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隱隱約約的遠方,有我們的源頭,大鵬鳥和腥日白光,回憶和遺忘都是久遠的。對著這塊千百年來始終沉默的天空,我們不回答,只生活,這是老老實實的、悠長的生活。”這是詩人海子的傳說。在贛南的寧都,這個被稱為早期“客家搖籃”之地,客家人將傳說原生態(tài)地傳承下來。寧都各鄉(xiāng)鎮(zhèn)的鬧元宵活動,是最精彩、最集中的年俗,黃石鎮(zhèn)中村的儺戲、石上鎮(zhèn)石上村的“割雞”和曾坊村的橋幫燈等,已成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宵去寧都,品嘗一道道原汁原味的客家民俗大餐,感受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客家文化,撿拾先人沉落的傳說。
歡歡喜喜添丁爆
人丁興旺,贛南客家人心里寓示著祥和幸福,人們安居樂業(yè),事業(yè)興盛,族群力量強大。因而,添丁是客家人的頭等大喜事。新生命的誕生,意味著生命的延續(xù),香火的不斷,族群強盛的希望。
正月十四、十五兩天,在“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xiāng)”江西寧都縣的客家村落石上村,呈現(xiàn)出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鑼鼓喧天,喜爆不斷,酒席連連,戲曲飛揚。歡樂掛在村民臉上,添丁戶更是豪情滿面,拿出自家釀造的上好米酒、米果等招待往來的客人,這兩天是村里一年中最為火暴的日子。
寧都石上村是石上鎮(zhèn)政府所在地,距寧都縣城19公里,距廣昌縣城大約50公里。歷史悠久的石上村大多是李姓,大約有3000多人口,分為六個家族,有一個總祠和六個分祠,族譜上宋紹興二十二年就對這個村有過記載。在石上村,最為隆重的民俗就是元宵節(jié)的“添丁爆”。每年正月十四、十五日,凡在這一年內生育了男孩的家庭都要舉行傳統(tǒng)慶祝儀式:燃放“添丁炮”和“割雞”。親朋好友要送來纏繞在長長竹桿上的爆竹,集中放置在家族祠堂前。下午四時左右,活動開始,“添丁戶”手擎大公雞,香燭燈籠跟隨,伴著外婆家請來的鼓樂隊,來到村頭大樟樹下,割斷大公雞的喉管,祭祀先祖,然后環(huán)村游行。村莊舞龍隊也上陣助興。屆時,只見小鎮(zhèn)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爆竹聲聲,鼓樂齊嗚,舞龍上下翻飛。至下午四時,集中燃放“添丁炮”開始。難以計數(shù)的、長竹桿上的爆竹被同時點燃,霎時爆竹聲震耳欲聾騰騰煙霧沖天而起,蔚為壯觀,表達著村民的添丁的喜悅。
紅紅火火?;?br/> 在客家話里“燈”與“丁”同音。正月里,被譽為“早期客家搖籃”的江西寧都縣燈彩紛呈,客家村落總要舞上一把燈火,或龍燈、或扛燈、或竹篙燈、或兔子燈、或擔燈……不同的村落,不同形式的燈。在這塊的土地上,現(xiàn)存的傳統(tǒng)燈彩就有好幾十種,有的已傳了幾百年。
曾坊村的“橋梆燈”
與石上村不同的,是曾坊村的“橋梆燈”烘托著村人添丁添福的喜慶。只要村里哪一家人去年生了孩子,不管第一胎還是第二胎,不分男孩女孩,都要列入扎制“橋梆燈”的行列,哪一家去年娶了媳婦進門也要列入扎制“橋梆燈”的隊伍?;⒛甑脑淮逄矶√砜?5人,兔年的曾坊村就要制作15排“橋梆燈”?!皹虬馃簟笔窃谝桓L4.5米的“橋梆”上,扎十盞架子燈,燈座上有安放蠟燭的座孔,架子周圍用紅紙、白紙貼封,雪白的紙上要貼上紅色的剪紙,全村150盞燈排列成隊,如長達近百米的火龍。由幾十個壯年男子抬著進祠堂、游村巷、過家門。穿過昌廈公路,登上村口山頭,再返回村前的稻田里。在夜幕中,龍頭與龍尾要進行各種隊形的變化和表演,龍頭要咬住龍尾進行反復的較量,夜幕降臨以后才開始的“橋梆燈”巡游活動,要進行幾個小時,直到全村人都看了盡興后,才返回各家各戶吃元宵團圓飯。
大布村的“兔子燈”
“兔子燈”是大布村人集體的活動。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人“過燈”的日子,也是大布村最熱鬧紅火的日子。有5000多人口的大布村,每一家每一戶都要扎一盞一母二仔抱成團的兔子燈。在響徹云天的鑼鼓嗩吶聲中,由近千人組成的游燈隊伍浩浩蕩蕩地走家過戶,穿街過巷、巡游在田埂上、池塘邊,最后聚集在祠堂里。之后,村里人還會按家族按房分地分別去事先議定好的人家里熱鬧一番,這些人家都是年前有喜事的,或是家里考出了大學生或是取了媳婦,或是家里添了新丁,主人家則要備好茶點酒席來迎接招待這些賀喜的鄉(xiāng)親,因為,“兔子燈”隊伍的到來,是象征著鄉(xiāng)親們給家里送來了吉祥如意的好運氣。連續(xù)幾天,大布村人都洋溢在歡樂喜慶之中,數(shù)以千計的“兔子燈”像繁星點燈,把這一方漆黑的天地點燃成了或長或圓或點或線或彎曲或成片的光明燦爛與輝煌火紅。
江背村的“扛燈”
江背村自村里建起了漢帝廟后,特別制作了一種燈飾,叫做“扛燈”,用來在節(jié)日里拜謁漢王時,進行游燈活動。這種燈有四層,高達1.8米左右,圍寬1.3米;它的外觀全都是用各種精美的花樣剪紙裱糊的,有古代的才子佳人、神話故事人物、名花貴樹、百鳥動物等圖案,把這“扛燈”裝扮得花紅柳綠,美輪美奐。這“扛燈”內設有20多只油碗,當每年正月元宵節(jié)時,“扛燈”游村就把所有油碗燈點亮,憑借火的熱能,推動燈飾上的各種圖像自行轉動,整個“扛燈”則會呈現(xiàn)出一幅幅動畫般的美麗畫面。同時,在游燈活動中,還有不少的菩薩轎及鼓樂隊,排成陣陣長龍,徐徐跟進。游燈時,村里還會點放神銃,家家戶戶燃放鞭炮,以示慶賀。晚上村里還請戲班唱戲,整個村里熱鬧非凡,節(jié)日氣氛十分濃郁,更彰顯出客家民俗的無窮魅力。
客家燈火,是客家先民對光明的憧憬,對幸福的向往,甚至被視為血緣的傳承、家族的興盛,舞燈舞出了客家人對火的頌揚,對光的禮贊,舞出了客家人心底原始樸實的情感,折射出客家人頑強拼博、發(fā)奮圖強的心志,舞燈習俗世代相傳。
撰文、攝影/鐘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