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就章》、《稿訣》、《臨"/>
四、呂洪年為章今草結(jié)合提供了優(yōu)秀范本
呂洪年先生的《草書法式五種敘》開門見山就說:“余書《章草<千字文>》、《急就章》、《稿訣》、《臨懷素千文》、《草訣百韻歌》都五種,統(tǒng)名之曰:《草書法式五種》。能盡習前二種,則章草足用矣。后三種,則今草之典范具焉?!币簿褪钦f掌握了前兩種——《章草〈千字文〉》和《急就章》,對于初習章草者就能解決大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的許多習書者追風的很多,傾向盲目,不重視基本功夫的訓練,有的只“鉆研”行書,因為這是熱門貨;有的習隸書直接從簡書入手,因這樣才時髦;有的即便寫篆書,也只是所謂支離破碎的“草篆”,認為秦篆板滯;有的甚至一入門就練大草,以為大草是草書中最能表現(xiàn)性情的,既然草書是書法藝術(shù)中最富于藝術(shù)表現(xiàn)的,那么大草就是書法藝術(shù)中最頂尖的了……其實,練字當講方法,能講科學就更好。書法藝術(shù)的訓練與科學研究一樣,沒有捷徑可走;要講究方法,要善于總結(jié)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要一步一個腳印,這才是真正的捷徑。
姜夔在《續(xù)書譜》中指出:“大凡學草書,先當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則結(jié)體平正,下筆有源。然后仿王右軍,申之以變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xù),不識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轉(zhuǎn)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自大令以來,已如此矣,況今世哉!”
趙宧光《寒山帚談》也認為:“昔人云:能草不能真,無本之學。余因而進之曰:真不知篆,草不知章,隸不知古而妄作妄議,皆盲兒也。”又云:“學章草書多入粗俗險怪諸惡道。然草書之所必由也。作草祖章,便無苦氣。挑剔最忌苦氣,稍用章法,此病自遠?!?br/> 古人論及習草書,普遍都主張必須先習章草,章草練好,再進入今草的領(lǐng)域,這樣就不會走彎路。一般說來研習書法藝術(shù),不管是楷書、隸書,還是篆書、行書都需要能背寫,在當今還要加上繁體字的訓練。對習章草的來講,也不能例外,章草也必須背。正如呂洪年先生所言:“蓋胸中不先熟一二千字之使轉(zhuǎn),則下筆不足以揮灑無礙?!逼渌浴笆臁币粌汕ё?,就是要背熟一兩千字,不能熟,怎能掌握字的使轉(zhuǎn)?怎么能流暢?怎么能大氣磅礴?但是,《急就章》“文古而其字又不經(jīng)見于世用”,并不便于背誦,呂洪年先生遂“因刺取趙書六體中之章草千文為一冊,庶幾習章草者,言之急就,足以用矣?!钡撬J為趙孟頫的章草千文寫得不好。他批評道:“趙氏抗心希古,成此千文,已非易易,然其用筆使轉(zhuǎn),多失古意,故余今之所擬,師其結(jié)構(gòu)使轉(zhuǎn),而不師其筆法?!贝藘浴墩虏萸ё治摹方Y(jié)體謹嚴,用筆蘊藉,使轉(zhuǎn)自如,氣息高古,成于1982年,晚《校訓章草〈急就章〉》十年。
呂洪年先生的《草書法式五種》中的后三種是為有章草基礎的書法藝術(shù)研習者直接進入今草領(lǐng)域而提供的,極有參考的價值。
