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7日,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在挪威奧斯陸宣布:2011年和平獎頒給利比里亞女總統(tǒng)埃倫?約翰遜-瑟利夫、利比里亞女活動家萊伊曼?古博薇,以及也門記者兼婦女權益活動家塔瓦庫?卡曼。
3位女士共享和平獎,這在諾獎歷史上尚屬首次。在充斥著雄性荷爾蒙的“戰(zhàn)爭與和平”語境中,諾獎多數(shù)歸于超人似的男士和影響力巨大的非政府組織。之前,致力于慈善事業(yè)的特蕾莎修女于1979年獲得諾獎。在她之后,一直到2004年,諾獎才再次降臨到女士身上,致力于環(huán)保事業(yè)的肯尼亞婦女馬塔伊榮膺該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挪威首位女首相、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布倫特蘭曾說過:“政治需要婦女的見解。”換句話說,和平事業(yè)也需要婦女的見解。
根據(jù)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應該授予那些“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舉行和平會議盡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這就是諾獎設立的初衷。
隨著時間的流逝,世界和平事業(yè)有了新的內(nèi)涵。疾病、饑餓、自然災難等,往往成為誘發(fā)戰(zhàn)爭之根由,而恐怖主義、全球變暖、環(huán)境保護等非傳統(tǒng)威脅,也逐漸成為“和平”的新定義中的主要因素。馬塔伊說:“我們的資源枯竭時,我們就會大打出手?!?br/> 這次3位女性“因堅持非暴力方式致力于和平”而獲獎,應算是諾獎內(nèi)涵的又一次放大,這一頒獎決定,“提升了女性在和平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平衡世界力量,或平抑戰(zhàn)亂、內(nèi)亂,為人類打造一個安穩(wěn)而和平的家園。”
瑟利夫 女總統(tǒng)被指“不和平”
與南非的曼德拉一樣,瑟利夫是非洲政治一個活標簽:非洲首位民選女總統(tǒng)。
利比里亞是一幫從美國跑回來的美國黑人建立起來的國家,是一塊少見的“美國不殖民的殖民地”。這里的人們,都擁有不屬于非洲族性的奇怪的歐化名字,如現(xiàn)在關押在海牙受審的前總統(tǒng),名叫查爾斯?泰勒。
利比里亞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洗禮的非洲國家,它的成敗,關乎“制度競爭”?,F(xiàn)在,利比里亞被視為非洲最和平的國家。
瑟利夫曾是利比里亞駐聯(lián)合國官員,在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任過職,也在美國花旗銀行駐肯尼亞的分支機構工作過,有著豐富的金融管理經(jīng)驗。
更重要的是,她擁有美國哈佛大學的學位。
2005年,瑟利夫以利比里亞聯(lián)盟黨領袖的身份,在國際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里,在眾多國際友好人士的注目下,順利當選總統(tǒng)。
6年后,獲知自己有望折桂諾獎,今年已經(jīng)72歲高齡的瑟利夫,宣布爭取連任。
這位年逾古稀的女總統(tǒng),處于尷尬的名望“剪刀差”:在國外,她被塑造成一頭“非洲獅”,明星效應還在不斷擴大;但在國內(nèi),她的名望一日不如一日,人們指責她這么多年幾乎毫無樹建,沒有減輕這個國家令人窒息的貧窮。
利比里亞之窮,從數(shù)據(jù)上看是令人震驚的:80%的失業(yè)率!每3個利比里亞人就有一人養(yǎng)不活自己!首都人口百萬,卻只有8000人才有自來水服務。即便如此,水廠里的水管經(jīng)常沒有流著水!
“他們連飯都吃不飽,才不會在乎和平獎!”一名反對黨總統(tǒng)候選人忿忿不平地說道,“國內(nèi)和國外對她的看法是斷裂的。她頂多在大選中獲得10%的選票!”
