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維基解密”公布的美國外交密電中,沙特國王曾向美國外交官表示說,巴基斯坦總統(tǒng)扎爾達里沒有改革其國家的能力。其實,這種評價已經很委婉了,因為巴國民眾眼中扎爾達里干脆就像是個劫道的。而最近法國查獲的秘密檔案,又為扎爾達里在“貪腐檔案”增添了一個新麻煩。
貪腐的女婿總統(tǒng)
2002年5月8日,一輛承載著11名法國海軍造船公司員工的軍車在巴基斯坦港口城市卡拉奇的喜來登酒店門前遭遇汽車炸彈襲擊,11名法國人和另外3名阿富汗同事遇難。法國方面一直認為這是恐怖組織所為的謀殺行為。調查顯示這幾位法國人都是艦艇工程師,是被派往巴基斯坦幫助造船的。造船的工程師為什么會被恐怖組織謀殺呢?事情另有蹊蹺。
其中一名遇難工程師的筆記本電腦被退還給了家人,他平時很愛記工作日記,可是電腦中的日記文檔全部消失了。是誰想隱藏些什么情況?2008年,法國媒體發(fā)現,這樁被法國官方瞞天過海地“偽裝”成恐怖襲擊的爆炸案,很有可能是一樁惡性報復的仇殺。原來,1994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巴拉爾迪與巴基斯坦政府簽署合同,賣3艘“阿戈斯塔”級潛水艇給巴方,那11名遇難的法國人正是法國派往巴基斯坦幫助修船的。
然而,買賣并非如此簡單。巴拉迪爾答應給巴基斯坦方面“傭金回扣”,國際軍火買賣中的傭金本來已經是盡人皆知的事情??烧l知,巴拉迪爾在競選中失利,上臺的總統(tǒng)希拉克發(fā)現“傭金”合同后,立馬拒絕支付,因為那是上任政府的“私下勾當”。當然還有傳言說,是在競選中處于頹勢的巴拉迪爾為了“孤注一擲”,挪用了本來是付給巴方的“回扣錢”,為自己的選戰(zhàn)助力。
煮熟的鴨子飛了,巴基斯坦方面暴怒,卡拉奇爆炸案就在這時發(fā)生了,盡管目前為止還沒有線索證明是誰雇人炸死了法國工程師,但媒體一致猜測,那起爆炸案是沒收到錢的巴方要員的“報復行為”。
媒體無法證明誰沒收到錢,但誰收了錢卻很清楚。據法國媒體最新爆料,法國警方在搜查前巴基斯坦駐聯合國大使洛德希的法國住所時,發(fā)現了一份秘密檔案,內容顯示在1994年10月至12月間,扎爾達里收取了法方的回扣總值達693萬多歐元,受賄的渠道包括通過海外公司、銀行賬戶以及避稅天堂英屬維爾京群島等。洛德希是扎爾達里的密友,也是潛艇買賣合同的中間人。
1994年,扎爾達里的妻子貝·布托出任巴基斯坦總理,扎爾達里作為巴基斯坦著名的布托政治家族的女婿,給妻子幫了不少倒忙。除了潛艇回扣之外,扎爾達里四處尋找“致富商機”,他也因此在巴民間擁有了“10%先生”的美譽,就是無論什么買賣他都要10%的回扣。
或許是對丈夫的貪腐無度忍無可忍,貝布·托特意雇用了兩家瑞士公司對巴基斯坦的進出口進行調查,結果驚訝地發(fā)現,支付傭金過程中,700萬英鎊(約合1130萬美元)流入扎爾達里及其同伴賬戶。扎爾達里和同伴在瑞士擁有11個銀行賬戶,存款額顯示為3600萬英鎊(5800萬美元)。
他是聰明還是無能?
但是,扎爾達里幾乎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盡管貪腐之名纏身,卻依然坐在總統(tǒng)的寶座之上,等待著自己和貝·布托的兒子——比拉瓦爾迅速成熟起來,接任自己的位置,使得布托家族可以蟬聯巴基斯坦的總統(tǒng)或總理寶座。所以早在扎爾達里上臺之時,就有媒體評論說,他更像是一個“看守者”,在兒子長大之前確保權力不會距離布托家族太遙遠,否則就無法推舉兒子上臺了。
2010年4月7日,在英國訪問的扎爾達里遭遇到了他出訪的禮物。一位63歲的穆斯林將一雙鞋子扔向了扎爾達里,只差寸許就擊中了。扔鞋者認為,巴基斯坦現在有地方洪水滔天,作為總統(tǒng)扎爾達里竟然還在國外和別人微笑握手,“數千人在死亡,扎爾達里在休假!”
