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答,滴答……”西單美爵酒店會議室里異常安靜,只能聽到用鼠標點擊的聲音。9月14日上午10點,“關注貧困”全球攝影大賽的最終評選正在緊張進行之中。11位評委坐在圍成U形的會議桌前,專注地在各自的筆記本電腦上逐一瀏覽圖片。當看到自己心儀的照片時,就點擊一下畫面右下角的三個橙色小字“投一票”。再次點擊,則可取消投票。會議室的前方是一塊大屏幕,評委們投票的結果會在上面顯示。
此次大賽評委會由新華社副總編、攝影部主任王瑤擔任主任,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主席賀延光擔任副主任,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魏崇金、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社會經(jīng)濟政策顧問王德祥、聯(lián)系圖片社創(chuàng)始人羅伯特·普雷基、臺灣《聯(lián)合時報》前攝影部主任吳景騰、美國考比斯圖片社攝影部主任卡爾·格倫其斯特、美國媒體攝影學會西北分會主席艾利·伯克曼、肯尼亞通訊社信息與通訊部攝影負責人沃爾·本尼迪克特·瓦斯徹、美聯(lián)社攝影部副主任丹尼斯·派奎因和路透社中國區(qū)首席攝影記者白佳等專家擔任評委。評委們從初選入圍的照片和31位優(yōu)秀攝影師中分別評選出紀實職業(yè)單幅、組照,紀實非職業(yè)單幅、組照,創(chuàng)意作品,最具網(wǎng)絡人氣共6個組別的金、銀、銅獎以及一個“消除貧困貢獻者”獎。
別看這會兒評委們沉默地埋頭選片,到了諸多節(jié)點,為了一張照片的晉級與否、為了表達某個原則和理念,他們會競相發(fā)言,爭得面紅耳赤。在評選“紀實非職業(yè)類單幅”獎項前6強照片時,入圍的照片中有兩張出于同一位中國攝影師之手,大賽秘書請評委們在挑選過程中綜合考慮是否要做些平衡。善意的提醒引起了一些外國評委的“不滿”。大嗓門的羅伯特·普雷基非常直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不是傻瓜。我選擇照片時根本不知道攝影師是否是中國人,我也不在乎他的國籍,我只在乎他是否是一名優(yōu)秀的攝影師……”
秉持對最優(yōu)秀的影像和攝影師負責的態(tài)度,在短短的兩天時間里,在大賽的評審過程中,評委們精彩的辯論場景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四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于公眾而言,一個攝影大賽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最終公布的獲獎結果,了解評審過程、評委意見也許同樣激動人心。就好比一場精彩的足球賽,比分只是比分,歡笑流淚是獻給過程的。
“消除貧困貢獻者”獎:獎勵人文的情懷、堅持的奉獻和對社會帶來的改變
“消除貧困貢獻者”獎是此次影賽的一個重要獎項。在評選這一獎項時,三名候選人成為討論的焦點,他們分別是中國的解海龍,法國的Stanislas Guigui以及孟加拉國的Khaled Hasan。三位優(yōu)秀的攝影師讓評委們難以抉擇。
Hasan提交的是一組記錄鑿石工人的圖片,攝影師嫻熟的拍攝技巧,精美的畫面以及整組圖片傳達出來的強有力的信息,都打動了評委們。評委卡爾認為Hasan的照片是他這兩天看到的最優(yōu)秀的作品,丹尼斯也認為不用親身到現(xiàn)場,不用了解故事的背景資料,Hasan作品真實、生動的場面讓人宛如身臨其境。
Stanislas Guigui記錄的是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無家可歸者??栒f從他的照片中看到了純正的“新聞攝影”。從技術角度而言,照片沒有任何后期處理、修飾、銳化等;從拍攝難度而言,攝影師在如此艱難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就是很大的成功。評委艾利認為他的作品具有統(tǒng)一性和連貫性,更能體現(xiàn)此次大賽的主旨。其所關注的社會底層人犯罪問題,是一個困擾全球的大問題,也是亟需人們關注的問題,因為這是社會系統(tǒng)的“貧困”。
