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武鎮(zhèn)地處云南省石屏縣北部山區(qū),主要居住著彝、漢、哈尼等民族,這里以歡快的民族民間歌舞和精美的民族手工刺繡、服飾和剪紙藝術(shù)而著稱。每年逢農(nóng)歷正月十六后的第一個街天,小鎮(zhèn)的人們都要自發(fā)地舉行迎春會活動,活動中最精彩的當(dāng)數(shù)踩高蹺了。表演者穿上古裝,扮成歷史戲中的人物角色,雙足綁在由木棍制成的“蹺腿”上,邊行走邊表演。通常所見的高蹺,高不過三四尺。而石屏龍武高蹺,最高有一丈多,堪稱石屏民族風(fēng)情之一絕。
迎春會上踩高蹺
多年來,龍武鎮(zhèn)一直延續(xù)著正月十六過后的第一個街天舉辦迎春高蹺會的傳統(tǒng)?!坝簳笔驱埼湟粠Т逭赜械墓?jié)慶活動,盛行于龍武舊沙村、龍平村、大寨等。龍武彝族,自稱聶蘇(漢族稱花腰)也同漢族同胞一樣過春節(jié),稱之過“彝年”,并作為該彝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吃大塊肉,喝轉(zhuǎn)轉(zhuǎn)酒,互相拜年。龍武在正月十六后舉行盛大的迎春高蹺會,聶蘇歌舞活動,歡天喜地,載歌載舞過春節(jié),彝漢同樂?!坝簳币M行“舞龍”“耍獅”“歌舞”等表演,但最熱鬧、最隆重、最精彩,最吸引人們眼球的當(dāng)數(shù)“踩高蹺”了。
龍武高蹺以“歷史久、高度高、難度大”而聞名。這里的“高蹺”獨具特色,高蹺高的可達一丈二尺,最矮也可達七尺。據(jù)當(dāng)?shù)乩先私榻B,龍武的高蹺有將近700年的歷史,是極具代表性的民間民俗藝術(shù)。男青年身著古裝、臉涂油彩,或扮“桃園三結(jié)義”,或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或扮“包青天”,雙腳縛于八九尺長的木棍上,大搖大擺,跨步沿街表演,休息時就坐在路邊兩層小樓的陽臺上,令人驚嘆不已。據(jù)考證,高蹺,屬漢族民間雜技,以雙腳縛于長木棍上,且走且舞,此戲起源頗早?!读凶印ふf符》篇口說:“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君”。宋《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中稱“長股之國……一曰長腳”。漢魏六朝百戲中稱“蹺技”,宋代叫“踏腳”,清朝以來稱為“高蹺”。在“迎春會”上,據(jù)說“踩高蹺能預(yù)示著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因此“踩蹺”不僅成為“迎春會”不可缺少重要節(jié)目和重頭戲,而且成了“迎春會”亮點和特色。
古茶馬古道邊的中原遺風(fēng)
地處哀牢山腹地的龍武,是一個以彝族為主,并聚集著漢族、哈尼族的茶馬古道上的重鎮(zhèn)。這里是通往石屏和玉溪、昆明的一個大道,馬幫都從這里經(jīng)過。龍武一帶的古道被稱為黃栗樹坡古道,這條路已經(jīng)存在了很久很久,不僅僅是幾代人之前的遺留。公元1487年,來自意大利的大旅行家馬可·波羅奉忽必烈大汗之命到云南和緬甸一帶,返回時就走過這條路,而且記載了當(dāng)時這條路兩旁的生活和經(jīng)濟商貿(mào)往來狀況。從茶鄉(xiāng)普洱往北,茶馬古道進入了哀牢山腹地,古道上的支線,穿越哀牢山和元江大峽谷之后,分別直通越南和云南省城昆明,這條支線的很多路段,已經(jīng)被今天的昆曼高速公路所覆蓋。很多年了,龍武靜靜地守候在茶馬古道旁邊。
明朝年間的大規(guī)模移民,就給這個小鎮(zhèn)遺留了許多來自中原的遺風(fēng)。
踩高蹺幾百年來都只是由龍武鎮(zhèn)的漢族群體單獨舉辦,后來,周邊很多民族村寨也開始參與,一起迎接春耕和春雨的到來。于是這一天也就成了各民族祈禱好年成和平安吉祥的盛會,成了茶馬古道重鎮(zhèn)龍武的大節(jié)日。對于彝族來講,這個時候也正是祭龍的日子。云南各地氣候變化很大、很快,春季,歷史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旱災(zāi)和澇災(zāi)。祭龍則可以使主管雨水的自然神靈能夠更用心的照顧世間百姓,從而獲得一個好年景。因此踩著高蹺就是圖一個牲口順利,五谷豐收,人口平安。
