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股市動態(tài)分析》副主編趙迪所著《資本的崛起:中國股市二十年風云錄》一書已由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出版。全書以時間為主線,以通俗、寫實的筆法勾勒出中國股市由初創(chuàng)到基本成熟的全景圖,對于我們全面了解中國股市歷史和現實、研究資本市場發(fā)展規(guī)律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新老劃斷:政策倒逼股改加速
進入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的速度開始加快。與此同時,長期喪失融資功能的A股市場也期待著新股發(fā)行和再融資的重新啟動。2005年7月,中國證監(jiān)會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就曾表示,市場對股權分置改革存有許多誤解和不正確的預期。其中一個說法就是要等到全部近1400家上市公司全部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后才能啟動資本市場新老劃斷、恢復新股發(fā)行等工作。
“這是不可能的,全部上市公司完成改革至少需要三五年,等到那時市場早就死掉了?!崩钋嘣薹薜卣f,“資本市場新老劃斷、新股恢復發(fā)行等工作有望在一年之內啟動,市場應該對此持有清晰預期。占總市值近60%~70%的200至300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后,只要市場承受能力合適,新股發(fā)行等工作即可開展。”李青原同時認為,不能以當前的股價來判斷改革成敗。
李青原的觀點曾在當時引起各界的廣泛爭論。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劉紀鵬教授隨即發(fā)表《股改應以股價論成敗 新老劃斷要慎重》一文,觀點與李青原截然相反。劉紀鵬教授認為,在《國九條》的指導下推出的以對價形式進行股權分置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它摒棄了四年來按市價減持自然并軌對我們股市的困擾。檢驗這場股權分置改革的重要標準就是大盤上漲,至少要高于現有的點位,應以股價論成敗。股市長期缺失融資功能將嚴重制約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金融改革的推進,但解決這一問題又不可操之過急。因為新老劃斷的界限意味著全流通式新股發(fā)行的開始,不能僅放在超過市值60%的200家公司的股改一完成就實施。
盡管爭議聲不斷,但股改速度的加快卻是不爭的事實。從管理層方面來看,政策開始向已經股改的公司傾斜。
2006年1月,商務部、證監(jiān)會、國稅總局、工商總局、外管局聯合發(fā)布《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zhàn)略投資管理辦法》,辦法規(guī)定,國外投資者對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和股改后新上市公司兩類對象進行戰(zhàn)略投資,可以采取有條件的定向發(fā)行和協(xié)議轉讓以及國家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方式。
也是在1月份,《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正式發(fā)布。中國證監(jiān)會通知稱,已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遵照《辦法》實施股權激勵。
2006年2月,管理層開始就再融資和IPO的管理辦法向券商征求意見。
截至2006年2月底,隨著第22批股改公司的確定,完成股改和進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比例已超過50%,順利完成了市場人士此前預期的在2月底實現市值過半的目標。
2006年4月17日,管理層發(fā)布了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上市公司證券發(fā)行管理辦法》。以此為標志,作為“新老劃斷”重要步驟的恢復再融資工作提上日程。市場最為關注的“新老劃斷”將啟動。
按照管理層的部署,新老劃斷分三步走。第一步,恢復不增加即期擴容壓力的定向增發(fā)以及以股本權證方式進行的遠期再融資;第二步,擇機恢復面向社會公眾的其他方式的再融資;第三步,擇機選擇優(yōu)質公司,啟動全流通條件下的首次公開發(fā)行。
中國證監(jiān)會主席尚福林表示,股改已進入攻堅階段,任務非常艱巨,應適當加快改革進程,爭取盡可能多的公司在年內完成改革。股改已經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市場對于在新機制下恢復融資功能反應積極,但啟動“新老劃斷”,并不意味著股改已經大功告成。