解海龍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著名攝影家,因為一張“大眼睛”照片為全國人民熟知,并因此加速了規(guī)模浩大的希望工程的進程,他的很多張照片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在多位評委表述了自己將票投給解海龍的原因之后,評委王瑤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解海龍自發(fā)、自費地在非常困難的社會背景下,比較明確、集中去做這個選題非常難得;其次,從90年代初開始直到現(xiàn)在退休,他一直在堅持拍攝這個主題,符合獎項中設定的規(guī)則;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引起了全世界最廣泛的關注并取得了最明顯的效果——為中國的失學兒童帶來了十幾億的捐助款項而且建立了數(shù)千所希望小學……他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他的影像表達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其效果不容置疑,他幫助數(shù)千萬中國失學兒童獲得了受教育的權利。
普雷基也認為,盡管Hasan的作品很優(yōu)秀,但只局限在“攝影”的層面。而解海龍對于貧困的理解和定義要優(yōu)于其他攝影師。他表示:“我認可他以及他在改變貧困、消除貧困方面的成就。”
正如王瑤所指出的,評選作品的獎項是獎勵照片,而評選個人的獎項實際上在獎勵人文的情懷、堅持的奉獻和給社會帶來的改變。經(jīng)過激烈的爭論、充分的探討之后,最終解海龍以7票勝出。
應該說,不管得獎與否,這些關注貧困的攝影師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所有評委乃至大眾的尊重。評委們在充分肯定解海龍在攝影和關注貧困方面的成就的同時,也希望能設置更多獎項來鼓勵Stanislas Guigui和Khaled Hasan,鼓勵年輕攝影師持續(xù)關注貧困。
評委會主任王瑤表示,下一屆影賽會考慮多設置一個鼓勵年輕人的獎項。作為鼓勵而不是獎勵,媒體將在報道中介紹他們的作品以及他們所關注的主題,還可以在展覽中展示他們的作品。
“photoshop”不可濫用
“photoshop”作為照片后期處理的代名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被掛在了攝影人的嘴邊。無數(shù)的爭輪都圍繞著這樣一個命題進行:一幅攝影作品到底可否使用photoshop進行后期處理?對于紀實照片而言,這個問題尤顯尖銳和復雜。
在評審“紀實非職業(yè)類組照”時,一組名為《慈善餐廳》的作品引發(fā)了評委們的激烈爭論。盡管評委王德祥認為這組照片反映了俄羅斯老齡化這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但照片過度的后期處理引起了不少評委的討伐。普雷基認為要避免那些過于形式化、只停留在表面的表現(xiàn)貧困的照片,《慈善餐廳》恰恰是這樣的一個反面例子。他言辭尖銳地說:“簡單、低級、拙劣的后期效果使得照片中的婦女面目全非,破壞了原本想表現(xiàn)的‘貧困’主題?!笨栒J為“photoshop”處理是可以的,但不能過度,《慈善餐廳》的處理手段,把這些人物變成了怪物,根本不是正常的光影效果。而評委白佳則表示了不同的意見:“怎么樣的處理是‘過度處理’呢?什么是糟糕的或不糟糕的?如果說比賽中不能使用‘photoshop’,那么所有進行過后期處理的照片都應該被剔除?!?br/> 最終,評審團決定拿掉后期處理非?!霸愀狻钡摹洞壬撇蛷d》,而保留了處理得當?shù)摹逗I霞召惾说纳睢?。這一過程告訴我們:“photoshop”并不是照片的克星,但是最關鍵的是要把握一個“度”。后期處理軟件的用途是增強照片的表現(xiàn)力,而不是給照片“抹黑”。
形式和內(nèi)容要統(tǒng)一
形式優(yōu)先還是主題優(yōu)先同樣是攝影人爭論不休的問題。在評審“紀實非職業(yè)類組照”時,《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又引起了評委的爭論。艾利說他無法理解作品中一群孩子站在小山上與“貧困”有什么關系,“我們要以作品傳達的信息、表達的主題作為評判依據(jù)。我認為我們要把這次大賽的主題‘貧困’時刻記在腦中,不要單就‘攝影’論影像。”
而丹尼斯認為,這是一個攝影大賽,要回歸到本質——那就是攝影。當你看著一張照片時,你想要的是最好的影像效果,從而體會其內(nèi)涵,而不是相反。評委們一直在強調(diào)信息、主題,他認為要尋找更好的影像。如果想把這個比賽做成一個年度性的、有影響力的全球攝影比賽,就必須認識到:畫面第一、信息第二!
