)。
1904年2月,日、俄為搶奪我國東北的控制權而發(fā)生戰(zhàn)爭。清政府陷入了若“附俄則日以海軍擾我東南,附日則俄分陸軍擾我西北”的外交困境之中。為打破俄國獨占東北的局面,維護東北主權,清政府表面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暗地里卻聯(lián)日拒俄,為日軍提供情報幫助。日俄戰(zhàn)爭前夕,在駐華軍事顧問、日本近代間諜戰(zhàn)鼻祖青木的主持下,從北洋督練公所中選拔出包括吳佩孚在內的16名能干得力的青年軍官,與31名日本情報人員秘密組成中日混合偵探諜報隊,分別到旅順、大連等地刺探俄軍軍事活動情報。在這一過程中,吳佩孚給日本人的印象是“溫和良順,舉動不茍;交人圓和而不露圭角;任事處變而不急近功和不邀虛名;所自信以為是者,則行之以漸……”日本人還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總有法子先生”。
日俄雙方開戰(zhàn)不久,日本海軍對盤踞在旅順口的俄國艦隊進行攻擊,遭到猛烈還擊,久攻不下。吳佩孚建議用多只普通漁船日夜不停地對俄艦隊進行騷擾、試探,趁其麻痹之際,把日軍情報船混在漁船中送到海上陣地,港內各艦陣位信息成功地反饋到指揮艦,為日軍殲滅俄國遠東海軍殘余以及陸上要塞決戰(zhàn)作出了貢獻。
1905年9月,日俄戰(zhàn)爭以沙俄慘敗告終。吳佩孚因屢次立功,日本贈其六等“單光旭日勛章”一枚。在歷時一年有余的日俄戰(zhàn)爭諜報工作中,吳佩孚初露鋒芒,為他日后躍為“北洋之星”奠定了基礎。
聲勢日盛
吳佩孚的敢作敢為被北洋軍閥曹錕看上,隨后他帶兵剿匪顯露才能,愈發(fā)受曹錕器重并直上青云,由團及旅,再到師長,不幾年就擁兵數(shù)十萬,被封為“孚威上將軍”,立足洛陽,控制河北、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
護國討袁運動興起后,吳隨營入川鎮(zhèn)壓蔡鍔領導的云南護國軍。他因“深知袁氏躬行非義,必無善果”,勸曹錕一面與袁虛與委蛇,一面與反袁勢力暗通款曲,以待時局之變。事實果如吳所預言,隨著反帝制運動的不斷高漲,袁世凱在位僅83天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旋即一命嗚呼。
袁世凱死后,張勛再次攪動北京政府政局,率辮子軍進京復辟,“再造共和”的北洋軍人們與張勛對抗。1917年7月,吳佩孚任討逆軍西路先鋒,舉兵討伐張勛。吳佩孚帶兵與張勛部戰(zhàn)于豐臺、天壇,獲全勝。國體再度從帝制轉為共和制,但中華民國的“臨時約法”、“天壇憲法”等國體的大經(jīng)大法都已如同廢紙。段祺瑞領銜內閣,迭令各省取消獨立、服從中央,南方軍閥不服,孫中山利用南方軍閥發(fā)起“護法運動”,組成護法軍政府,段祺瑞命令曹錕帶兵南征,以期“武力統(tǒng)一”。吳佩孚隨曹錕出師討伐南方,任第3師代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在湖南岳陽、長沙等地與護法軍作戰(zhàn),連克重鎮(zhèn),時稱“常勝將軍”。后因湖南督軍席位被皖系軍閥張敬堯所得,吳氣憤不過,遂發(fā)出罷戰(zhàn)主和通電。
1919年11月,吳佩孚與西南地方當局結成反對段祺瑞的軍事同盟。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成為直系一、二號人物。1920年5月,吳率軍自衡陽北撤,布置對皖軍事。14日,直皖戰(zhàn)爭起,在奉軍的配合下直系大敗皖軍。此后,直奉兩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直奉系掌權,吳佩孚在北京出任陸軍總長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但他只在北京落了落腳,隨即引兵回到洛陽。他功成身退,只是出任“直魯豫巡閱副使”。一位在中國多年的日本軍部間諜鈴木貞一為此佩服地說:“我認為吳佩孚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因為在一般情況下,獲勝的中國將軍都是進入北京大逞威風,但吳佩孚卻不聲不響徑自領兵回到河南洛陽。”
但人人都知道吳佩孚此時已是北京政府內閣的靈魂,他人雖遠避豫西,卻又讓人不得不仰其鼻息,北京政府大到國策小至人事安排,無不頻繁請教于他。按曹錕當時所言:“只要洛陽打個噴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焙芏嗳硕疾恢?,我們引為自豪的故宮得以保全,也與吳佩孚有關。當擠在宣武門內象房橋國會廳里爭吵不休的參議員和眾議員們擬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其廢墟上另建議會大廈時,吳佩孚通電總統(tǒng)、總理、內務總長、財政總長:“……何忍以數(shù)百年之故宮供數(shù)人中飽之資乎?務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國之瑰寶。無任欣幸。盼禱之至!”當各報刊登載了吳氏通電后,頌揚吳帥之聲鵲起,抨擊國會之議潮涌,故宮三大殿幸免一劫。
直奉之間的蜜月期很短,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直軍勝,奉軍敗退關外,直系開始獨攬中樞。此消彼長,曹錕的欲望開始膨脹,非要過把大總統(tǒng)的癮。遠在洛陽的吳佩孚極力反對,但曹錕我行我素,以賄選登上總統(tǒng)寶座。誰人都知,繼馮國璋之后任直系領袖的布販子曹錕并無治國之才,蓬萊秀才吳佩孚才是出面收拾江山的真正人物。然而吳佩孚恪守封建傳統(tǒng)觀念,無論主公如何無能,他都忠心不二,絕不取而代之。曹錕登上總統(tǒng)寶座后整日只知道尋歡作樂,吳佩孚寧肯躲得遠遠的,也不愿“犯上作亂”。
