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封信讓世界意識到,在英雄不論出身的西方世界,即便像卓別林一樣偉大的人物,
也可能對身世“羞于啟齒”。但卓別林的子女表示,他們并不介意父親是不是羅姆人的后代。
“1889年,我出生于英國倫敦。”20世紀50年代,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在自傳中寫下了這行字。隨后,所有關于他的故事幾乎都照抄了這句話,對于他艱辛童年的介紹,更常見的說法是,“他在簡陋的出租房間、國立貧民院及一所孤兒院中度過了辛酸的童年?!?br/> 而一封信的面世讓人們意識到,偉大如卓別林的人物,也有著對自己“不體面”身世的羞怯和最普通的虛榮:
你是否知道,你出生在大篷車里,我也是。那輛大篷車不錯,屬于羅姆人,也就是我的姑姑。你出生在斯梅西克的“黑塊地”,我也是,在(你出生)兩年半后,你母親后來跟隨你父親的馬戲團離開(黑塊地),定居在倫敦,具體下落我不知道。再會并且祝你好運。
信件落款簽名是“杰克·希爾”。斯梅西克是伯明翰附近的一個市鎮(zhèn),那里的“黑塊地”位于伯明翰市邊緣,在19世紀80年代曾是羅姆人聚居區(qū)。在信中,杰克·希爾表示,自己寫這封信不是為了錢財。這封信整體而言語氣非常友好。
收到這封信后,卓別林把信藏在一個書桌的抽屜里,并鎖了起來。這張書桌作為卓別林的遺物傳給了他的家人。他的妻子奧娜·卓別林1991年去世后,包括書桌在內的一些遺物都留給了卓別林的小女兒維多利亞。她是卓別林子女中唯一一個繼承父業(yè)的——她成為一個著名的馬戲藝人,創(chuàng)立“隱形馬戲”,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維多利亞發(fā)現(xiàn),在這個父親傳下來的書桌里有一個抽屜,無論用哪把鑰匙都打不開。為此,維多利亞找到一個鎖匠,打開了書桌,找到了這封信。英國媒體表示,不知道維多利亞是何時知道信件內容的,但這封信于2月20日被刊登在英國《每日郵報》上,卓別林的“真正身世”才大白于天下。
信中的說法與卓別林的身世基本吻合。卓別林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分居了,他與同母異父的哥哥雪尼·卓別林隨母親生活。1896年卓別林七歲時,由于母親失業(yè),兄弟兩人被送入倫敦蘭貝斯區(qū)的一個少年感化院。幾周后他們又被送入一個收養(yǎng)孤兒的學校。但他在這個學校待的時間也不長。受生計所迫,年幼的卓別林開始工作。他當過報童、雜貨店小伙計、玩具小販、醫(yī)生的小傭人、吹玻璃小工,還在游藝場掃過地。
1913年,隨卡爾諾啞劇團去美國演出,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早年的貧困生活啟發(fā)了他后來創(chuàng)造流浪漢的靈感——小胡須、細手杖、大號褲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晚禮服,暗示了“在兒童天真想象中的威嚴成人形象”,以此重新塑造下層階級的代表。通過這個形象,卓別林獲得了世界范圍的聲譽,并兩次獲得奧斯卡獎,家財頗豐。
英國媒體表示,通過這封信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卓別林一直沒有“出生證明”了。在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英國,出生證明是一個人的法定必備文件,相當于“身份證”的功能,但卓別林的出生證明一直下落不明。
按照廣為人知的說法,卓別林父母都是藝人,母親名為漢娜,婚前姓希爾,長大后成為歌手和演員,藝名為莉莉·哈莉。也正是因為母親角色的缺失,導致一次在倫敦的演出期間,有9個女人聲稱是他的母親。——如果杰克·希爾的說法為真,那么他與卓別林的母親應該頗有淵源。
與這封信一同面世的,還有一些其他的文件和資料。包括卓別林即興彈奏鋼琴的記錄,以及一些剪報:剪報內容甚至包括英國陸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禁止軍人在戰(zhàn)壕內蓄卓別林式小胡子。
卓別林移民美國是在1912年,當時,等級觀念和身世依然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前途,而羅姆人一直是被人們所歧視的種族。后來,卓別林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終生保留了自己的英國國籍。然而,盡管卓別林備受血統(tǒng)的質疑,但他依然沒能正面承認自己就是羅姆人。
卓別林之子邁克爾說,他不在意父親是個羅姆人。邁克爾說,“他身上有這樣一股力量,不論他的出身、經歷如何,世界永遠會記住他?!?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