作為減貧方面的專家,來自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的王德祥說:“我對攝影技術不內(nèi)行,在這次評選中,會更多關注照片表現(xiàn)的是什么主題,這可能和專業(yè)攝影人不同。評選前,普雷基問我沒搞過攝影為什么參加評選。我反問他,可你也并沒有研究過貧困??!其實從最終的結果看,對大多數(shù)作品我和其他評委的看法是一致的,攝影的確是一種國際語言。我一直認為是主題引領作品的表現(xiàn),應該從主題出發(fā)審視作品。技術、表達都是為主題服務的?!?br/> 卡爾認為攝影即是傳播。成功的影像是能夠清晰地傳達一個信息、概念和情感的,讀者不需要去猜測攝影師想要表達什么。對于攝影師而言,在拍攝照片之前就應該對自己所要表達的東西有一個清楚的概念。攝影技巧和相機都只是工具,最重要的是照片承載的信息。
爭論并不會隨著評選的結束而終結,這個問題值得攝影人深思。其實,一個好的作品內(nèi)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好的形式有助于更好地表現(xiàn)主題,引人關注,才會有更好的傳播效果。但切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要表達的東西。
如何理解貧困,如何關注貧困
“一直以來我都是從孩子們的眼睛中讀到‘貧困’”,這次影賽讓我得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生活?!痹u委沃爾·本尼迪克特·瓦斯徹如是說。比如父母為了養(yǎng)家糊口而棄孩子于不顧,但父母這么做的理由,恰恰是為了要擺脫貧困。又比如“紀實類非職業(yè)組照”一組作品《生活在黑暗中》里表現(xiàn)的,盡管妓女這份工作讓那些女性喪失了尊嚴,但她們也是出于無奈?!翱傊?,影賽開闊了我在理解貧困、認識貧困成因方面的視野?!?br/> 評選結束之后,部分評委跟我們分享自己對于影賽和作品的感受以及對如何關注、拍攝貧困的思考。
1. 題材仍需拓寬
在瀏覽了大量參賽作品之后,不少評委認為,相比其他國家的攝影師,中國攝影師的本土意識非常強烈,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到國外去尋找貧困題材,而是在自己的家園里記錄貧困。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也經(jīng)歷著自身的各種貧困問題,中國攝影師力圖通過自己的照片對這些問題做出回應,或試圖給予解答。不過本尼迪克特說,這次參賽的中國攝影師,選題基本上都圍繞著教育,大多數(shù)作品都展示了中國孩子們面臨的種種困境。這一觀點與王德祥不謀而合。王德祥認為參賽作品對于貧困的反映代表性還不夠,集中表現(xiàn)的是兒童、教育的問題,其實貧困問題并不是簡單的因為沒有教育機會,沒有教育機會只是一個貧困的結果。攝影師應該從人口構成方面、從一個全貌上去反映貧困。再比如社會的老齡化問題,參賽的作品中也并沒有太多反映。在他看來,國外的作品也是如此,沒有完全代表貧困的主流,題材還不夠寬泛。
王德祥說,全世界對中國的扶貧事業(yè)是感興趣的,但是中國向世界傳遞自己減貧的成就和經(jīng)驗卻遠遠不夠。主流媒體應該跟專業(yè)機構合作,了解問題,進一步去挖掘和拍攝。
2.好照片應該表現(xiàn)尊嚴和希望