結局悲憫
他一度被公認為是“中國最有權勢的人物”,且博得了“愛國進步”之名。英、美等列強對他“爭相結納”,他可能是最早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人;他還獲得前蘇聯(lián)的青睞,以為與中國建立新的關系有望。1924年,在他50歲壽慶之時,正是他的“黃金時代”,一時洛陽冠蓋云集、賓客盈門,各地的軍政要人和文化名人、各國駐華使館的武官云集洛陽,清廢帝溥儀也派出其“攝政王”前來祝賀。曾經(jīng)風云一時的維新派首領、著名學者康有為遠道而來,呈獻賀壽對聯(lián):“牧野鷹揚,百歲功名方半渡;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br/> 但是這只“鷹”、“虎”的前景并不美妙,結局頗為悲憫。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開打,吳佩孚親赴前線指揮作戰(zhàn)。誰知他的部下馮玉祥于陣前反戈一擊,令他猝不及防,元氣大傷。接著在1926年夏的北伐戰(zhàn)爭中,在鄂南汀泗橋、賀勝橋連遭敗績,兩個月后北伐軍攻克武昌,吳軍一敗涂地。
一夜之間,統(tǒng)兵數(shù)十萬的大將軍成了飄零的亡命客,他將何去何從?走投無路的吳佩孚骨氣未失,不像其他下臺的軍閥政客那樣,腰纏萬貫出洋“考察”或跑到租界去尋求外國人的保護,而是投靠頗有舊情的川軍將領楊森。盡管已失意,風光不再,但吳佩孚的氣度未改,他去成都參觀昭覺寺時曾賦詩兩首。其中一首這樣寫道:“英雄不避殺身兇,何況空門老梵宮。偏有青絲難遽斷,雙行血淚灑秋風?!?br/>
晚節(jié)可嘉
1931年秋,吳佩孚離開成都,定居北京東城的什錦花園,靠“世侄”張學良救濟一點“補助費”維持生計。在他的客廳中懸掛著他親撰的一副對聯(lián):“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失敗后倔強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園抱甕,真?zhèn)€解甲歸田?!弊掷镄虚g流露出吳佩孚一生的心境與情操。
吳佩孚雖然身有血腥,但尚知堅持民族立場,他的氣節(jié)有目共睹。1919年五四運動時他曾多次通電反對簽訂有損于中國利益的《巴黎和約》,支持學生運動,頗得輿論好評。現(xiàn)在人們一提起那場全民族的思想解放運動,把贊譽多給了學生,捎帶也夸一夸蔡元培等覺醒人士,至多也就是提及商界、工人的罷市罷工,唯獨對軍界的良好表現(xiàn)不置一詞。其實,運動一爆發(fā),吳佩孚就旗幟鮮明地站在風口浪尖,他鄭重宣言:愿為祖國“敢效前驅”,這多少讓人感懷不已。
若沒有日本人的入侵,吳佩孚原本是要在北京城里頤養(yǎng)天年的,可是,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打斷了他的殘夢。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為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用盡一切辦法收買漢奸為其服務。吳佩孚作為北洋軍閥中繼袁世凱、段祺瑞之后的中心人物自然成為日本特務的焦點。日本竟然在北平、漢口分別設立主要對吳佩孚進行策反活動的大伯機關和竹機關。
對日本的罪惡侵略,吳佩孚是深惡痛絕的。即便流落四川有東山再起之意時,日本特務頭子荒木代表日本愿奉送“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干,此外并助款百萬”,但他拒而不受。就在張學良到北平火車站來迎接他時,他質問張學良“九一八”事變?yōu)楹尾坏挚?。不久又通電揭露偽滿洲國成立的本質:“偽稱滿洲獨立國,實際為日本附庸,陽辭占領之名,陰行掠奪之實?!?935年,日本侵略者策動漢奸搞華北自治,請吳佩孚做“華北王”,吳佩孚憤然拒絕道:“自治者,自亂也?!?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要他出任北平維持會會長,他也儼然拒之。1938年,日本侵略者決定把華北偽政府和偽南京政府合并為一個漢奸政權,日本大特務土肥原賢二又要拉吳佩孚做“中國王”,吳佩孚說:“叫我出來也行,你們日本兵必須全部撤出中國去。”日本人越俎代庖地在什錦花園為他安排過一次記者招待會,他尚未開口,中外記者們已經(jīng)讀到了打印好的“吳氏對時局的意見”。一身中國紳士裝束的他,放下打印稿,一字一句地說:“惟‘平’乃能‘和’,‘和’必基于‘平’。本人認為,中日和平,惟有3個先決條件:一、日本無條件自華北撤兵;二、中華民國應保持領土和主權之完整;三、日本應以重慶(國民政府)為全面議和交涉對手?!碑?shù)弥暇┐笸罋⒌南⒑螅瑸楸硎究棺h,他整整絕食一天。
吳佩孚之死
1939年12月4日,戎馬半生的吳佩孚因牙疾復發(fā),高燒不退,請日本牙醫(yī)看病后猝死。人們普遍認為吳佩孚死得蹊蹺,但由于缺乏資料的佐證,吳佩孚是自然病亡還是被日本人害死,至今仍是個謎。
對于吳佩孚的一生經(jīng)歷,董必武在《日本企圖搬新傀儡》一書中作出了中肯評價:作為軍閥,吳佩孚“有兩點卻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關羽、岳飛,他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吳氏做官數(shù)十年,統(tǒng)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的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chǎn),有清廉名,比較他同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