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旗袍》與李安的那部電影有共同的淵源——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色戒》,而張愛玲的小說則取材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漢奸丁默村身上發(fā)生的史實。丁默村——正是《旗袍》中丁默群的原型人物。因而,從《旗袍》的第一集開始,當五個熱血青年要刺殺漢奸特務丁默群之時,觀者就不免在腦海之中不斷地將之與電影《色戒》的畫面進行疊加。對比之下,愈發(fā)覺得這出原本就很粗陋的電視劇更加的粗陋不堪。
其實《色戒》之中的那枚“鴿子蛋”在全劇并非貫穿始終的元素,它只是在劇情最為焦灼的時刻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旗袍》中的旗袍卻成為了貫穿始終的道具。作者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依賴類似于“鉆戒”的元素,營造一個狼一般陰毒的世界對于女性心底欲望之火的重重誘惑??晌覀儠呵也徽撈炫圻@東西能否如鉆戒一般具有非凡的吸引力,《色戒》之中,令王佳芝欲罷不能的并非那枚鉆戒,而是深入骨髓的性愛體驗,它像蛇一般鉆入女人的心中,噬咬著女人的靈魂。而《旗袍》雖然在這
e8itkB/Nrts4YLBh7s31zQ==些綾羅綢緞之上做足了文章,卻始終顯得蒼白無力——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將一個女人內(nèi)心的蒼茫與掙扎寄托于這些華而不實的衣服上面。更加無法將丁默群這個漢奸人物內(nèi)心的復雜性寄予于此?!镀炫邸吩谡麄€創(chuàng)作的最初階段就走上了歧途。
另外,我們不免驚詫于該劇在劇作上的那難以理解的粗鄙。從始至終,我們幾乎聽不到哪怕半句合情合理的臺詞,這當然是因為幾乎每一個角色都發(fā)生了嚴重的錯位。無論是王志文飾演的丁默群還是馬蘇飾演的關平露,乃至李幼斌飾演的錢鵬飛——這些人物身上無不充滿了生編硬造的刀痕斧跡,沒有任何一個豐滿的人物,更沒有任何一條可以將整個劇作有效推進的情節(jié)線索。劇作上的粗陋所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就是,《旗袍》中的一班優(yōu)秀演員——王志文、李幼斌、劉佩琦、申軍誼等老戲骨,完全沒有發(fā)揮的空間。有的段落,你能夠感覺到演員已經(jīng)盡了最大的努力,他們在現(xiàn)場發(fā)揮,在努力忘卻那糟糕的劇本,而用自己習以為常的方式將作品引向盡可能合理的方向。但無奈一切都是徒勞。
《旗袍》在導演方面也是功力太差,大部分場面處理得如同小兒科,這無疑更加凸顯了劇情和臺詞的幼稚。藝術之美往往忌直白,而《旗袍》之中總是急切地將那些觀眾早已厭倦的方式一股腦地端出來,羅里羅嗦的對白原本就已經(jīng)令人心生厭煩,可場面調(diào)度上的偷工減料以及表演控制上的飄忽不定更加使得這種厭煩升級成為厭惡。
就制作水準而言,《旗袍》還是能夠看出是花了大價錢的,場景變換得非常頻繁,各種道具的使用上也頗具匠心。但那些似乎只顧著展示自己花了大價錢搞到了那些場景和道具,而絲毫不顧及其合理性所在——比如黃金的編鐘,要知道曾侯乙墓之中那套震驚世界的青銅樂器是在1979年才出土的,怎么在三十多年前的上海灘就有了更牛的玩意?
這《旗袍》到底是什么料子的,我們還真說不清,它吸引了眾多國內(nèi)一線電視劇演員加盟,無論是王志文還是李幼斌,全都不是隨便接戲的主,他們出現(xiàn)在一部質量如此之低的作品之中,充分說明了電視劇市場貌似繁榮之下,所隱藏的混亂和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