沒人否認,瑟利夫6年前接過來的國家是個山河破碎、百業(yè)凋落的國家。
6年過去了,國家面貌沒有多大改觀,法院大門被炮彈炸掉半截,今天依然還是半截殘存,學生們依然在被子彈打穿了孔的破舊校舍中上課。
瑟利夫的最大貢獻,被認為成功使國際社會免去了利比里亞所負的50億美元外債。債務從賬本上消除,并不等于這個國家流入了新的資金。
甚至連她的支持者也抱怨說,她自稱的“成就”,多是無形的,而利比里亞與過去一樣,仍是深陷極度貧困。利比里亞產(chǎn)婦死亡率全球最高,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也不例外。
6年的治理,僅僅讓利比里亞從聯(lián)合國發(fā)展指數(shù)排名中,從處于末尾的164名“微進”到162名。
瑟利夫面臨著一項指控,就是她究竟是否在14年內(nèi)亂中扮演過“不光彩角色”。
瑟利夫曾對利比里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承認,在查爾斯?泰勒率領其叛亂部隊入侵利比里亞之時,她曾捐款給這位殺人不眨眼的軍閥。泰勒奪取利比里亞政權后,利比里亞陷入長達14年的戰(zhàn)亂。
瑟利夫說,在她認清了“泰勒不是好朋友”后,就不再資助這位殘暴的竊國者。
反對黨人士對挪威諾獎委員會決定把和平獎頒給女總統(tǒng),表示遺憾。反對黨領袖圖布曼指責瑟利夫給利比里亞輸入了戰(zhàn)爭和貧窮,而不是帶來和平。
圖布曼說:“瑟利夫即將離開權力,她將會被選民拋棄。這樣也好,臨走時拿個和平獎,算是安慰獎吧?!?br/>
古博薇逼軍閥坐在和談桌前
與瑟利夫同臺獲獎的是利比里亞著名女活動家萊伊曼?古博薇。一個國家,同時有兩人獲獎,這也是和平獎歷史上罕見的。
她有句名言:“是普通的利比里亞人讓國家重生和獲得和平。”
她最近也在美國“視察”“占領華爾街”運動。不過,她覺得美國活動人士不像真“革命”。她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時表示:“華爾街示威者要提出具體的目標,這樣才能取得實質(zhì)性成果。”“早上睜開眼就背著吉他和鼓來到華爾街又唱又跳,在示威現(xiàn)場聊天消磨時間。這樣下去所有人都會陷入混亂。”
2003年春天,一群婦女起來了,她們表示要用自己的方式,結束利比里亞無止境的戰(zhàn)亂。她們?nèi)藬?shù)上百,身穿白色衣裳,每天坐在當權者查爾斯?泰勒必經(jīng)的路邊。
當權者招搖的車隊呼嘯而來,每次路過白色海洋那靜默的抗議,肯定會心生震撼。
無論是暴雨還是晴天,她們唱著歌,向上帝祈禱。
她們實踐著“捍衛(wèi)被看見、被聽到和被尊重的權利”。
越來越多的人們公開聲援她們。古博薇說:“我們無法容忍施加在我們的孩子身上的暴行。今天我們站在這里,因為我們知道明天我們的孩子們會問‘媽媽,在這場危機里你們在干什么?’”
白衣婦女最大膽的一種示威就是沖進各路軍閥頭子會商的屋里,堵住門口。有個當年參與軍閥談判的當事人回憶稱:“她們跟我們講在和平協(xié)議簽署之前,沒有人可以走出來。”
有人想沖出屋外,被婦女們擋了回去。其他人嘗試從窗口逃走,同樣徒勞。
強人泰勒最后同意放權走人,流亡尼日利亞。在推動和平的力量中,這群女性活動家功不可沒。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古博薇,堪稱眾望所歸。與女總統(tǒng)相比,她的獲獎更令利比里亞人驕傲。
卡曼 重申非暴力的價值
今年32歲的塔瓦庫?卡曼,是3個孩子的媽媽。她在2005年創(chuàng)立無鎖鏈女記者組織并任主席。
這幾乎是個龐雜紛紜的非政府組織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小組織,沒人注意到它的存在,更沒人注意到遠在亞丁灣和阿拉伯海之濱的也門還有這樣一個女記者。
2007年,卡曼的名氣開始上升。她每周二都要來到位于國家首都的薩那大學門前進行抗議。她堅持用和平方法進行社會改革。
她被捕過7次。
今年席卷北非馬格里布平原和中東的“阿拉伯之春”,給予這位女士更多的人氣。
她說:“我們的目標就是利用向突尼斯革命學習而來的吶喊來改變政權,這個吶喊就是‘人民想要政權顛覆’?!?br/> 盡管心向和平,也門卻陷入了暴力對抗??偨y(tǒng)薩利赫被一發(fā)炮彈炸傷了臉,緊急送到沙特治療。被炸傷的,還有他的副總統(tǒng)、總理等。
卡曼的獲獎,賦予了與瑟利夫和古博薇不一樣的意義。利比亞戰(zhàn)火、埃及抗議者被軍車碾死、敘利亞軍方炮轟反對派,“阿拉伯之春”染上了血腥味。卡曼的獲獎,重申了非暴力的價值,也算是對西方鼓動阿拉伯人造反后面對血腥場面的一種反省與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