2006年5月15日,中國證監(jiān)會發(fā)審委2006年第1次會議召開,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發(fā)行認股權證事宜獲通過。在G長電發(fā)行認股權證事項獲得批準同時,G申能等公司的再融資事項也正在加速。
經過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后,2006年5月18日,中國證監(jiān)會正式發(fā)布《首次公開發(fā)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并開始實施。與征求意見稿相比,《辦法》增加了兩款規(guī)定,其余修改不大。同時,與IPO重啟相關的一系列配套規(guī)則集中出臺?!掇k法》的出臺標志著“新老劃斷”全面啟動。
中工國際:IPO重啟后的瘋狂
IPO的再度破局是從中小企業(yè)板開始的,第一單最終被中工國際摘得。2006年5月25日,中工國際刊登了首次公開發(fā)行6000萬股股份的招股意向書,并擬于6月19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中工國際擬于5月26日開始詢價,6月5日開始發(fā)行。
當天,市場對IPO首單反應平靜。大盤在下位運行之后,尾市逐漸拉升,最后收報1951.43點,微漲0.03%,但成交大幅萎縮,滬市成交232億元,尚不到5月15日、16日“鼎盛交易日”的一半。
這家總部位于北京中關村的公司主營業(yè)務為國際工程承包以及相關技術設備進口,中國工程與農業(yè)機械進出口總公司為其第一大股東。A股上市公司河北宣化為中工國際第二大股東。
6月19日,深交所里寂寥了一年多的三樓大廳熱鬧非凡。華燈炫目,鎂光燈此起彼伏,紅地毯上人潮涌動,來自深交所、證監(jiān)局、中工國際、保薦機構、承銷機構、銀行界和國內外新聞界的二百余人,在此共同參加了中工國際的上市慶典。
中國股市歷來有“逢新必炒”的傳統(tǒng),中工國際也沒有例外,甚至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9點30分,在任洪斌敲響的上市鐘聲中,背后的大屏幕跳出中工國際的開盤價——17.11元,較發(fā)行價漲幅達131.22%%。掌聲和歡呼聲四起,嘉賓們舉杯相慶。
當天,中工國際以17.11元開盤后,大部分時間股價在16.3元至18.2元之間的區(qū)間內小幅波動。但下午1:50分后,中工國際的股價突然出現快速拉升。此后30分鐘內,股價一路突破20元、30元、40元,最高上摸到50元的高位,最高漲幅達575.68%,收盤時該股回落至31.97元。
中工國際首日換手率也創(chuàng)下T+1制度實施以來,新股上市首日換手率的最高紀錄。全天中工國際成交4515萬股,換手率達到94.05%。另外,該股當天466.22%的震蕩幅度也創(chuàng)下了近年來新股上市首日的又一紀錄。
深圳證券交易所當日的公開信息顯示,國信證券深圳紅嶺中路、東方證券杭州體育路、招商證券深圳振華路3家營業(yè)部的席位和銀河證券的一家機構席位,成為中工國際主要的買入席位。而中信證券的機構專用席位則成為主要的賣出席位。
全流通發(fā)行第一股以這樣的高姿態(tài)走來,也是一個悲哀。接下來的5個交易日,中工國際連續(xù)“一”字形跌停,直到第六個交易日,跌停板才告打開,全天下跌8.11%。至此,中工國際已經從31.97元的高位腰斬至17.37元。
不過,中工國際的下跌并沒有就此結束。此后,經過短暫的反彈,中工國際重歸下跌之路。直到8月1日最低跌至13.6元,才運行到一個階段性的底部。而在50元買入的投資者,已經損失達70%以上。
中工國際的瘋狂表現,也給監(jiān)管部門帶來一個新課題:如何做好全流通條件下市場交易行為的監(jiān)管。
資產重估:催生“黃金十年”夢想
伴隨著IPO的恢復,市場并沒有出現像劉紀鵬等學者擔憂的“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局面,相反市場逐漸認可了股改帶來的紅利效應,加之在人民幣持續(xù)升值背景下,資產重估理論開始占據上風。
資產重估論在國內的代表人物為券商中的學者高善文。
2006年3月,高善文等發(fā)布了第一份主題報告,第一份主題報告的基本思想是:中國從2005年10月份以后連續(xù)加速的貨幣供應量將主要表現為各種資產價格的全面重估;其中資產的定義包括股票、債券、房地產、土地和古董等。
到2006年6、7月的時候,股票市場已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上漲,上證指數達到1700點附近,全國范圍內的房地產市場也表現出價格全面加速上漲的勢頭,資產重估論開始引起一定的注意,并引來不少批評。反對者認為中國股票市場的上漲主要受益于股權分置制度的變革、受益于上市公司利潤的強勁增長、受益于人口年輕化過程的人口紅利等基本面因素,不能使用資產重估的提法來解釋和把握。
在此背景下,高善文等人發(fā)布了第二份主題報告。第二份主題報告的基本思想是:中國的資產重估過程遠未結束,債券市場將繼續(xù)上漲;考慮全球經濟周期變動的原因,中國周期性行業(yè)和公司盈利的同比增長率將會大幅度上升,保守估計,2006年4季度到2007年1季度其利潤增長率應該不低于30%。
