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鴻碩借助醫(yī)用X射線技術制作的這些作品,算不算是人文情緒的另一種表露方式?比如《鏡中飛鳥》、《月下獨眠》……單是這些標題看著就很有詩意,更何況畫面中的花瓶、梅、仙鶴等等。他喜歡逛花鳥市場,家里種了許多植物,也曾經(jīng)養(yǎng)過很多動物,喜歡釣魚……喜歡這些并不難,然而如何把喜歡的這些東西用視覺語言表達出來似乎就不那么簡單了。藝術家蔡鴻碩借助醫(yī)用X射線技術這么一種很科學、很技術的手段讓他的作品有了點超現(xiàn)實的意味。但是,大概我們也多少有點習慣了水墨畫中“墨具五彩”這么一種對色彩和造型的抽象想象,所以看著他的作品也不覺得怪誕,反而多了一分溫情,而且畫面還似乎絮絮叨叨地說著什么……
你原來是學設計的,1999~2003年你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運用攝影這個媒介來創(chuàng)作是出于什么原因?
在美院的學習只接觸到了基礎攝影,慢慢后來意識到用攝影來創(chuàng)作有它自身的優(yōu)勢,有別于其他的藝術手段,而且如果用得好,得到一個好作品就相對容易,特別是對于設計系畢業(yè)的人來說。
攝影給你最初的感受是什么?攝影中的什么東西最吸引你?
剛接觸攝影是黑白攝影,因為最后的成像和現(xiàn)實世界有很大的區(qū)別,就是這種與現(xiàn)實世界的區(qū)別吸引了我:同又不同。
你怎么看待在學院的教育對你創(chuàng)作的作用、影響?
我也搞不清楚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中,學院的教育占了多少比例,有多少影響,學院提供這樣的一個藝術的氛圍,身上多少沾了一點這個氣吧。出了校門就不同了,如果底氣不足,就早早被同化了。
2008年開始,你做了一系列以醫(yī)用X光底片為材料的作品,怎么會想到用這個材料以及這樣的方式來創(chuàng)作?
在拍X光之前我拍過一只被拔了毛的鴿子的照片,這個作品沒有發(fā)表過,當時就在想如果用X光來拍會怎么樣,這樣想了就去做了。很簡單。
你最早的系列叫《世說新語》。從題目到最終完成的作品都有許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如假山、亭臺,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主題?你想通過這些作品來表達什么?
那些假山、亭臺都是模型,在花鳥市場買的,因為喜歡逛花鳥市場,市場里有意思的東西基本上能拍的都被我拍了,花鳥魚蟲和假山假水在一起很搭,在X光的拍攝中一切都變了,它把我們?nèi)庋劭匆姷囊磺猩w征全部拿走了,留下了蒼白一片,這樣的變化就是我想要的。
這類X光底片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方式非常特別,請給我們介紹一下你的制作方法,你是怎么布置那些家伙的?他們看起來好像又有景深,又有虛實。
剛開始是借用醫(yī)院的X光檢查設備拍攝的,X光底片也是機器洗的,那家醫(yī)院用的定影液不是很好,所以過幾天后底片上開始發(fā)黃并出現(xiàn)一些有意思的肌理,經(jīng)過電腦調(diào)整后,變得有虛實了,還有繪畫的效果都是偶然的。基本都是擺拍,把那些魚鳥拍完后,翻拍X光底片并在電腦上處理,然后加入場景。早期作品都是這么拍的。
2009年之后的作品有些不同,題材更廣泛,作品形式上也更有繪畫的感覺,能看得出你制作的過程非常精心,你自己是怎么看待這些變化的?
這時候我對X光的技術有了更多的了解,要求也更高了,我想盡可能多嘗試新的題材,讓作品更豐富。
2010年最新的作品我有幸看到原作,燈箱的形式,而且還有手繪的成份。這是出于怎么樣的考慮?
這個時期我對自己的要求更純一些,摒棄電腦后期,完完全全用手工制作完成,把所有的物體影像集中在一張底片上,麻煩是麻煩,好處是畫面層次細節(jié)更直觀了。觀眾能夠感覺到原始底片的氣息加上最后制作成燈箱有光感和亮感,就強化了畫面。加入繪畫的成分是因為底片的背景過于單調(diào),于是才用手繪豐富一下。因為底片和背景是分開的兩層,他們之間有一厘米左右的空間,所以觀眾從正面看時,畫面有一定的真實空間感,會很有意思。
從內(nèi)容上看,有些作品的故事性很強,比如《月下獨眠》、《遠走高飛》,而有些作品又比較抽象,你是如何開始構思一件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怎樣的?
先是畫草圖,然后根據(jù)草圖來準備材料,我想拍一些超現(xiàn)實的東西,把來自不同空間的物體放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再加上相互之間非常規(guī)的比例關系,就會產(chǎn)生火花和力量。有些作品會帶一點個人的感情色彩,有些就沒有。
你的X光系列作品都是單張的嗎?
這個系列每張都有6個版本,2010年做的那些,每張我都要重畫一遍背景,所以每個版本作品的實際效果會有一點點不同。
在你開始做X光系列之前,你其實還做過許多攝影方面的嘗試,比如《城市遞進》,表面是城市建筑的外觀又加了電腦后期的效果。還有比較紀實的福建土樓,呈現(xiàn)了一些農(nóng)村家庭內(nèi)部空間的狀態(tài);還帶有點觀念色彩的“河鮮”系列,這些嘗試后來都被你否定掉了,為什么?這些嘗試對你后來找到X射線技術這樣一種方式有沒有直接的影響?
這個時期是我不斷探索和排除的時期,這個時期對我很重要,對做事情有了新的認識。多嘗試比光打雷不下雨要強得多。有些作品當時自己比較滿意,但過了一段時期后就覺得看不過去了,所以否定是必須的。也正因如此,現(xiàn)在做作品越來越慢了。
你認為自己是攝影家還是藝術家?
如果只有這兩個選擇的話就藝術家吧,因為攝影只是我涉及藝術的一部分,以后繪畫、裝置還有其他有意思的藝術手段我都會選用。
下一個創(chuàng)作計劃會是什么?
我準備做一個“紙上王國”的系列作品,作品的細節(jié)還在斟酌,作品可能會繪成彩色。
可以和我們分享你喜歡的藝術家和書籍嗎?
我最近看過幾本關于旅行的書和電影,愿意和大家分享:電影《摩托日記》,講的是兩個年輕人騎著一輛舊摩托車穿越南美洲的故事,旅行的過程給每個人的體會都不一樣,這就是旅行的魅力。還有美國人格魯亞克的《在路上》、日本人石田裕輔騎自行車環(huán)游世界后寫的書叫《不去會死》,看完這些感觸頗深,旅行不僅只是看看外面的新世界,更是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