這次飛來的是鞋子,下次很可能就是子彈。扎爾達里對自己的處境也十分清楚,在“維基解密”公布的外交電文中,扎爾達里就曾和美國外交官說自己有“性命之憂”。2011年1月4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省長塔希爾因為高調反對傾向于宗教保守主義的《褻瀆先知法》而被他的貼身保鏢開槍射殺,而貝·布托就是在旁遮普省遇刺的。扎爾達里的兒子比拉瓦爾也在參加塔希爾的葬禮時說,這次襲擊的目標其實就是扎爾達里。
巴基斯坦在數十年以來經歷了太多的動蕩不安,政權更迭不斷,軍人和政治家族輪番上陣。而外界對這兩個群體的看法大致是:政治家族多為文官,貪污較重,但相對開明;軍人政府雖然相對清廉,但是比較專權,相對封閉。尤其是,當美國在阿富汗戰(zhàn)場陷入無法自拔的泥潭之后,當美國認定了巴基斯坦的部族地區(qū)是塔利班與基地組織等反美勢力的忠實支持者之后,巴基斯坦的局勢就變得更加復雜,因為除了有地緣政治關系的中國、印度、俄羅斯、伊朗、阿富汗之外,巴基斯坦的政權安危還時時刻刻關系到美國的利益,當巴基斯坦國內反對派逼迫穆沙拉夫下臺之時,美國著實緊張了一把,因為小布什經常在演講中說“穆沙拉夫是美國在國際上反恐的忠實盟友”,盟友倒掉了,美國怎么辦呢?
內有不同宗派與部族勢力的割據,外有大國夾縫之中的艱難生存,在這樣一個國家,出任總統(tǒng)絕對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是一種折磨。不僅僅是沙特國王認為扎爾達里缺乏治國能力,巴國內的反對派也始終堅持認為扎爾達里不過是一個過渡人物,是一個政治家族的利益看護者,甚至是一個其他大國利益的看護者。
美國在這個問題上看得十分透徹,《時代》周刊撰文說:“如果就此(巴基斯坦在逐漸塔利班化)批評巴基斯坦領導人,那就顛倒了問題重點。普通的巴基斯坦人未能或不愿團結起來應對國家的威脅。巴基斯坦人或許會提到歷史上的鎮(zhèn)壓活動或者外國的陰謀詭計來解釋國家為何會墮入混亂,在某種程度上,這兩個因素的確有一些影響。但是不會有人比巴基斯坦人自己更該為一場緩慢的集體自殺負責。”美國軍方和媒體將巴基斯坦混亂的局勢歸咎于巴國人民,自然,作為回報,巴國人也不會對美國有任何的美好印象?!叭魏螌σ了固m教的抨擊,都差不多被視為對巴基斯坦國家認同感的攻擊。當武裝分子聲稱他們是在為伊斯蘭教而戰(zhàn)時,這就產生了一種麻痹感。”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美國還來不及惋惜自己的忠實盟友穆沙拉夫的下臺,就立馬轉向支持扎爾達里,因為就像雜志所說的一樣,讓巴基斯坦變得如此對美國不利的人,并非巴國領導人,所以誰來都一樣。
目前,巴基斯坦經濟滑坡,能源短缺,壓力很大。2011年1月6日,巴基斯坦總理吉拉尼在接見美駐巴大使和美國巴阿特使后向新聞界發(fā)表聲明,敦促美國盡快撥發(fā)發(fā)展能源的款項。美國及其盟國的援助不僅要考慮反恐,還要考慮巴基斯坦為此做出的犧牲,讓普通百姓不再遭受苦難。
顯然,這番話的意思就是,盡管美國給了75億美元拉攏巴基斯坦參加反恐,但是那些錢只能用于反恐,還要給錢解決吃飯問題,于是乎,反恐成了巴基斯坦的“搖錢樹”。外界都很想知道,75億美元,扎爾達里這位“10%先生”也吃掉了10%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