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式課堂教學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啟發(fā)引導、激勵評價,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自主、合作、拓展的探究學習過程中,努力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探究式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活動,他們將以導師和主人的身份進入探究式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物理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07)12(S)-0014-3
起源于美國的“以探究為中心的科學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經(jīng)過近40年的研究和實踐,到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制定的“美國國家科學標準”的公布,已經(jīng)形成了一整套較完整的科學教育理論體系,并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也強調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但是在操作層面上,教師們仍然感到陌生。“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用來研究自然界并根據(jù)研究所獲事實證據(jù)作出解釋的各種方式。科學探究也指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碧骄渴秸n堂教學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具體地說,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引導、激勵評價,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自主、合作、拓展的探究學習過程中努力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它的特征是以問題作為一根主線,讓問題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進而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探究的情景,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得失。學生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人,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拓展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成果。由此可見,探究式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活動,他們將以導師和主人的身份進人探究式課堂。
總之,探究式課堂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以自主學習為途徑,以合作討論為形式,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構建教師導、學生學、師生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1 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
既然探究式課堂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那么在有意義的探究式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就必須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這樣的問題才會成為學生思維和感知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理上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tài),實際上也就是使學生產(chǎn)生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fā)學生認知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開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傊?,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并使學生產(chǎn)生相應的問題意識,學生只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能著手探索和解決問題。
在人教版新教材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一節(jié)教學時,我先在黑板前掛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請一位同學來拉彈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畫線的位置(請一位力氣小的同學,沒能拉到)。
教師:這位同學費了很大的力氣,但沒能完成任務,誰能來幫他一把? (實驗:兩位小同學共同用力把彈簧拉到線下)。哪位同學能獨立地把彈簧拉到線下?(上來一位同學把彈簧拉到線下)這位同學所施的力與前兩位同學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當一個力的作用效果和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時,物理學上就把這個力叫做另兩個力的合力。由于實際問題中一個物體往往受到多個力的作用,從效果上用一個力來代替幾個力,就會使問題得到簡化,故求合力是很有意義的。
通過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配合教師生動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及運用其它對比鮮明的教學媒體,很好地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引起學生的直覺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達到很好的引課效果。
教師:既然某個力F和另兩個力F1、F2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那么力F與F1、F2之間的關系如何呢?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一下,是不是F=F1+F2呢?你能不能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探尋F與F1、F2的關系呢?請同學們帶著上述問題閱讀教材,然后嘗試設計探究F與F1、F2之間關系的實驗方案。
自主探究的目標是挖掘學生心力,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其終身受益。學生自主探究是由學、思、疑、問四個相互聯(lián)系的學習要素組成的,學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問,是傳統(tǒng)教學長期養(yǎng)成的惡習;而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是現(xiàn)代教學提倡的優(yōu)良學習方式。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學、思、疑、問結合在一起,就會給自主探究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因此,不必擔心學生有沒有自主探究能力,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師相信不相信學生,給不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能相信學生,也能給權利,學生自主探究水平肯定會迅速提高。
2 啟發(fā)引導、合作探究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事物的主體,在情境中設置有思考價值、智力上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學會觀察,提出新問題,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針對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師生積極互動、合作交流、討論探究,共同完成教與學的任務。