龍武的高蹺迎春會和它的祖根—中原一帶的踩高蹺已經(jīng)有了很大差別。作為民間的原始祭祀性活動,踩高蹺最早是為了娛神,神高興了,春耕和年成才可能有一個好開頭?,F(xiàn)在,中原的高蹺基本上成了春節(jié)期間的文藝節(jié)目,失去了原始的宗教性意義,但龍武的高蹺卻仍然保持著他的原始性和神圣感。
離踩高蹺的日子越來越近,踩高蹺的神圣和神秘感就越來越濃。
大年初二,舊沙村里的人就為高蹺迎春會忙活開了,按照祖上傳下來的規(guī)矩,逐年輪流做莊的頭家要準(zhǔn)備高蹺迎春會的人員鞍馬。龍武“踩蹺”十分講究,按照迎春會前7天就不能夫妻同房的傳統(tǒng)禁忌,參加高蹺迎春會的已婚男人則暫時離開自己的家,被集中在村里的公房里養(yǎng)精蓄銳,準(zhǔn)備行頭。踩高蹺的人要先去洗澡,去廟里磕頭,才能出場。甚至還有些小伙子還要講封建迷信,說剛結(jié)婚的小伙子,踩高蹺那幾天不能進房要自己睡。趕街當(dāng)天參加“踩高蹺”表演者集中到觀音廟燒香禱告,然后化妝時按當(dāng)年扮演“戲目”畫臉譜,“戲目”分生旦、凈丑、凈末,若演“三國”,就妝扮成劉備、關(guān)羽、張飛、諸葛亮……若演“楊家將”,就妝扮成六郎、七郎、佘老太君……這些臉譜,大多是民間崇拜的英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說,踩高蹺這一儀式,實際上還是向后代和人們傳播儒家文化倫理的一次教育活動。
踩高蹺之前最重要的儀式是祭拜。畫好臉譜,各表演者按照自己所要表演對象,穿戴好行頭,之后到觀音像前跪拜磕頭?!斑蛋萦^音菩薩!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乞求清潔平安,禮畢!”師傅在主持著叩拜儀式。在這一點上,龍武的高蹺迎春會還保留著高蹺社火這一民間崇拜的最根本的特色。他們祭拜觀音菩薩,希望她能夠保佑村寨安寧,庇佑今年的春耕順利,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讓這里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待跪拜結(jié)束,各表演者到集合點,在扶助者相助下,將高蹺用紅布條綁穩(wěn)在小腿和足上。待一切準(zhǔn)備就緒,“迎春會”就開始了,一時間,整條龍武街上鑼鼓聲、鞭炮聲響徹上空,到處洋溢著節(jié)日喜慶氣氛。街道兩旁和屋頂上,到處擠滿人群,參雜在“舞龍”“耍獅”和“跳舞”方隊中,踩高蹺隊沿街表演前行,圍觀的人群看著穿著古裝戲服的踩蹺人和那張五顏六色的花臉,不時指指點點。
龍武的高蹺足有3米多,站在高蹺上,就如同站在平房的屋頂上一樣。這樣的高蹺表演,在中原一帶,多半是由專業(yè)演出隊來進行的,然而現(xiàn)在表演高蹺的,大多是當(dāng)?shù)氐霓r(nóng)家子弟,對于他們來說,能夠登上高蹺是需要勇氣的,登上高蹺之后還要進行各種表演,那就是勇敢加技巧了。小伙子們也多半為能參加高蹺表演而倍感自豪,在當(dāng)?shù)嘏藗兊男睦?,高蹺踩得最高的男人是真正的英雄。踩高蹺的人在扶助者相助下,一點也沒有畏懼、膽怯之感,表演自然到位,技藝嫻熟,有膽大之人索性放開扶助竹竿,不扶任何東西行走前進。
喜慶的舞龍舞起來、歡快的團樂跳起來。盡管寒冷的天氣給街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但卻抵擋不住彝鄉(xiāng)人民的熱情。街會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充滿彝鄉(xiāng)特色的表演——雙龍鬧春、金鼠獻瑞、采花燈、高蹺表演、花腰跳樂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俗表演紛紛亮相,贏得觀看者的一陣陣喝彩。龍武的人們用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fēng)情,迎接新春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