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攝影的責任就在于記錄歷史,但是我們的歷史已經留下了不少空白?!焙唵魏阎螅R延光語出驚人。“這一點既與攝影技術水平和普及程度有關,也和我們過去的意識形態(tài)和宣傳體制有關?!?br/> 2011年10月18日,在新華社新聞大廈多動能廳,著名攝影記者、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主席賀延光應邀而至,娓娓而談,向到場的百余名聽眾詳細地談著他眼中的新聞攝影,以及在他的價值觀里新聞攝影所應擔負的歷史責任。
整個講座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賀延光從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講起,漫談自己對新聞攝影的理解與感悟;第二部分,結合自己近200張攝影作品,通過對作品背后故事的講解,闡述著自己對新聞攝影價值觀的實踐與收獲。
賀延光首先談到的是新聞記者,尤其是攝影記者所遇到的尷尬。在賀延光看來,當下的新聞攝影所面臨的一個尷尬是,新聞攝影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他以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為例,講解了新聞攝影所應當承擔的第一歷史責任——記錄真實歷史。
“同樣是國家災難,幾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哪里有什么影像資料留存?這僅僅是因為技術水平的原因嗎?翻翻我們的歷史,每每在歷史倒退的時刻,記者在干什么?鴉雀無聲!如果是這樣,那還談什么‘無冕之王’的光榮?”賀延光此問擲地有聲,鏗鏘入耳。
不過,賀延光同時認為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在記者的頭上,“我們一方面強調新聞的真實性,一方面又有很多規(guī)矩來修正真實性?!钡嵝崖牨姡约翰荒莛B(yǎng)成慣性,將規(guī)矩和體制作為自己無所作為的理由,“不要讓你寬松一點時,你自己都不會寬松了?!?br/> 那究竟攝影記者該如何堅守自我?賀延光結合自己的作品,從一個攝影記者的角度闡述自己的理解。
首先,攝影記者不要追器材。賀延光提醒說,要意識到你永遠不可能追得上生產廠商開發(fā)新產品的步伐。一個攝影記者的責任不在于使用什么樣的機器和拍攝什么樣的題材,而在于如何將現(xiàn)有的題材拍到極致。真正高明的攝影記者,不用多么高級的機器和鏡頭就能拍出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賀延光談到了自己看到大衛(wèi)·伯內特所拍攝的柬埔寨難民照片時的感受,“大部分的照片我都沒有見過,沒有戰(zhàn)爭,沒有突發(fā),只有生活、人像,但是作品極有穿透力,過目難忘?!?br/> 另外,對受眾而言,作品本身遠比它的作者重要。賀延光以汶川地震的報道為例,很多攝影記者在拍攝傷員時不顧傷員的身心情況而讓對方配合拍攝,“這是在讓當事人為鏡頭演戲”,“和當年的攝影記者‘領會精神、組織畫面’的作風并沒有本質區(qū)別。”
賀延光還著重強調了經驗和思想對于攝影記者的重要性,“在座的有不少年輕的同行,我想對你們說一句,攝影記者是需要積累的,不要忽視每一次看起來很普通的拍攝;每一次端起相機按下快門的時候,一定要進入職業(yè)狀態(tài)?!辟R延光以自己的作品《小平您好》為例作了講解,他認為自己拍下這張照片純粹是出于職業(yè)敏感性,“小時候喊了很多年的‘萬歲’,突然看到這么一句,確實印象非常深刻?!?br/> 賀延光的作品《個體戶上街》拍下了新中國第一個個體戶面向公眾的歷史性時刻,“當年我認為自己的這張照片特令我驕傲,高興了好幾年,因為拍到了一個時代歷史的節(jié)點;但是后來我也漸漸意識到,這張照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很明顯的一點是,周邊環(huán)境的信息完全可以再多傳達一點,當時還是太年輕,積累的經驗不夠?!辟R延光很誠懇地說。
本來安排了兩個小時的講座不知不覺間就已經超出了預計時間限制,但賀延光還是請在座聽眾提出問題,并與他們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講座結束之后,聽眾們向賀延光報以熱烈的掌聲。
此次活動由新華社第八屆職工文化藝術節(jié)組委會主辦、新華社團委承辦。作為文化鑒賞月系列活動的第一場,賀延光用兩個多小時的坦誠溝通與分享,讓到場的聽眾了解了一個老新聞攝影人的操守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