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景觀是人類社會最典型的文化景觀類型,任何一種聚落形態(tài)的出現都與當地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與歷史文化)密不可分。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聚落景觀也類型多樣、獨具特色。
1.北方四合院——中原漢文化的典型代表(圖1)
四合院是華北地區(qū)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筑形式,主要分布于山西、陜西、北京、河北,尤其以北京地區(qū)最為典型。院中的北房是正房,面北朝南,具有良好的采光條件,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臺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規(guī)模大,正房兩側通常有耳房;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墻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huán)境封閉而幽靜。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由好幾座四合院并列組成,中間還有一道隔墻。大門是開在南向中央,也有些開在東南方向。四合院的構成有其獨特之處,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里,過著一種安逸、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自然有一種令人悠然自得的氣氛。
北方的四合院主要出現在平原地區(qū),與寬闊整齊的地形,多藍天白云的氣候特點相呼應,同時也與古代的皇家建筑相協(xié)調,體現了一脈相承的儒家傳統(tǒng)思想。同時與氣候特點有密切的關系,北方地區(qū)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每年冬春季節(jié)多風沙,四合院保溫、防寒、避風沙的功能更是十分明顯。此外,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筑,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
2.黃土高原窯洞——陜北人的鐘愛(圖2)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農民的象征。在這里,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文化。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yè)。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十分適宜居住生活。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后窯,有的1進3開,從外面看4孔窯各開門戶,走到里面可以發(fā)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增大空間。窯洞的一般窯壁用石灰涂抹,顯得白晃晃,干爽亮堂。
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建筑。深達一二百米、不易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是窯洞這種聚落存在的物質基礎;同時,黃土高原地區(qū)氣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幾乎不需木材的窯洞,創(chuàng)造了發(fā)展和延續(xù)的契機。所以,到黃土高原地區(qū)的游客,一定要感受這沉甸甸的黃土文化。
3.福建客家土樓——中國古代建筑的奇葩(圖3)
客家土樓是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guī)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藝術之林。土樓屬于集體性建筑,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筑。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土樓是完全以土作墻而建造起來的,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最為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zhàn)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因此,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筑形式——土樓。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功能最恰當的總結。土樓除具有防衛(wèi)御敵的奇特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采光好等特點。由于土墻厚度大,隔熱保溫,冬暖夏涼,也完全適應當地的氣候特點。
4.西雙版納竹樓——傣族人的幸福家園(圖4)
西雙版納盛產品種繁多、質地良好的竹子,易于供用戶就地取材。竹樓用的竹料很多,僅大柱子小柱子、就要用幾十根,有的還要用百根之多。竹樓,名副其實,它的梁、柱、墻板以及連接各部分用的篾釘、楔子及其它所有部件,全部用竹料制成,用以組合連接成完整的竹樓。
傣家人精心設計建成的竹樓,既別致、美觀,又很實用。傣家竹樓的整體,不僅樣式美觀,而且結構合理、堅固,布局得當。特別是夏季,通風涼爽,最適宜于西雙版納多雨、炎熱的天氣。而且,樓分為兩層,人住上層,可避免或減少受毒蛇、毒蟲的侵襲,樓下便可用來飼養(yǎng)雞鴨牛羊家禽畜,還可堆放雜物,存放常用的農具等。
5.華南騎樓——中西合璧的產物(圖5)
“騎樓”是嶺南建筑形式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一支奇葩。“鴉片戰(zhàn)爭”以后,廣州、廈門等沿??诎堕_放,商貿活動空前活躍,傳統(tǒng)的店鋪形式不再適應不斷擴大的商貿活動規(guī)模的需要,極需適應當代商業(yè)活動的新式店鋪形式。根據嶺南日照時數長、濕熱而多風雨和夏秋臺風頻繁的氣候特點,在傳統(tǒng)的“障空補缺”和“以廊道以蔽風雨”建筑工藝手法的基礎上,模仿、吸收、借鑒西洋建筑“洋樓”的形式、技術、構造和裝飾精華,進行再創(chuàng)造,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騎樓建筑。這種建筑的特點是樓房與樓房之間,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相互聯(lián)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業(yè)建筑,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騎樓底三部分。
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嶺南的亞熱帶氣候特點,騎樓為行人遮風擋雨,防止烈日暴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又擴大了使用面積,其商業(yè)實用性更為突出。
6.吐魯番土拱——“火洲”里的天然涼房(圖6)
吐魯番素有“火洲”之稱,然而一到夜晚,氣溫驟降,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特點,當地建造的土拱很好地解決了晝夜溫差大的問題。這種房屋墻體很厚、房屋高大,前墻上開較小的窗戶,屋頂用拱頂或平頂,或里面是拱,外面是平的。從里面看,有些類似于現代的冷庫。這種住宅,白天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烈日的暴曬,降低室內溫度;夜間則可以有效防止室內散熱,保持一定的室溫,是吐魯番地區(qū)農村的理想住房。
7.草原上的蒙古包——隨時可以搬遷的房子(圖7)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6~2.0米、長2.5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幾塊連接圍成圓形,錐形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建成后的蒙古包高約2.5米,最小直徑為3米多,大的可容納數百人。
蒙古包具有制作簡便、便于搬運、耐御風寒、適于游牧等特點,成為蒙古牧民的日常居所。以前的蒙古人大多是游牧部落,終年趕著他們的牛、羊、馬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匹馬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