《臨寫〈稿訣〉》是呂洪年先生臨寫王世鏜的《稿訣集字(并書)》。王世鏜(1868—1933)字魯生,自號積鐵子、積鐵老人,祖籍天津,治經(jīng)史,善詞章,絕意科第,甚好新學,與譚嗣同相問訊。他平生治學嚴謹,精研書法,后至陜南,見漢魏摩崖刻石而廣采博覽。他于章草書法用功尤深,積三十年不倦。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十分推崇他的書法,并邀他至南京,盡出其所藏,供他研究。他法古求新,將漢晉竹木簡牘書法會通變化融入自己的作品。于右任譽其為:“古之張芝,今之索靖,三百年來,世無與并。”1924年,王世鏜先生輯百衲本,兼收入章草和今草,集字而成《稿訣》(又稱《稿訣集字》)?!陡逶E》是草字訣,是從《急就章》、《十七帖》、《智永千字文》、《書譜》、《三希堂法帖》、《草字匯》等二十種有關(guān)草書字帖中選輯而成,共計一千五百余字,編成韻語,有注解釋文,以此說明筆法的源流、字體變化和篆、隸、章、今的關(guān)系等。注釋是當時漢中九位書法愛好者用楷、行、隸三體分別書寫。王世鏜先生的初刻手書《增改草訣歌》拓本就曾有人詭稱明人所書,印以售高價,可見水平之高。
呂洪年先生在《臨寫〈稿訣〉敘》中對王世鏜先生推崇備至,說:“復及讀王君之書,乃知隨意摹寫,究不明草法使轉(zhuǎn)之由,亦不知章、今之變,任意揮馳,積久鮮有不墜訛謬者?!倍疫€強調(diào):“余得此書之力,而愔其流傳之不廣,故臨寫而傳之,庶揚王君之芳烈?!薄杜R寫〈稿訣〉》對《稿訣》中的正文和釋文的紕謬進行了改正,并另加按語。對于習草書,王世鏜先生認為:“約而言之,初學宜章,既成宜今。今喜牽連,章貴區(qū)別;今喜流暢,章貴頓挫;今喜放宕,章貴謹飭;今喜風標,章貴骨格;今喜姿勢,章貴嚴重;今喜難作,章貴易識。今喜天然,天然必出于工夫,工夫必不失天然。”又云:“今出于章,習今而不知章,是無規(guī)矩而求方圓,未見其可也。”可見,呂洪年先生《臨寫〈稿訣〉》是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的,是為習章草者日后習今草提供極好的研習臨本。
“若夫崇章今,則專謹而少生韻;崇今無章,殆難高雅。兩者融通,則雍容大雅,神恬筆暢,繼唐賢之軌則,摘二王之精英?!边@是呂洪年先生的精論,令人耳目一新。
章今結(jié)合是呂洪年先生對當代書法藝術(shù)界的草書學習和創(chuàng)作實踐提出并展開的一條嶄新的行之有效的途徑。如果說研習《稿訣》是章今結(jié)合研習的啟步和嘗試,那么《過錄懷素〈小草千文〉》就是章今結(jié)合研習的升化和直接碰撞。
選帖要看版本,呂洪年先生非常注重,所以他的《過錄懷素<小草千文>引》一開始就論其版本:“《懷素小草千文》傳世者凡三本:一明人姚公綬藏,世稱千金帖者;一清僧六舟藏;其一余未之見。姚本真跡已流入日本,姚所刻拓本世亦不多見。余所見皆影片本,所藏為影照拓本。僧六舟刻,余曾藏其初拓本。六舟本字較大于姚本,筆意放恣。姚本字若蠶豆簡淡蘊藉,實勝六舟本?!彼摌O是。懷素為唐代狂草大家,小草也寫得非常的好,其書千文達數(shù)十種,當今所得見的有四種:“小字貞元本”、“小字大歷本”、“綠天庵本”、“西安本”。其中以“小字貞元本”為最佳,因明姚公綬曾評此帖“一字值千金”,所以該帖又稱《千金帖》。此帖為絹本,凡八十四行,一千零四十五字,為懷素晚年所書。全帖平淡古雅,不顛不狂,不急不躁,清新高逸,中規(guī)中矩,用筆謹嚴,達到了人書俱老,爐火純青的境界。由此看來,呂洪年先生選“小字貞元本”(《千金帖》)對臨一通,然后加釋義和注釋,作為章今結(jié)合的范本之一,非常合理。其《過錄<懷素小草千文>》應是一種章今結(jié)合實踐的頗切實用的范本。
《草訣百韻歌》為北宋無名氏撰,是以歌訣形式來介紹草書的結(jié)構(gòu),以便習草者記憶,并非明人韓道亨所撰(韓只是書寫一通)。原本有一百二十韻,凡四百一十字。后宋人采真子改編為一百五十二句,兩句一韻,五言,凡七百六十字?,F(xiàn)存最早的版本為元代至順年間刻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刊本。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御制殿本又將之增編為二百一十二句,凡一千零六十字本。萬歷間宗室朱敬有刪節(jié)改編本。后世所編草訣,多不出是編之范疇,影響至今。呂洪年先生評此書認為:“歌括之作,肇于醫(yī)方,本不可以言文,而作者思滯,以擬牽強成句,遂于草法轉(zhuǎn)有所失?!钡撬种赋觯骸叭桓柚袝r存古字古義,蓋亦有所承授,固非率爾之作也。且傳世悠遠,初學便習,殆未可輕廢?!保ā秾懚ú菰E百韻歌引》)呂洪年先生將傳統(tǒng)的今草編成的《草訣百韻歌》改用章草寫成,不僅有利于習字者對章草的草法的正確掌握,而且便于記誦。