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會,很多人言必稱流動性,結果發(fā)現每次說的指標都不一樣,說央票,說準備金,還說再融資,怎一個混亂了得,索性根據自己的理解畫了張圖,花了好長時間,也是理清自己思路的一個過程,免費和大家分享吧。
我們關注流動性,是因為這是市場向上或向下的直接推動力,而其他各種因素,都最終反映到資金的方向上來,而資金的方向,決定市場的方向。
我們武斷的把流動性分為三級,一級流動性為M2,即廣義貨幣。二級流動性為商業(yè)銀行體系內貨幣,一般直接體現在銀行間市場。三級流動性為資本、資產市場貨幣,是股票市場最直接的資金因素。分開說吧。
廣義貨幣M2,一般來說由基礎貨幣乘以貨幣乘數而得,而依據中國特點,其中外匯占款占一多半,另外一小部分由央行通過貼現、再貼現、逆回購之類渠道創(chuàng)造,因此M2可細化為外匯占款與基礎貨幣乘數化之后形成廣義貨幣。外匯占款同樣包含兩項,一類是由出口貿易這類實體經濟創(chuàng)造,外匯結匯后形成基礎貨幣,乘數化后成為M2一部分,然后進入實體經濟。另一類即是熱錢,一般通過虛假出口合同等渠道隱蔽進入,換匯后形成基礎貨幣,乘數化后形成M2一部分。但不同的是,乘數化之前的部分一般進入資本、資產市場等虛擬經濟領域,不產生GDP。而乘數化之后的部分一般通過信貸進入實體經濟領域,這也是為什么熱錢突然性的集中退出,會影響實體經濟的原因。
我們再把M2簡單的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屬于現金,用于支付、儲藏等,屬于漏出項。第二部分即是M1,活期存款類,以企業(yè)經營現金流為主,是企業(yè)的血液,因此M1一般存在于企業(yè)、公司的銀行賬戶上,而這類實體,是微觀經濟的主體。另外,由于M1的高度靈活性與流動彈性,使其能順暢、高效的流動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因此,M1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流動性觀測指標,也是真實通脹的有效觀測指標。
第三部分也是M2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即是信貸,由于信貸一般屬于抵押性質的定向貸款,因此一般來說,信貸資金主要流向實體經濟,但往往存在企業(yè)拿到貸款后,與自己原有資金進行置換,從而流入虛擬經濟,因此我們也說,信貸資金增加,同時也存在資本市場流動性增強的可能。
以信貸資金為主的各種形式資金,存在形式必然是在一個銀行賬戶上,從而都成為銀行可以調劑的所謂頭寸,而各種不同期限、性質的頭寸管理與流通,主要在銀行間市場上實現。銀行間市場原本是為各銀行的資金流通而建,目前逐步開放,吸納保險、信托、券商及各類企業(yè)的財務公司等進入,造就了巨大的體量,因此來說,在中國,最大的資金市場就是銀行間市場,銀行間市場的參與主體,就是資金供求與價格的決定者。因此,我們把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稱為二級流動性,僅次于廣義貨幣M2。
說到這里,或許我們會發(fā)現,實際上所有的資金流動方向,主要集中在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而此兩者吸收到的資金,必然相應成為商業(yè)銀行賬戶上的頭寸,這頭寸則相應成為銀行間市場的所謂商品。注意,這里要區(qū)分開資本市場與銀行間市場,可能一般認為銀行間市場屬于資本市場的一部分,這樣理解也可以,但容易形成概念混淆,銀行間市場雖然也存在債券類的資金募集,但主要以借貸為主,實際實現的是資金的流通,而沒有價值實現功能。并且,其參與者都是大型機構,相比于股票市場等資本市場,受眾狹窄的多,因此我一般將銀行間市場定義為貨幣市場,而非資本市場,貨幣與資本的差別,就很明顯了。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從貨幣政策角度看,銀行間市場實際上是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的傳送帶,央行通過利率、準備金以及公開市場操作履行調控職能,實際直接針對的就是商業(yè)銀行為主體的銀行間市場,進而通過銀行間市場影響實體經濟的資金數量與價格,影響資本市場的資金數量與方向。
下面轉到我們最關注的三級流動性上來,我們發(fā)現,一二級流動性都對三級流動性有重大影響,但我們在分析時,卻不能因為一級或二級流動性的向好或向壞,就斷定三級流動性的性質,這是因為,三級流動性中所包含的資金性質是最復雜的,既有熱錢這頭嗜血的狼,又有實體企業(yè)資金這種打一槍換個地方的游擊隊,也有專業(yè)投資機構這樣的常備軍,有背景深厚的國家隊,又有貢獻收益的大頭散戶。不同的資金性質決定不同的目標,進而導致不同的行為,這就造成了雖然資本市場資金體量較銀行間市場弱小很多,但卻最活躍,也最復雜。而分析三級流動性,要看一級市場融資、一級半市場再融資、開戶數、持倉數等更加微觀的指標。但正像我們常說的那樣,錢從來都不缺,問題只在于是否進來而已,各種因素最終集結在情緒上,引致樂觀與悲觀的情緒,從而促成市場的方向。
以上用了不是很嚴謹的語言與邏輯,簡單解釋了一下,到底什么是流動性,或許讀后你會發(fā)現原來此流動性非彼流動性,進而在引用這個概念的時候,能使用正確的衡量指標,本來要說股票市場流動性,而你非要用M2去判斷,當然會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