首先,交流學習收獲,檢查自學效果。課上,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讓他們主動介紹自己自學“力的合成”一節(jié)的情況,包括自學的做法、過程,著重講述通過自主探究,本人的學習收獲,如學到了哪些新知識,學習中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新認識、新感受和新樂趣等。在兩三個學生講述后,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補充。這樣,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自主探究的情況,特別是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及教學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況;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學習中的新發(fā)現(xiàn)、新收獲,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啟發(fā)激勵。由此開始,學生的學習從自學進入到共學,師生共同分享新的收獲和學習的樂趣,使學習成為一個自學樂、共學更樂的過程。
其次,進行啟發(fā)引導,提問討論。在了解學生自學,主要是學習收獲的基本情況之后,教師要啟發(fā)引導學生提出在學習中所出現(xiàn)的疑問、困難和問題。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種: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讓同桌學生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fā),相互研討,相互交流探討的結果;二是小組合作探究,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把自己在學習中碰到的疑難問題,拿到小組中討論,引導其他同學一起思考,共同探尋解決困難和問題的途徑與辦法;三是大班集體合作探究,即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全班學生各自發(fā)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切不可搞成問答或對話形式,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爭論、答辯,教師只需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導拔。
教師:通過剛才的交流,討論,同學們對合力,分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合力和它的分力是“等效代換”關系。請同桌同學互相合作,根據(jù)課本的實驗裝置來探究求合力方法,并告訴學生探究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力的合成”并不是我們所熟悉的簡單的代數(shù)運算,在得出合力與分力的圖示后,啟發(fā)學生對合力與分力的關系進行假設,再通過作圖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教師要指導學生用力的圖示法畫出合力,分力,比較合力,分力的大小關系,學生可清楚地看到合力并不等于分力的代數(shù)和。教師再讓學生根據(jù)合力,分力的圖示,猜想一下合力與分力間是什么關系?在得出合力,分力間可能符合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猜想后,讓每一位同學都作出平行四邊形,看看合力是否跟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重合,然后展示多個同學的實驗結果,逐步建立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這一步既是對探究成績的鞏固,又是對探究效果的檢驗,其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要根據(jù)教材要求和學生合作探究情況,簡要歸納、概括。
合作探究能調動學生集思廣益、各抒己見,思維互補、開闊思路;合作探究能促進學生思想情感交流,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精神,構建民主和諧氣氛,養(yǎng)成良好個性品質。以往組織課堂討論,主題不明確,時間不充分,氣氛不和諧,圖形式走過場多,討論探究效果很不理想,這是探究式課堂教學一定要引以為鑒的。啟發(fā)引導、合作探究的過程,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學習深化的過程,是鞏固和擴大知識,同時也是吸收、內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是師生活躍思維、拓展教學內容和思維空間的過程,是學生成長、教師提高、教學相長的過程,也是體現(xiàn)探究式教學法、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過程。啟發(fā)引導得法,學生踴躍提問,熱烈討論,共同研究,就能學得活躍,學得深入。
3 激勵評價、拓展探究
激勵即抓住學生思維的亮點,予以充分的肯定,給學生以成功的喜悅;評價即肯定學生的得,指出學生的失和不足,引導學生糾正發(fā)展自己。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探究活動,得出兩個力合成時,以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這個法則叫做平行四邊形法則。如果兩個力F1、F2大小不變而改變它們的方向,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樣隨著F1、F2的夾角而變化?當夾角等于0°和180°時,怎樣確定合力F的大小與方向?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又怎樣求出它們的合力呢?激勵學生進一步完成探究的任務。
在總結此前探究活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導向指路。這是探究式課堂教學活動繼往開來的一步,其作用在于進一步讓學生牢記探究的方法,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習慣。下課之前,教師要用幾分鐘時間,指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或本教學內容進行概括性總結,讓學生學會及時回顧、反思、總結的方法,培養(yǎng)歸納、概括、總結、提高的能力,落實課程目標。
探究式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的角色由以往單純的施教者轉變?yōu)榻虒W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其發(fā)揮的主要作用就是創(chuàng)設情景、啟發(fā)引導、激勵評價,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全面發(fā)展。學生的學習上被動聽講、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轉變?yōu)樘釂栙|疑、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狀態(tài)。隨著探究式教學的實施,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知識、能力和整體素質得到培養(yǎng)、發(fā)展和提高,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所要求的。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吳剛平等.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上海:華東師范人學出版社,2004
[2]蔣敦杰,楊四耕等.高中物理新課程理念與實施.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
[3]靳玉樂.探究教學的學習與輔導.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4]任長松.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5]陳峰.高中物理(必修)新課程案例與評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張青.二期課改中高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學”.物理教學,2005.7
[7]李耀標.探究式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原則.物理教學,2005.8
[8]樓松年.“情景探究式”課堂教學探索.物理教學,2006.1
[9]戴儒京.探究性學習——課標教材的特色.物理教學,2006.6
[10]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欄目編輯趙保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