章草因為筆畫省減的原因,使有些形體原本不同的字有時可能造成形似的現(xiàn)象,這樣在書寫或練習時必須謹慎,不能馬虎。否則,差之毫厘則失之千里。在書寫時宜從細微處區(qū)別字形,如“天”字、“與”字與“足”字等的相似;如“熏”字與“愛”字、“詩”字與“侍”字等的混寫;又如學習章草、今草都應熟悉偏旁部首的來歷,要重視“假借符”的研究和積累,“白”字、“日”字、“田”字、“目”等偏旁部首在草書中就都使用一個“日字符”,如果在書寫時易發(fā)生混淆,則可以寫它本來的偏旁……這情況,《草訣百韻歌》能夠為研習者提供方便,而《草書法式五種》中的其他四種也能為我們解決相當多的問題。
對于章今結(jié)合,呂洪年先生的《草書法式五種》為后學者提供了研究與學習的范本。他為了繼承和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書法藝術(shù),為了繼承和發(fā)揚光大連西方藝術(shù)家都十分崇拜的草書藝術(shù)而身體力行地奮斗了幾十年,并實踐創(chuàng)作了數(shù)百幅佳作流傳于世,可謂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呂洪年先生的書法創(chuàng)作非常講究,使用的筆是當時生產(chǎn)于蘇州的豹狼毫,紙是陳年玉版宣,墨是清代的上等徽墨,硯臺是明代端石抄手硯。但他的房屋空間非常一般,是臨街的一間鋪面,地面是三合土,寫字用的桌子是一張清代傳下來的八仙桌。寫字之前是喝茶,然后吸一支什邡的煙葉裹的葉子煙。寫字牽紙是師母,因為師母牽紙既熟練又得法。呂洪年先生吸了煙、喝完茶,將兩袖一挽,拿起筆,凝神靜思,意守丹田,然后以飽滿的豪情寫將起來——時迅雷不及掩耳,時和風細雨、小橋流水;時剛健有力,殺字甚安,時婀娜多姿、端莊高古……
呂洪年先生精研佛學,常用禪宗“棒喝”的方式向乞教者指點迷津,如今成都書法藝術(shù)界中六十歲上下者大多曾向他求教問道過。成都博物院書畫院院長鄧代坤先生的回憶就非常典型:
憶余青年時,嘗持書作謁拜乞教于翁,翁呵斥之后以為可教,遂曰:“學書貴于學,取之要多,不可以孤單,用之要精,不可以蕪雜。面對古碑帖,如對古賢語,認真聽去,細細體會,便會有日漸之功。而學古之要,首在遵其規(guī)矩繩墨,繼須盡其曲折變化。又書法要有古意,書無古意便俗,俗態(tài)一生,雖工無益,精瘦點畫,反見刻削,裊娜百般,愈增庸媚。”余曰:“古意何得?”曰:“古意之得無他,在讀書,讀書一多,真氣上升,俗氣下降,氣質(zhì)自變,供軒冕于胸中,匯萬象于腕下,心能與古賢相通時,古意自得矣。汝既喜書,遵之而行,或?qū)⒂械醚??!?br/> 據(jù)筆者所知,在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與呂洪年先生交往甚密的有:韓文畦先生、余中英先生、陳子莊先生、陳無垢先生等。他們有的在書法藝術(shù)上,有的在書法與繪畫藝術(shù)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五、呂洪年為弘揚書法藝術(shù)而上書鄧小平
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使長期執(zhí)著地堅持以弘揚中華民族書法藝術(shù)為己任的呂洪年先生終于盼來了希望。
1983年二三月間,呂洪年先生的《草書法式五種》終于完成。他即于4月間乘火車直達北京,住在余中英先生的兒子余鴻彰先生家。在北京住下來沒有幾天,他就向小平同志呈寄書信一封。茲選載如下:
小平鄉(xiāng)先生閣下仰首:
德施得以老健,睹國家之盛明將漸至小康之世,仆亦不能無感于懷。以故,奮然興起思有以報國者。竊以中日文化交流,今之所交流者皆非其至大者。日本從古所尊崇者,中國書法耳,尤貴草書也,而時流未足以應之。仆之書在國內(nèi)固不敢言巨擘,在彼邦似無出仆右者。故不揣其固陋,擬欲至彼邦鬻書,以張皇吾國書道之清妙……忝在鄉(xiāng)人之義,以先生固非常之人也,故敢以相請,今送陳所書數(shù)紙,仰祈,明鑒。欲盡所懷心切,瞻仰所望。俞允約時起對。