評委們還就如何表現(xiàn)貧困提出自己的看法。卡爾?格倫其斯特認為好的作品應該更多展示人在困境中表現(xiàn)出的尊嚴,而不是僅僅是展示窮人作為受害者的形象。攝影師應該不僅僅以問題的形式表現(xiàn)“貧困”,而是將“描繪貧困”和“解決貧困問題的努力”兩種元素在照片中結合起來。本尼迪克特說,組照可以將主題從展現(xiàn)貧困現(xiàn)狀轉變?yōu)槠谂蚊篮蒙?,因為展示“希望”比展示“失望”更重要,它顯示的是解決貧困問題的具體方法。此外,由于公眾容易因對“貧困”等現(xiàn)象看得太多而變得麻木不仁,攝影師的一個重要努力就是不斷嘗試新的方式和角度,吸引人們?nèi)リP注、去解決包括貧困在內(nèi)的社會不公。
3.有關注才會有行動
王德祥認為很多候選作品在表達貧困的同時,并沒有給出如何解決的答案。或許作為減貧專家,他更看重的是實際的減貧行動。而本尼迪克特覺得,優(yōu)秀的作品能夠喚起公眾的內(nèi)心,“當你贏得公眾的心的時候,你就能呼吁他們行動起來?!钡つ崴贡磉_了同樣的看法:“我漸漸明白如果你的一張照片能夠感動一個人,那么對于開始改變?nèi)藗兊南敕▉碚f已經(jīng)足夠了。”他說,攝影師能做的就是繼續(xù)記錄人們經(jīng)歷的苦痛,如果把能做的做到最好,也許攝影作品就能夠打動一到兩個真正愿意改變窮人困境的人。
應該說很多攝影師都秉持這樣的看法,堅信自己的工作能為社會帶來改變。卡爾更是建設性地提出,將展現(xiàn)積極變化趨勢的照片作為將來攝影比賽的一個類別。如果能在展示問題的同時展示更多解決方法,不僅有助于消除公眾對大量悲傷主題的照片的厭倦感,也會對整個減貧事業(yè)有所幫助。
關注將會繼續(xù)
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關注貧困”全球攝影大賽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獲獎作品展也同期舉辦。意大利攝影師斯特凡諾·德路易吉(Stefano De Luigi)、中國攝影師吳曉凌等分別獲得紀實職業(yè)組照作品金獎和網(wǎng)絡最佳人氣獎等。大賽名譽主席——新華社社長李從軍和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署長海倫?克拉克女士為來自海內(nèi)外的獲獎者頒發(fā)了獎牌和證書?!瓣P注貧困”影賽至此落下帷幕,然而它的影響、它所引發(fā)的思考卻遠未終結。
“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歷經(jīng)磨難、苦盡甘來的故事?!痹陬C獎典禮上,克拉克女士充分肯定了大賽的積極意義,她指出“這些照片提醒我們,要最終消除貧困,未來的道路還很長?!?br/> 新華社社長李從軍表示:“關注貧困是聯(lián)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的核心,也是國際社會各行各業(yè)應盡的義務。作為一個日益國際化的全媒體集團,新華社與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共同舉辦這個攝影大賽,動員來自世界各地攝影家參與,再次顯示了新華社投身人類公益事業(yè)的決心。”聯(lián)合國與新華社在實現(xiàn)千年發(fā)展目標上的合作關系將進一步加強,并共同致力于抗擊貧困、饑餓、疾病、文盲、環(huán)境惡化以及女性歧視等全球發(fā)展問題。
作為一種充滿情感的交流傳播方式,攝影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在爭取人類平等、幸福、公正的道路上,攝影也盡著自己應盡的一份責任和力量。
此次影賽剛結束,評委艾利已經(jīng)對下一屆影賽充滿了期盼:“我建議下一次影賽的主題可以關注醫(yī)療和健康,這是出于全世界人道主義的主題,不僅僅局限于中國或者非洲。”
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