不過,高善文也認為,資產重估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資產價格的泡沫化過程;就中國資本市場當時的情況看,股票市場無疑存在相當明顯的泡沫;從長期的角度看,市場高估值水平是無法維持的,并很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候通過股價劇烈下跌的方式來完成修復。問題是站在2006年的時點上看,重估過程可能還沒有結束,股票市場的泡沫還在進一步吹大。
當然,市場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可資產重估理論。也有一些分析師從基本面角度解釋中國股票市場的上漲,因此“大國崛起”、“黃金十年”之類的提法開始出現。
2006年末,東方證券提出迎接“黃金十年”的口號,認為A股市場將邁入"黃金十年"。
“黃金十年”派認為,證券市場在經歷重大轉折之后,邁入了發(fā)展的春天。市場的健康發(fā)展比指數一時的漲跌更為重要。大擴容、大創(chuàng)新、大發(fā)展是后綜合治理時代中國資本市場的基本主題。證券市場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后,各方利益主體開始有了共同利益基礎,而上市公司紛紛推出股權激勵政策,將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在新的監(jiān)管形勢下,上市公司將更加誠信。同時大量藍籌公司的上市為市場注入新鮮血液,證券市場將更能代表中國經濟的增長。而金融創(chuàng)新將為不同的風險偏好者提供更多的選擇,證券市場開始成為各類投資者的樂園。
而高善文在研究了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在1980 年代后期資產價格重估的歷史經驗,認為盡管基本面的因素確實重要,并有助于解釋和預測資產價格的變動,但中國2006年以來所經歷的資產價格上漲,仍然主要歸因于資產重估過程。
不管是資產重估論還是“黃金十年”的提出,都對于未來的資本市場表達出相當樂觀的判斷。正是在這種群體樂觀的疊加之下,A股市場繼續(xù)高歌猛進。
銀行助力:上證指數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
2006年下半年,A股市場繼續(xù)走高,其速度比上半年更加兇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大盤藍籌股的再度啟動。而其中,兩大銀行股的助力功不可沒。
全流通IPO第一股中工國際上市后,中國銀行的IPO很快獲批。作為國有銀行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層力推國有四大銀行盡快上市的戰(zhàn)略在情理之中。
當時任職摩根大通的亞太區(qū)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孟亮曾表示,“加入世貿之后競爭加劇,將迫使企業(yè)致力于提高核心業(yè)務的競爭力”。因此,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終結,在2006年前后完成上市、夯實資本金成為許多銀行當務之急。
2006年7月5日,中國銀行登陸A股市場。上市首日收盤價格為3.78元,較3.08元的發(fā)行價格上漲22.73%,可謂平穩(wěn)上市。但此后,中國銀行股價卻一路走低,最低跌至3.22元,已逼近發(fā)行價格。在這種背景下,工商銀行啟動上市進程。
10月27日,工商銀行上市交易,上市首日收盤價格為3.29元,較3.12元的發(fā)行價格漲幅僅為5.45%,距離破發(fā)僅一步之遙。次日,更是創(chuàng)下3.25元的低點。
就在市場猜測兩大銀行股是否會迎來破發(fā)的時候,奇跡再次上演。
11月開始,兩大銀行股聯袂上揚,并帶動其他大盤股走強。至11月23日,工商銀行上漲至4元,中國銀行上漲至3.75元。大盤在此帶動下上攻至2062點,距離歷史高點已是咫尺之間。
經過短暫停歇后,兩大銀行股繼續(xù)高歌猛進。2006年12月14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當日上證指數收盤于2249點,終于超越了2001年的高點2245點,中國股市在時隔5年半的時間后,終于再次刷新了歷史的高點。當日,工商銀行收盤于4.27元,中國銀行收盤于3.85元。
2006年12月25日,工行市值達到2142億美元,超越匯豐銀行,成為全球第三大上市銀行。29日,工行市值躍升至2511億美元,趕超美國銀行,晉級"亞軍",距離市值"冠軍"——花旗銀行2740億美元也僅一步之遙。
兩大銀行股的這一波漲勢一直持續(xù)到2007年初。2007年1月4日,工商銀行最高漲至6.79元,中國銀行最高漲至5.97元,兩大銀行股上市之后的第一波暴漲行情才宣告暫停。
當時市場在討論,工商銀行市值接近花旗銀行是否合理,這一度成為工商銀行下跌的理由。中國第一怎么能夠和全球第一相提并論呢?然而,當時參與爭論的人們、即使是認可工商銀行市值超過花旗銀行的人們恐怕也不會想到,經過了2008年金融海嘯的洗禮后,工商銀行的市值已經等同于幾十個花旗銀行。甚至連北京銀行的市值也已經在花旗銀行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