仆尚書有《草書法式五種》,章今兩體之法備于此矣,相晤時當以面陳。
日本于中國書法有《書道全集》之作,究屬異邦,取材未臻上乘,況時過數(shù)十年。今日吾國之異品瑰寶皆歸國家,匯而成書當勝彼萬萬矣!仆有此懷亦有此能,但非政府之力何從而匯之?吾民族立國數(shù)千年,屢遭異族外侮而能屹然立于東土者,蓋其民族精神所在也!仆欲撰華夏民族氣節(jié)一書,裒舉史事發(fā)揚而暢論之,似有裨于今日者。然仆亦老,一人豈能勝任?
先生其有意乎?仆寒士也,不能久留京華,先生欲見則請于近日,過本月廿五日則去矣。
縷爾陳辭,百一不具,恭請
崇安
呂洪年頓首再拜
?。▽懽謩t書別號息翁)
仆系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住家成都,每月補助費無多,不能久留。現(xiàn)住展覽路葡萄園,即二里溝東口四門三樓410號余鴻彰(友人之子)家,每日八時半出游,晚六時乃歸。
此封給小平同志的信,筆者有幸拜讀而感慨萬分,頗感震動——
其一,此封信成于1983年,是一位當時并無名氣的寒士寫給中央領(lǐng)導的,通篇語言平和,陳述不卑不亢,充滿愛國熱情。
其二,字里行間對日本警惕性很高,為了長中國人志氣,提出自己打算到日本賣字,并與日本的老一輩書家比試較量,希望小平同志支持他的行動,并能親自接見或派人相見,面陳《草書法式五種》。
其三,認為日本出版的《書道全集》“取材未臻上乘”,且已過時,而我國“異品瑰寶皆歸國家”,建議匯集成書,他愿意而且也有能力參與其事。
其四,認為中華民族立國數(shù)千年,雖屢遭異族外侮,但“能屹然立于東土”,乃有民族精神的貫穿支撐,他打算撰有關(guān)華夏民族氣節(jié)一書,請領(lǐng)導支持。
一位73歲的老人大義凜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毅然決然地向中央領(lǐng)導同志上書獻策,毛遂自薦,在“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有如此愛國主義行動,氣貫長虹,直入云霄,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我們川人的驕傲。
此封信從北京展覽路葡萄園寄出不久,中央有關(guān)領(lǐng)導同志就派了兩位工作人員到他的住地看望了呂洪年先生,并告訴他小平同志太忙,他所提出的有關(guān)建議已交有關(guān)方面處理……
呂洪年先生是20世紀一位獨有創(chuàng)見的草書大家,他以復興章草、推崇章今結(jié)合為己任,在中國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書學理論研究方面,系開風氣之先。他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中主要憑其飽學的記憶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全面地繼承著中華數(shù)千年的書法精華,毫不為險惡的政治壓力所屈服。在“文革”浩劫的歲月中,他將自己幾十年的書法研習的心得體會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凝聚在《草書法式五種》之中。他的章今結(jié)合的主張其實質(zhì)就是從篆隸入手,然后進入章草,并與簡帛融會,再進入今草,游刃有余地進行章草與今草的結(jié)合。事實證明這樣可為草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提供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和多種多樣的前景。
呂洪年先生的既嶄新而又植根于傳統(tǒng)的開風氣之先的書法觀念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nèi)娴乜偨Y(jié)和繼承。
作者單位 楊代欣: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館
羅清華:四川師范大學圖書館